县域60条:高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和治理现代化

文摘   财经   2024-11-07 09:08   湖南  

 

罗晴秋

悟空研究院院长

湖南省人大财经专家库专家

 编者按

全文分基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治理现代化、社会建设、区域协作、选人用人、要素配置、质量与速度、文明生态、民生福祉、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城乡一体化、城乡规划、综合营造、不动产开发、能力建设、整合传播、评价机制、党的领导等20个章节、60条建议,共22000余字,首发于2023年9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对湖南的系列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国家现代化战略部署,结合近三年来我在县域开展经济、社会、治理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和参与发展设计、能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的实践思考,现就新时期新阶段湖南全面推进县域现代化提出60条对策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基本任务

1充分认识新阶段推进县域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迫切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南各级党组织应强化县域对稳定全局节奏、夯实发展韧性的战略功能,全力巩固省域长治久安、高质发展的基石。县域稳,社稷安;县域富,国力强。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和治理现代化,事关执政根基稳固,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事关城市经济平稳运行,事关有效应对外部挑战的底层韧性和系统安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纪检监察机关应清醒认识县域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调整保守落后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和决策定式,以态度鲜明的政治担当、改革图强的精神状态、科学专业的创新举措,全面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有力推进县域现代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构建城乡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治理体系。这应作为新时期推进县域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针,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治理体系,以改革创新应对新挑战、塑造新态势、化解新问题;把政治安全、民生福祉、民主治理、依法行政、民族团结作为新时期推进县域现代化的优先事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动力内生、开放创新的原则,注重发展和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协同性、整体性、工程性,以集成创新推动各方面措施衔接配套、落地见效。

3以县域治理改革、技术创新、范式革新推进发展转型。应扭住“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省市统筹与县域放活”这两个主要问题抓改革、促创新、谋突破,市场能做好的交给市场、市县能做好的交给市县、基层能做好的交给基层、民间能做好的交给民间,全面促进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统一,基层有为、干部有为、企业家有为统一;支持鼓励县域大胆改革创新,既立足国家、省域发展大格局统筹推进解决本地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问题,又针对实际大胆探索解决本地难题的适合路径和可行方案,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发展改革实践成果;全力稳定和巩固“三农”工作基本面,确保有专业的人务农、有肥沃的地可种、有品质优良的作物收成;全面推进科技强农,系统提升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机器代人技术应用,全面升级防灾、抗灾和灾害应对能力;高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营造富有个性和魅力的县域生活美学场景,密切城乡工作生活连接,让精美小城、精致小镇、纯美乡村焕发新时代湖湘人文、生态、艺术之美。

二、解放生产力

4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县域现代化的关键和差距在于解放思想。当前,湖南思想不解放、不实事求是、搞虚假浮夸的情形有所抬头,这会极大制约新质生产力生成,极大伤害干部群众推进发展的热情,极大影响新型生产关系的演进,甚至破坏全面推进县域现代化的进程节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任何斗争中能从挫折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湖南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党、人民、国家利益为最高遵循,破除任何导致思想僵化、影响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一线创新活力的因素。应从省委、省政府核心领导机关抓起,在全省各条战线和领导机关深入开展一场摒弃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广大党员干部应以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湖南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绝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拥抱时代变化,锐意推进和支持改革创新,全力以赴谋改革、促发展,全时在线为党工作、为民服务。

5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解放干部思想。这是解放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一环。当前,束缚干部思想的因素不少,干部担当作为的环境受到不良倾向、不良作法冲击的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和警惕。要防止针对基层一线运行的监察变味,防止对基层一线干部追责问责泛化,防止以治理“躺平”为由不加区分对待各类干部的履职表现。要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与尊重一线干部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努力激发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各人民团体干部、各类企事业单位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村社区一线干部的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应牢固树立响应一线、支持基层的意识和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应坚持“要当人民的先生,先当人民的学生”,真心尊重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刀刃向内,坚决同破坏党的群众路线、不尊重基层和一线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坚定与人民群众和基层一线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各级领导机关应始终保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政治风气,一切束缚党员干部积极作为的做法、方式应予以纠正或废除,一切影响和破坏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行为、现象应严肃追究。要以党委、政府的核心领导机关为突破口,推进将促进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湖南改革发展作为本系统谋划开展工作、落实检验工作成效的出发点、落脚点。

6全面强化新阶段干部队伍的政治训练和专业训练。应着眼新阶段推进湖南改革发展全局需求和地方实际,依托各级党校全面加强干部的政治训练和专业训练。省市县三级党校(行政学院)应成为推进干部思想大解放、素质大升级、认识大统一的主阵地。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要探索面向实践一线、创新领域选拔政治上可靠、专业上领先、履历上丰富的实战型人才,充实优化党校师资队伍。要选拔一批在县级担任过政府部门正职以上、年龄在65岁以下的退休干部,视其德才素质和身体条件,聘任为所在地党校(行政学院)兼职调研专员或教员,以课题研究、工作专班、专题讲课等形式为地方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各级党委领导要经常到党校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三、治理现代化

