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公报》、《决定》、《说明》对此次三中全会进行自己的解读。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总书记对《决定(讨论稿)》的说明全文尚未公布之前,要进行严肃、严谨、全面的公共政策解读虽然还有点过早,但人们从全会《公报》的内容已可见一斑了。
比如《公报》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段话整体来看,逻辑是完整的。但群众只会看懂他们能懂的语言,那“放得活”、“管得住”这六个字就会放大,而对“弥补市场失灵”这一背后的含义便不怎么敏感了。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政策失灵、治理失效,就是所谓的“塔西坨效应”。
其实,“公共政策失灵”全世界都是常有的事,但我国的公共政策有其特别有效的传导和执行机制,任何政策的出台、表述是要有民众视角的,是一定要谨慎的。不仅群众对公共政策比较热衷、对家国大事有其自己的围观、议论方式。地方政府、地方干部也会对中央的大政方针加入其自己的理解。就拿“放得活”、“管得住”来说,他们更多地会侧重于“管得住”,因为“管不住”会被追责,而“放得活”基本不能衡量。
“放得活”、“管得住”,是公共政策设计与传播的关键,体现执政智慧的层次。明明是想强调“放得活”,而往往会误解为“管得住”。“管得住”是必须要有负面清单来管控政府行为的,而“放得活”则不需要有过多的干预,市场调节机制、道德论理的作用肌理会更为有效。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历史上的往事来。比如,“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列为基本国策。当年搞计划生育运动,许多家庭鸡飞狗跳,俨然成为全民公敌。想怀个孩子得要和干部周旋,不惜房子拆了、婚离了,干部视孕妇肚子里的孩子为公害。而现在,求着年轻人早结婚、多生育,要求适育军人多做贡献。难道是全党都不能认识到这个“国策”的问题?不是的,因为许多干部也是计划生育运动的受害者。再比如,前些年对民营企业、对房地产、平台企业的运行风险去清调控。这本来是一个好的出发点,而一旦进入操作者那里,其手段便无所不用其极了。各类专政工具都开动起来,还真是“管得住”了,因为死得差不多了。
重提往事,不是要揪历史尾巴,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这个“管得住”是有问题的,“管得好”才是目的。“管得好”才是对党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负责,“管得住”也必定生发一系列动作变形的事情来,让基层一线深受其害、无所适从。如果以“管得住”作为对基层政府、干部考核评价标准,那么,市场和民间就会持续地禁若寒蝉下去,权力寻租也会出现更多的渠道,谁知道还会出什么妖娥子呢?
总体来看,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成果是完全可以期待、并且充满希望的。党的任何重大改革决策部署的出台,都有其充分的调查研究、论证分析过程,顺应了时代和人民的期待。透过全会《公报》,以“七个聚焦”规划新时代深化改革攻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着力点,掌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是切中时需、切中时弊的。其中,我感觉最为紧要、迫切的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问题,许多问题都出现在这个方面。要生发新质生产力,破解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约束,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红利,一切取决于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让基层干部、人民群众行动起来,让政府、市场机制真正有效运行起来。这是对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考验。
历史和人民会对这次三中全会作出评价。不要对会议本身歌功颂德,而要对如何真正释放会议作出的重大政策宣示、举措的效应加以传导。任何歌功颂德都应警惕其动机。今天来看,要防范“右”,更要警惕“左”。要注意的是,“放得活”本身是限制思维,“管得住”亦不利于“放得活”,而“管得好”才是真本事,因为风筝不会真的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