7. 强化县域政治建设的原则性、根本性、先进性。突出治理现代化在经济、社会现代化中的主导地位,科学治理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先进先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高度结合。新时期做好县域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应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好贯彻好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贯彻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县级党委是县域政治领导中枢,是县域政治建设第一责任主体;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也是执政党的生命力,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制度保障。重大事项、选人用人决策等应严格贯彻“先民主、后集中”的基本程序与内涵要求,确保生动有序的民主与严肃严格的集中相结合、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与发挥党委常委会核心领导作用相结合,没有任何人可以凌驾于组织之上。县域人大、政府、政协党组,应从坚持好落实好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决策部署、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切实履行好本职工作责任,依规搞监督、全力促发展、依责参议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与依法履行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职的主职责任并不矛盾,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以任何理由弱化其依法履职的主职责任。

8. 扎实推进县域治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进程。对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基本遵循,以开明、开放、创新的思维汲取借鉴全球现代化治理经验,研究和衔接联合国全球“21世纪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知识产权组织“创新竞争力指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等国际公认发展指数,构建“自己人看得懂、国际上讲得清”的县域现代化治理体系;应扎实推进政务数字化向政务智慧化进程,完善和提升数据治理、数字政府治理能力,采取一切必要举措完善和彰显法治政府公信力,建设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和“能力有限、服务无限”的人民政府;应科学有序推进人口小县精编、经济强镇扩权、近邻县城合并、边境县域跨境合作机制等改革,依照人口和经济流动特点进一步优化乡镇、村社行政布局。

9. 推进以县域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县域转方式、调结构,核心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趋势,着力生产函数的调整优化。当前,政府债务包袱已成为制约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成的主要因素,化债本质量上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换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不能仅仅从政治担当上看问题。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有其历史阶段性因素,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累积,我们就无从获得规划未来的话语权。科学看待债务形成的机制肌理,合理归集承载资产资源要求,从区域资源资产、总财力、金融杠杆率、资本流动、数据流量等维度审计评估全域资产负债表质量,通过专业手段再评估、再优化、再确定政府债务承受力。探索建立县域总资产负债表及其信息披露制度,以此为牵引,有序推进以市-县两级辖区总资产及其权益开展政府性融资、重大公共项目融资的模式;应基于辖区总资产负债表和流动性保障能力,调整修订县域发展五年规划及重点项目计划;应推进以辖区全域资产负债率调节为基准的县域政府性债务干预机制,由县域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开展项目投融资活动;应结合县域经济社会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并动态调整县域资产负债率管控指标,建立动态预警制度;严格界定和认定县域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在项目投融资活动中的领导责任,区分终身追责及免责条件。

四、社会建设

10.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期县域社群生态演进的规律特点。充分释放文化对社会建设的滋养功能,巩固社会和谐的基本面;切实落实和发展好党的村级自治制度和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制度,把新时期增进县域各民族团结、社群团结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扛牢抓好;积极学习借鉴东亚国家和地区在推进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化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文化对促进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层面的核心支撑作用,系统有序推进县域文化的供给侧升级;应客观看待县域熟人社群生态的客观实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并蓄开明开放的观念促进乡土文明的复兴和发展,以乡亲乡愁密切故土情、乡亲恋,让故乡情结、开明心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和完善有粘性、有温度的社群自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十分重视乡贤返乡归乡的趋势及需求,为乡贤归乡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条件;应鼓励支持城乡中青年群体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创新构建新乡土文化;应以润物细无声、无形胜有形的方式推进乡风、民俗文明自治自律,弘扬良善、诚信、公正、公义的社会风气。

11. 着力解决好新时期城乡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挑战。尊重互联网3.0、工业4.0、社会5.0时代社会发展演进规律,准确研判县域个体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所应采取的有共性、有区别的施政策略;应深刻意识到县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城乡往来的流动规律和科技革命带来的场景变革、万物在网、万物皆媒等新因素对县域社会建设带来的根本影响;应采取措施引导县域人口结构的基本面不发生重大变化,在适老颐养功能、幼小教育质量、社区生活品质、地域文化民俗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性营造,推进与之相匹配的综合性改革创新;应区别对待县城、小镇、乡村的公共管理特点,确保县域生活的整体弹性与包容力;应全面营造县城美好生活图景,以改革创新的举措扎实推进机会公平、社群尊重、乡土活力、文化振兴、有序治理。

12. 推动城乡治理重心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应准确把握基层治理范式在城乡互动模式变化背景下的变化,我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社会,既不要将生硬地将城市管理的那一套办法推广至乡村,也不要放任自流造成乡村治理宽松软状态;既不要生搬硬套地模仿某地的成功经验,也不要对好的做法视而不见,最核心的一条依然是紧紧抓住党领导下的“乡村自治”这个根本,防止公权力在基层的滥用。应加强乡镇、村级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社会组织和工作的领导,完善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制度,探索党建引领的村社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应不断增强乡镇依法行政、为民服务能力,有效承接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功能;应进一步提升村社党支部(村委会、居委会)规范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实事民主协商,优化网格化管理服务;应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建立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应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五、区域协作

13. 加强协作、扩大合作是县域图强的必然之路。当今时代,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都是不成立的,应坚决摒弃以邻为壑、小地盘转圈的陈旧观念。各级、各条线领导班子应切实树牵全局意识,既要通过深入具体闭环式调查研究型清楚本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资源条件、发展态势、主要机会,也要清楚市内、省内、国内及至国际上相关产业领域的趋势和机会,放开协作合作眼界,打开推进发展格局,把协作、合作、开放、开明作为谋划和推进县域发展的重要定势。

14. 明确推进区域协作的主体责任和重点领域。村社、乡镇、县区,是强化区域协作意识的落实主体,市州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新时期做好区域协作的重点领域应是:基于国内大循环、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目标,持续推进发展目标错位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跨界通办、流域治理上下同步、产业发展结网成体、应对竞争握指成拳、发展红利共创共享。应不断创新合作机制、信息对称、人才交流、要素流动的制度性设计、供给、保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县与县、市与市之间围绕某一产业、跨界项目开展跨所有制、跨行政区划、跨政策适用范围的合作。

15. 构建省级层面重大区域协作平台。应以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引,强化长株潭都市圈“3+5”区域协作强核机制,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打造湖南竞争力;应打造常益岳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向北融入武汉都市圈,充分发挥好淡水资源在生物多样性涵养、水生产业的经济与环境作用;应深化张吉怀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打造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集群和地域风物产业集群,实现文化旅游与商贸物流的功能性崛起;应构建衡郴永产业承接协作体,向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开放同频、创新同步深入融合大湾区生态;应创建娄邵潭湖南韧性发展协作区,全面增强省域平急应对的系统性能力,确保湖南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高效机动和兜底保障能力。

六、选人用人

16. 强化县乡党政主官选任,筑牢党的执政梯队建设根基。县委书记必须有担任县长、乡镇党委书记经历;县长提拔为县委书记,原则上异地任用;县长人选原则上从异地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市直部门正职中产生;县级党政副职人选,原则上应有条线对口工作经历,明确其对直接分管条线的部门正职有提名权、评价权;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选任由市级党委参照县级党政主官选用方式制订方案,经省委批准执行;县域党政主官选用采取全省统筹、跨地交流原则;省委直接负责对县委书记、县长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干部训练工作;县委书记进一步选用的通道为市级党委、政府、省直单位副职;每年选拔5名优秀县委书记直接担任省直单位副职,满两年后纳入市级政府正职、省直单位正职人选范围。

17. 强化面向基层的领导班子配备结构安排。县委书记应干满一届、原则上在一地只干一届(届中任用的在届满时选任一届),跨市交流担任县级市或区一个任期;担任县委书记后第二年起,原则上应晋级为二级巡视员,人口大县、经济强县应酌情高配为一级巡视员;应有序安排省直党政单位部门主要业务处室负责人岗位和市州垂直双向交流,下派交流在市州同系统担任主管满两年后列入市州政府副职选拔对象;上调交流到省直主要业务处室任职满两年后列入省直部门副职选拔对象。市州党委常委会成员应有70%的职数有担任县委书记经历,市州政府班子应有60%的职数担任县级党政正职经历;省直单位班子成员应有30%的职数有担任县长的经历;县域党政主官的异地选任与任期约束制度与人大、政协主官市内异地交流任职相结合。

18. 打破公职人员身份壁垒,面向工作需求选人用人。在党管人才的原则框架下,打破政府公职人员行政、事业、参公、政府雇员、国有企业身份限制,由身份随人走改为以岗位定身份;建立健全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优秀干部、市场化专业人才的交流、任用、选拔机制,面向工作需求选人用人;重点加强乡镇、园区和国有企业公职人员的选拔、培养、任用机制,大规模推进队伍专业化,选优配强园区党政负责人、县属国有企业党政负责人,保障其依法依规入职、履职、流动;应面向基层和专业岗位持续选调优秀毕业生和复转军人,以每年10%比例优化基层单位、专业岗位公务员队伍结构;应系统推进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乡村医师、农技师、乡村治安员训练工程,基本实现乡村“五大员”全覆盖,以支撑基层党组织推进质量型发展的能力;应围绕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师资的引才留用问题大胆创新方式方法,作为县域发展的根本大计来保障,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探索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招聘备案制教师统筹调配教师岗位,推进优秀教师、优秀校长轮教、轮值制度;改革干部退休待遇的形成机制、身份差别。

七、要素配置

19. 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增强政策设计的可见度、操作性。稳定的政策环境是生发产业生态的前提,对涉及产权商权、市场生态的公共政策调整应保持敬畏心,不得以任何名义干预市场生态的正常运行;若确有必要、时机成熟,应多层次、多范围、按程序听取意见,做定量、定性分析,坚决杜绝“一刀切”、“断涯式”公共政策出台,坚决杜绝以社会舆论施压任何依法经营的行业或市场主体;应健全完善以单位用地产出、单位排放产出、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分类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差别化资源价格,促进资源优质优配,精准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获得优质发展要素。公共政策的制订出台,应强化公众的参与度,以过程公开凝聚广泛共识,站在执行视角细化政策的操作性、包容性。

20. 发挥市场对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应推动建立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对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应促进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强化数据的全口径归集,突出数据要素共建、共享、共治的公共资源属性;支持和鼓励各类基于数据要素的场景开发;应重视社会征信数据的调节阀门作用,适时推出社会信用宽容期,引导金融机构向经济社会运行末端精准赋能;探索推进“标准地”出让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市场供应体系,提高低效工业用地土地利用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建设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应建立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21. 大幅度降低县域要素总成本负担。应从严治理公共服务领域、类公共服务领域有偿服务的费率标准及收费方式;不再干预不动产开发要素价格的形成,解绑影响价格形成的附加成本;分类治理资金、土地、给排水、用电、燃油、天然气和“米袋子”、“菜篮子”、猪肉等核心领域的价格-结算机制,使我省生产、交易、消费总成本在全国具备相对竞争力,通过特别通道向县域让度省级、市级政府信用;针对县域不同的产业定位,在省级层面分类采取特别机制助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应支持和鼓励有专长和影响力的社会企业、公益组织在县域开展专业服务活动,通过地方政府购买服务、合作共建、课题共研等方式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智力开发、项目运作、能力建设、管理咨询、整合营销、电子商务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出现决策、管理、运营、传播方面的重大损失。

八、质量速度

22. 客观科学看待县域增长的质量与速度。增长质量的共性要求和个体区别客观存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域有其不同的质量与速度诉求。县域发展既要“向上看”、也要“向内看”,因地制宜优化县域发展的路径设计;既要体现资源条件、市场意愿、群众创意,也要放在统一大市场环境下审视机遇与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夯实县域可持续增长的基本面,强化安全和韧性体系建设。

23. 任何情况下都应讲科学、讲方法、讲规律。县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关键在于推进人力质素的结构改善、要素供给的质量优化、文化创意的激活赋能。应将质量强省贯彻到要素建设、市场建设、产能建设、场景建设、战略营销、公共政策、组织发展、人才供给各层面;应基于全域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既是路径要求,也是质量要求,既要面子、也要里子、还要成长,既要做对、也要做好,在可持续发展路径及产业赛道上累积加速度。

24. 质量是发展哲学,是最直接的发展效益和尊严。应注重县域发展的点、线、面关系,注重波动与稳健的关联,注重在推进增长中不断提升驾驭新增长的能力;应抓住质量增长的关键因子,调整、改善、革新影响质量生成的生产方式、作业流程、运维模式;应在要素供给、市场交易、政府行政的成本层面,和产品与服务、人居与营商环境、社会投资与消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层面着力推进质量改善。

九、文明生态

25. 构建县域政治生态文明。当前,县域政治生态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上面管不好、县里一言堂、各处拉山头”。“管不好”就是对县域各条线主官是否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否依法依规履职缺乏科学有效监督;“一言堂”就是县域四大家组织运行偏离民主集主制原则,“一把手”擅权揽政,包打包唱;“拉山头”是指干部以非组织方式向某些个人集中,选边站队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完全违背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往往是滋生政治谄媚、腐败、黑恶势力和僵化保守思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温床。党规党纪必须得到全面持续贯彻,党员干部才能有正确的归依,才能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依法依规履职、行使权力、承担责任提供清晰指引,为广大公职人员提供安心本职的规则和秩序环境。对县域的政治巡视巡查,应主要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督导纠偏问责。

26. 万物并育,深植厚培市场生态。市场生态是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公共政策、土地等全要素资源以龙头企业及主导产业为核心关联集聚、自由配置形成的“能量场”,是商业社会各类关系的总和,反映着商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水平。生态系统的塑造,核心是生产力、营养级、演替、秩序、能量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种越多,生态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就越强;市场主体多样性程度越高,市场生态就越稳定平衡。应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系统推进以契约精神、通用规则、产权保护、行业自律为核心的市场生态发展和治理范式。

27. 山河安澜,构建大美自然生态。我省是典型的大山、大河、大湖地理特征,生态环境有良好的基底,生物多样性系统完备,近年来大气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应倍加维护来之不易的优美自然生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紧扣“碳达峰”“碳中和”国家行动,着力推进自然生态治理由量到质的转变,从技术、模式层面推进排放源治理;应重点完善“河长制”“田长制”“林长制”机制在执行层面的技术路径和专业管理,系统推进大江大河与中小河道生态复活、农田耕地土壤复肥、各类种苗生态保育、规模化养殖生态处理、视域空间生态景观化、建筑和生活垃圾生态治理等;省级层面应推进建设美丽河湖,持续深化“四水一湖”综合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生态治理和美学营造,加强清淤疏浚、自然净化、生态扩容,在主要河流城镇段两侧划定绿化控制带;应守护动物栖息家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中小型栖息地和生物迁徙廊道系统。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系统、科学实施上述重点工作,使各项指标进一步得到改观。

十、民生福祉

28. 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和生活用水用电绝对安全。进一步提升“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在质量、品类、数量、种植技术上的内涵;要实现“菜篮子”县域自给、“米袋子”市域自给;农作条件优渥地区要与城市地区建立农产品对口供给机制,整体推动省域平衡。以建制村为单位,全面普及有机农业种植技术、堆肥制用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确保种子安全、肥料安全,逐步消除对化肥的依赖,全面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科学治理村社山塘,强化其防灾与灌溉功能;全面解决建制村饮用水和用电绝对安全问题、建制集镇生活垃圾与污水集中处理问题。尊重农村地区生活习俗,不刻意或简单改变农村传统婚丧嫁娶习俗,引导和推进农村公共墓地规范管理。

29. 引导推进更富内涵、更具乡村特点的通勤体系建设。应支持建设面向城乡一体化的出行服务平台,规范农村地区出行服务,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监测管理系统,重点在驾驶人资质、车辆选型准运、车辆运行实时监测等方面实现公共力量的全覆盖;应推进道路客运车改为旅游功能车,普通客运车小型化、舒适化升级;应在农村地区推广小微型乘用车、小微型农村多功能工程车;应全面优化、美化农村道路设施,完善道路标识标线系统;不再强制推行“户户通”水泥路,提高步行通道的体验性、功能性,便利邻里往来,促进相互被需要;应禁止以高标准农田整治名义对农田菜地田埂进行硬化或水泥修筑;禁止在水源缺乏的25度坡上地方开垦农田;系统提升农田质量,全面普及机械化作业。

30. 塑造乡村生活的美学魅力和人文精神。高水准推进农村地区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条件持续改善,探索宅基地村内统筹使用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组团式居住;应支持有条件的村落以宅基地为依托建设乡村休闲度假接待设施,聘请专业设计师按个性化需求设计自建房,对7户以上组团式村落建筑及环境改造给予设计和营造补贴;研究制定乡村、集镇组团式居住区规划设计与综合营造指引细则,应禁止沿国、省、县干道,铁路两厢近距离建设居民区,对攀比性建房予以规劝、约束、惩戒;深化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促进传统建筑现代化、功能化改造,保持其使用状态;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大村独立设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等形式建设村办幼儿园,幼儿园设施与农贸市场、老龄活动场所、村卫生所统筹设计建设;为本地村民普遍认可的中医、非遗传承人免费提供服务场所;每个建制集镇建设一所敬老院,选址与镇医院相邻,有效保障鳏寡孤独老人日常生活;支持公益力量参与乡村敬老公益活动,使城乡之间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更加密切、人口发展与人文涵养更加多元,使大城市工作-县城生活-小镇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度假成为城乡互动普遍范式,使县城老龄化、小镇乡村空心化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和扭转。

十一、产业发展

31. 强化用地、用能、运力的基础性保障。重点推进发展机制、产业指引、制度创新改革,构建有本地特色的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体系;大胆链接一线园区资源及要素,提升县域园区的整体运营质量。应高度重视产业社区这一新型载体的培育,实事求是、稳妥推进园区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的园区环境管理模式,建设绿色低碳园区、工厂。推广强村公司做法。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村建设特色产业园、小微创业园,利用闲置厂房、农房等建设共享办公、共享创业空间,吸引年轻人回来、城里人进来。加快三产融合、产村融合,做优做强农家乐民宿,壮大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健康、乡村旅游等业态。做强村庄品牌、农产品品牌、活动品牌,提倡市场化举办农事节庆、体育赛事和音乐、美食等活动。

32. 依托生态禀赋发展绿色产业。研究出台省级层面的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市场要素向绿色产业集聚;支持县域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禀赋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绿色产业,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合作,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构建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建立反映保护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开发、环境敏感型产业,探索用能权、用水权等权益交易机制;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探索绿色资产证券化,积极参与碳排放权、碳汇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

33. 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全面巩固升级“天下粮仓”的战略功能。采取坚决措施科学改良农田肥力和污染治理,全面完善面向农作物优质高产抗性灾能力的大、中、小水利体系,根本性解决做好涉农生产的人、水、地、种、肥、药、机、技等领域的现代化改造与训练,全面强化科技赋能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做好农业生产,全面倡导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新型作业法,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和全产业链农业;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深入实施强村计划,建立县域统筹、县镇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投资经营架构;建立既满足适度规模经营需求又保障小农户生产权益的组织体系,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合联改革,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现代乡村综合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新阶段乡村集成改革,破解农村发展瓶颈问题。

十二、环境治理

34. 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净土、清废行动,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统筹开展生活源、工业源、农业源和移动源等综合治理,建设“污水零直排区”、“河湖零四乱区”和“无废县域”。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尽快解决雨污水管网混错接问题,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强化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污泥集中焚烧处理,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逐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健全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理体系、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加强塑料污染、环境噪声、扬尘污染治理。

35. 贯通国际一流标准,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主体名称登记、信息变更、银行开户等便利度,清理在市场准入方面对资质、资金、股比、人员、场所等设置的不合理条件,全面实施简易注销。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用地、环评等事项,实行项目单位编报一套材料后由政府部门统一受理、同步评估、同步审批、统一反馈,推进工程建设审批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推行企业开办和主要涉税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缩减商标注册审查周期。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建设内畅外联、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国内开放通道,发展高水平开放平台,强化“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功能,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36. 推进政务服务手段现代化。政务服务现代化并非仅仅是无人化、在线化,而是服务理念的民主与法制化,服务方式的线上线下,服务载体的人与机器,服务场景的集成与个性。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涉及的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开展企业个性化精准服务,推动实现企业办事一网通办、一证通办、跨省通办。支持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再造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综合查一次”,完善行业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信用承诺制,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提升基层政府服务能力,探索乡镇(街道)、村(社区)事权清单制管理,将办件量大、基层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权限依法下放。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产业平台专业化管理,强化乡镇(街道)社会管理职能。

十三、城乡一体化

37. 城乡一体化是县域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融合发挥城市和乡村两个生产体系效能的必由之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城乡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不仅应探索推进城乡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应系统构建县、乡、村三级治理模式和工作范式。应顺应城乡互动新趋势,助力城乡之间来来往往,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在空间、人口、产业的一体化衔接,互为资源和场景,互相服务和成就,使县城与中心城市、大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人口互动更为便捷有序,使县城的“市”、小镇的“集”、乡村的“产”通过线上、线下的产销网络与城市居居生活自由链接、高效流动;应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均衡发展。

38. 以全要素创新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着力从产权交易与产业引导、风物活化与文旅融合、美学营造与生态保育、民生提质与社会发展等层面,统筹推进乡镇和村社在基层治理、财税机制、民间活力、综合营造的全要素创新改革;强化县-乡-村统筹发展能力,推进域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及定期评估调整机制,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发展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配送投递、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网络,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稳妥有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支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新模式;面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创新县城、中心集镇、自然村落的空间规划与实施管控与服务,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超市”,实现准入与要素的前置保障;放开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的落户限制,逐步破除城乡户籍属性差别,促进城乡人口的双向自由流动;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39. 科学把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和格局。城乡一体化不是去乡村化、不是城市化、也不是逆城市化,是基于城乡发展阶段性规律,推进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个性、因地制宜、战略-规划-策略-技术有机协同的发展。每一个小镇、乡村的振兴之路,只能结合赋能手段推进动力内生、能力内生,应防止不可持续、不切实际的一切冲动和幻想。应以县域国、省、县级公路为纽带,结合大江大河大湖条件、对外交通条件,优化县城-集镇-村落空间布局,尽可能将人口聚居地、公共服务节点协同布局在交通节点上;应支持县域深入开展优质生活革新运动,进一步降低城乡通勤公共成本,强化县城优质教育和医疗保健资源和物流均衡配置;县城应重点强化“六次产业”融合平台功能、优质医疗康养功能、对外交流与商务功能,不再引导人口向县城集聚,在国土空间规划“三线”管控范围内合理预留不低于30%的弹性功能空间;中心集镇应重点强化农村人口聚居功能,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合理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吸纳打造富有地方魅力的宜居生活场景;活力村落应强化现代农业体系、人居环境与风貌保护、社区文化与生活配套,完善乡村休闲度假条件,吸纳乡贤返乡生活、城里人休闲度假。

十四、城乡规划

40. 提升发展设计水平,向科学规划要生产力、约束力、传播力。当前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在于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衔接性、可落地性。应通过制度和机制保障强化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深度融合,强化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与现实条件的深度结合,特别是与地区全域资产负债率水平、人口与资源承载力、产业发展成熟度结合起来;应进一步强化空间规划与用地保障对地方发展的支撑赋能作用,在严格执行国土空间“三线”管控要求的基础上,适当下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权限,保持总体平衡、动态监测和微观灵活,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在县域人口增长下滑趋势、老龄化、乡村空心化等背景下,没有发展的保护实际上也没有意义,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政策在县域执行层面应实事求是,不宜一概而论,夸大土地资源紧缺问题。

41. 以技术创新、专业融合系统提升城乡发展设计与规划水准。导入包括北斗导航与通讯、对地观测卫星在内的新质能力,高水准构建区域发展的精准数据底图;全面推进县域实景三维数据底座(4D GIS)的构建与应用,抓紧完成县域全要素三维可视化底图(3D GIS)建模和常态化决策支持能力;应普及基于实景三维底座的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监测;应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向公众提供实时性、可视化空间规划成果,支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应以城市设计手法为重点,反向引导土地利用、存量更新、产业优化布局;应重点加强和弥补县域中心城镇、中心村落规划要素的投入,实现规划水准、精度、落地性的跃升。

42. 正确看待、从严推进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治理。城乡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要素供给、实施监管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不是为了管控而管控,不是人为设置不必要的管理手段造成经济运行、环境发展、民生改善的障碍。应破除“土地爷”思维,科学设置国土空间资源使用的管控条件与监察机制,切实强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保障与服务能力,为地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坚决纠正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严肃治理规划编制领域各类不正之风,完善技术服务合格供应商、专业技术人员准入与监督机制;应规范县级规划委员会议事规程,明确县级人大常委会对重大规划方案的批准权、县政协常委会的评议权;应明确规划编制单位、咨询单位、参与人员对规划成果的终身责任追究机制。

十五、综合营造

43. 推进高品质城乡综合营造。学习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经验和国内其他先进地区推进城乡综合营造的经验,以全域营造的逻辑、工法、模式实施城乡一体化营造,构建美丽湖南新范式。应广泛普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自然性、美学性、创意性和功能性、耐久性、经济性有机结合的大地营造理念;应坚持风貌提升与功能完善、产业升级、生态提升、治理优化一体推进,深度融合国土空间治理、城市与乡村有机更新、美丽城镇与乡村建设,以山、水、林、田、路等要素为依托,联动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形成县域美丽风景带;应在历史街区注重传承文化历史沿革,活化复兴特色街区,不得任性、任意破坏城乡自然环境肌理和风貌,严肃问责典型毁林、断流、破绿、占田和砍古树、拆古宅、填古井、废古桥等行为;应合理增加城乡景观节点空间,因地实施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廊入地;应合理控制建筑体量、高度、密度,构建比大城市更有生活品质的高品质生活环境;应丰富城乡建筑的色彩体系,推进屋顶、墙体、道路、驳岸等界面的绿化美化,禁止过度装扮城乡夜景;应切实爱护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重修复、轻开挖,任何土木施工都有所讲究、有所推敲、有所设计,体现美学和功能考量;大力支持和鼓励庭院美化行动,尊重个性,形成特色;应避免过分追求文旅化营造,城乡调性总体上要和谐、朴实、优美。

44. 科学管控国土空间,推崇地方传统营造,推进工法传承创新。健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农村特色风貌规划”乡村规划建设体系,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管控要求,以融合交错思维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提升国土空间要素的发展效能;科学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杜绝不切实际的农田上山、上坡和毁林复耕;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融合实施管控,探索规划师伴随式全程、终身负责制;切实 维护好乡村水系、河湖、山塘生态。应广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在石构、木构、夯土、藤编、织染、美术、草料、苗木、花草、铜铁器、堆肥、农艺、园艺等领域培养县域能工巧匠骨干队伍;创办传统工法技能擂台赛,通过非遗传承人机制、项目采办机制、设立国匠工场(所)、承接典型项目等方式,在劳动报酬、社会地位、科研经费、事业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工法、技法的传承与升级研发活动,面向世界找方法、找案例;通过赛、会、训、培等渠道发现好尖子、好苗子、好师傅;支持建立乡村工程机械专业操作手队伍,通过擂台赛、安全生产赛等形式,纳入工程师行业规范管理。

45. 有序开展地方创生、社区营建、城市更新,推进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营造。广泛推进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营建模式,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建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农民参与机制,激发农民参与意愿,强化农民参与保障,广泛依靠农民、培训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持续推进县城品质化社区营造,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品质消费需求为目标,建设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深入推进居住社区补短板,提供养老、托育、医疗、体育、助残等公共服务,发展符合居民家政、休闲、社交、购物等需求的社区商业,引导社区物业延伸发展基础性、嵌入式服务,探索发展完整社区和智慧社区等。应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购买专业服务、项目共建共享、人力资源开发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突出其在县域有机更新、小镇综合营造、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在发展设计、党建美学、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产业培育与市场营销、地方人力开发与能力建设方面的专业作用;持续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新建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等的引导,迭代优化、推广普及农房设计通用图集。

十六、不动产开发

46. 做好城乡不动产投资、开发与经营是县域经济工作的必答题。县域存量不动产的有机更新、特色资源的市场转化、土地价值的有效释放、城乡生活的品质升级,新旧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都取决于不动产开发质量。国有及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发展要素,应慎重研究每一宗土地的开发利用,任何不动产开发项目必须谨慎、科学决策,既要算任期账,也要算中长期账,任何情况下都要规避动作夸张、不切实际、哗众取宠式的开发行为,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牺牲地方中长期发展代价做招商引资;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泛政治化倾向处理市场运行调节问题。应从全域资产的有序开发利用视角,推进国有不动产和集体不动产的确权、产权归集和市场化开发经营;应厘清本地区非经营性不动产的产权及债务关系,探索政府持有物业资产化,破解县域治理在产权层面的底层矛盾,从而为推进发展模式与治理转型、化解政府债务提供基础条件;应积极探索和支持在城市更新、特色小镇、乡村振兴中的不动产开发模式,推进土地、金融、不动产交易、开发强度管控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地方人大、政协对县域重大不动产开发项目进行监督、提出意见,记录在案;省市巡视巡查既要对其招商引资形成决策的过程回头看,也要对其合同质量、交易结构、程序合规、经济社会效益、人力开发等进行评价。

47.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类不动产的系统性维保、提质,有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县属国有企业按其专业技术能力承接辖区内国、省、市基础设施资产(机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渠道、堤坝、电力走廓、石化管道、通讯基座、光缆等)的常规性安全维护工作,化解隐患、确保不受任何地方因素的影响,同时增加地方国有企业的服务性收入和地方就业。改革高速公路服务区投资运营体制,以市场化模式提质扩容服务区功能,使其成为集交通换乘、客货物流、通用航空、灾害应对、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服务综合体,高效赋能当地城乡往来、产业链供应链、休闲旅游。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发展,重点推进主要产业领域的场景建设,协同推进能源、交通、城市、物流、医疗、教育、农业、水利、环保、应急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初步形成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

48. 落实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转变投融资模式。推动政府投资等资金重点投向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产业配套等公共领域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和创新不动产项目投融资工具与开发运营模式,提升国有不动产开发市场化水平。支持产权清晰、收益稳定、使用者付费、合规性好、风险可控的优质不动产开发项目申发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依托项目本身持续、稳定的收益,通过REITs实现权益份额公开上市交易,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良性投资循环,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杠杆率;引导政策性金融对以生态为导向的开发(EOD)、以交通-教育-康养-旅游为导向的开发(XOD)项目重点予以支持,支持基于EOD、XOD开发理念的公私合营(PPP)模式参与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特色小镇与旅游目的地建设。县级政府所属国有企业必须市场化转型,面向市场推进企业能力与机制建设,采用经济增加值(EV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评价其运行质量;国有企业投资开发的不动产项目应以内部收益率(IRR)指标为基准,应基于项目本身的投资平衡、利润覆盖利息为前提。模式和指标既是开发方向引导,也是开发评价规则,不得以其他指标或条件上马不达标的不动产开发项目。

十七、能力建设

49. 建立平急结合的灾害应对体系应完善装备、力量的储备与投送能力,强化应急教育与演练,增强抵御冲击和安全韧性能力;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制度,系统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健全灾害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升市政管网安全性,全面推进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加快推进供排水等其他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健全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确保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新城区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采取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开展既有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加强公共建筑消防设施安全保障;增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完善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设施和疾控中心;创新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完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生命线备用设施。

50. 面向新质生产力构建增长能力。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在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的技术革命、社会革命、生产革命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越来越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以前所未有的时空场景与作业方式,带来经济、社会与治理范式的变化。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大胆创新,面向县域新旧动能变革需求积极探索模式路径,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新动力。

51. 系统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培育提升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和农业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更新升级农田灌溉泵站机埠、堰坝水闸,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着力点,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积极参与省域品牌培育;全面提升农村文化礼堂,配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贤馆、百姓戏台等,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在乡村设立服务点;建好乡村文艺传承队伍,培育好乡村文化产业,打响乡村文化品牌。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和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保护利用;鼓励高校、艺术团体在乡村设立实践基地;高水平建设等级幼儿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依托乡镇成人学校(社区学校)建设农民学校、老年学校(学堂)、家长学校等。

十八、整合传播

52. 系统推进县域新闻舆论工作改革。县域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政治生态、干部作风、民心走向,应站在执政为民的角度深刻思考如何站稳人民立场、传递人民声音、传播人间正道;应尊重全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切实改进公共传播方式,强化新闻传播的公共属性和公信力,使县域现代化进程能被公众所了解、理解和参与;县域传播工作应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强化万物皆媒的整合传播思维,切实为经济、社会和治理现代化提供正能量;应改革县域宣传、网信、融媒体、广电网络运行体制,全面提升县域营销推广工作的专业能力,推进由政务宣传向营销传播的职能转型;应严肃治理互联网、自媒体的不正之风,为人民群众依法行使评论权、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提供制度环境、舆论通道;依法保障和落实保障新闻报道、媒体监督权,让公众监督媒体。

53. 以受众为中心,镜头和话筒应对准新闻当事人。任何传播都有营销功能,都会对地方发展产生影响,应重视政务宣传过多、县域整合营销不足、社会民生报道太少、人文价值传播不足等问题;应将党的政策主张寓于地方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共情共识场景,科学合理引导分配公众注意力节奏,推动宣传向传播的范式转型,区分和把握政务宣传工作与县域整合传播工作的特点。政务宣传工作不能以宣传公务活动为主,不用将地方政府的工作运行作为政务宣传的主要题材;县域新闻工作应以改革创新和社会民生的鲜活信息为主,涉及公众的政务宣传采用喜闻乐见的话术、媒介形式,保障公众知情权、评论权、监督权,使群众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事件评论的主角;应积极推介县域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模式。

54. 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传播就是政治、传播就是文化、传播就是营销,任何时候都要从这三个纬度准确理解和把握传播的内在规律,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产制宜开展县域营销传播活动。应让改革创新的正能量、奋斗拼搏的好声音、人文自然的美图景,通过专业、共情的方式抢占头条阵地;结合地方风俗节庆、社情民意、企业营销等因素,通过政府购买、契约制等方式充分发挥专业传播平台、整合传播机构、自媒体的积极作用;应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人文价值观,将地方风情、群体精神、个体特质有机融合,塑造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吸引力和产品服务传播力。

十九、评价机制

55.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历史是评卷人。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执政、是不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是不是能有效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和治理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唯一评价者。应从制度上探索、保障人民评价政府的末端机制,深化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在新时代执政为民的内涵建设与方式改革,以时代责任、执政责任、历史责任相结合的逻辑看待和架构今天的举措。

56. 靶向考核、精准评价、简化考评。区分县域发展不均衡不协同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县域错位发展、个性发展。分别对新型工业化主导型县市、主打农业生产的县市、注重文旅产业发展的县市采用精准化考核评价模型,以考核评价的科学化推进县域发展模式的转型。应正确处理好人才智力引进与本地化培养的关系,细致做好引、用、留、训、转工作,建立专业机构、专业人才参与县域发展的公众评价机制。

57. 全维度考核评价县域发展质量。应建立健全县域发展五年规划考核、年度发展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绩效评价“三合一”融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既要注重数据,也要注重实效,还要注重人的发展。高度重视考核方式的创新问题,运用大数据、国土、用能、物流、实物量、财税等指标和第三方评价、动态反馈等方式进行背靠背评价,县域总资产负债率、债务成本、资金速动比指标纳入县域发展的评价体系;“三合一”考核评价是唯一“指挥棒”,各系统、各市州不再制定或出台执行细则,不得进行未经省委批准的考核、评比活动。

二十、党的领导

58. 加强和创新党的全面领导。历史洪流浩浩荡荡,我们党必须勇立潮头,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不断经受时代洗礼,以更先进、更有战斗力的状态领导和推进发展转型,领导和推进时代趋势。不仅有能力、有意志、有定力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心心相通,成为推进现代化的政治核心。应坚持和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全面推进县域现代化全过程、全领域;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应以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所欢迎的方式持续改进领导方式,不断增强政治领导能力;应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实现县域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59. 以专业化干部训练强化党的战斗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干部训练的实际效果,不仅用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将在斗争一线、生产一线、创新一线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案例以最快的方式推而广之,成为全社会掌握先进生产力、形成最强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应坚持把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展县域经济的能力作为关键之举,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真实本领。系统提升驾驭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专业认识;科学制定干部跨界交流、跨区交流机制,培养大批胜任新质生产力工作环境的创新型干部;根据人口流动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优化县、乡镇、村级行政区划改革,解决好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经济强镇扩权改革、边境县域强边稳边融合发展创新等重大课题。

60. 以集成化制度创新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议省委成立“全面推进县域现代化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和改革协调;在省委党校设立省级层面的“县域现代化研究中心”,统筹各类涉县智库建设发展,为全省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和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应下大力气调整思想不解放、改革不主动、作为不扎实的领导干部;应切实优化调整执纪问责的手段、方式、适用范围,切实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地域整合营销的短板、弱项;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先进性不是来自于执政的体制权威,而更多来自于对先进生产力的准确把握、先进生产关系的系统驾驭;对党和国家已明确的县域改革发展部署,全力支持县域党委应因地制宜、系统集成性抓好贯彻落实及实践创新;全省各类智库要面向时代需求积极推进自我转型升级,站在时代潮头助力湖南发展。





推荐阅读

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


悟空研究院
以专业视野助力国家现代化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