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保靖县贝土村,黄金茶主产区之一,远方为苗祖阿公阿婆峰
7月8日至12日,县委办安排卢仁林同志和我随同悟空研究院院长罗晴秋老师做田野调查。五天时间里我们走到了保靖县所有乡镇,到了东、南、西、北最偏远的村庄,还去了毗邻我县的秀山、永顺、古丈、花垣、吉首的部分乡镇。虽然来保靖工作接近2年了,但我没有过这么全面深入到每一个镇村的机会。这回补了最必要的功课。周末下村返回镇里后,便坐在桌前复盘这次调研,这是一次完全不同的体验、完全不同的调研,想用文字来记录,但害怕表达得不完整、表述得不准确。这五天过去的如此之快,仿佛还行驶在蜿蜒的山路间,思绪飞转,一个丰富、立体、肤感的保靖装入脑海,我感到发展的机会、沉重的责任和知识的短缺。
罗老师对田野调查工作的唯一要求是不搞路线安排、不要镇村接待、不要镇村干部陪同,他是通过吉林一号卫星影像图选考察线路、选考察点的,携带了无人机等设备,随时现地航摄,全景了解地理信息。我们在车上备足了水和干粮,带两天的换洗衣服。每天早上8点半从县城出发,直到晚上8点半以后才返回,12个小时连轴转。他一路上的分析、点评、判断,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方法、知识、工具,还有情怀、态度、做人,用心教导令我们深深触动,连驾驶员同志都说很是难得。第一个词是“问题”。小朋友总喜欢问“为什么”,是出于对世界的好奇,想了解事物的前后因果。犹如一张白纸,正是好奇心驱使着人成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形成的行为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职业成就,就会成为一本人生之书。很显然,白纸越厚,书写华章的空间就越多。那么,现在的我们,作为千禧一代,已然与世界打了二十几年的交道了,走向工作岗位,又如何保持这份童贞、这份好奇呢?对执政体系来说,基层公职人员、共产党员群体,是最能接触到一线问题的人,是我们党和政府这个庞大体系的神经末梢、活力末端、信息前沿,如果我们没有看问题、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主动意识,对新生的事物、群众的关切、发生的问题置若罔闻,那就会失责、失效。这几天田野调研下来,我突然发现自己是缺乏对问题的敏感和专业识别力的,许多问题受制习惯性思维,见惯不惯了,不能抽离地来看、穿透地来想、闭环地来找办法。罗老师说,要通过背街小巷、村集陌野才能看到一个县的基本形态,要通过小河小沟才能看清这个地方的文明良序与治理成效。而透过这些现象,再来识别问题,就有了三维的坐标尺度了。比如,城乡一体化趋势下如何革新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水平和有效实施管理?小镇特性的发掘与推进发展的新方法是什么?如何用非政府工作者的视角思考问题?如何规避一般城镇化的陷阱?如何使小镇上的生态、生活、生产布局更合理、更吸引人,让故乡不仅寄托思念、安放心灵,还能激发热情和勇气,等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本身就是专业活,对问题不能想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方案、方法和能力。第二个词是“系统”。罗老师说,县域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产业系统,这些系统相互关联构成县域生态。观察任何现象、事物、人,都要建立在系统视角、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解析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角色的状态,了解其运行轨迹、趋势。所有系统中,人是第一位的要素,是激活其它要素的关键点,人和人又构成社会系统,如果样本数少,就成了熟人社会。县城、小镇都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有两面性,既有其联合性、也有其冲突性,这是县域治理的真正难点。县委常委会上的任何风吹草动,瞬时就能够传到每个角落,就是这个原因。为什么县委“五人小组”成员的来源上级党委看得这么重,就是考虑这些原因。思考产业发展问题,既是对资源的评估,也是对县域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不作这样的评估,好事也做不成。所以优秀的县委书记为官一任,他会改善这个地方的生态,反之则会污染和破坏这个生态,并最终反映在县域治理、经济和民生发展的现实层面。比如我们在重庆市秀山县的川河盖风景区调研时,当时讨论分析他们景区建房密度的话题,我的第一反应是从其自然系统出发,房子过密不美观、规划不合理,但没有从社会系统的思维去思考,过于密集建房还可能压缩邻里空间、激发邻里矛盾、甚至引起社会矛盾。因此,界定一个地方发展所处的阶段、主要矛盾、发展机遇要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思维去分析判断的,还要抓主要矛盾,即把“人”作为核心要素,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才是可持续的。县域总体而言还是末端系统,有其典型性,也有其个体性。如果放在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格局下再来思考其系统中的角色,便能基本上看清楚这个地方的竞争力、潜力在什么方向、对标哪些城市。第三个词是“视野”。这个视野在调研的途中不断地被刷新。主要有三个维度的视野:有“向上看”的视野,界定属性、轨迹、趋势。如:历史思维、逻辑思维,用怎么样的思考方式去看问题,这个问题就会呈现出怎样的一个方式,这点很重要,也是未来要不断锻炼的一项本领。有“向内观”的视野,观察自己、审问自身。这是最难的,而往往越是懂得多,就会越发觉不懂的会更多。对标对表才能看到差距,尤其是看到自己的不足。无论是知识储备、为人处事、还是调研技术利用等方面,对于当前的自己来说有很多不足,没有掌握这些技能就达不到进一步推进工作的要求,让我感到有危机感。再者是“向下追问”的视野,追问来龙去脉、前后左右。追问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不要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向下问根溯源。这就涉及到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中国到外国了。如果一件事情不经过两次以上的追问,就不要轻易说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结论。即便是“四不两直”进入第一现场,所见的人和事看起来也都客观,但也都是表相,只有建立时间、空间、人的运动模型,将联系和变化两个特征都明了了,才能得出基本的判断。这三个维度的视野,也会随着年龄、阅历不断更新,但这还不是视野迭代,更不是视野跃迁,那需要更高的外力外智加持、点化、升华。我们在县里、在乡镇工作的人,最受局限的就是视野因素。现在公务员队伍逐渐年轻化、高学历化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这些年轻人的视野就开阔了、本领更多了,如果不能有意识地不断拓展这方面的局限,不出几年,我们就成了井底之蛙。罗老师说,要防止“组织上千挑万选出来的干部人才,工作若干年之后,不是本领增强了,而且高度依附于体制、依附于某个人,什么专长也不突出,离开体制就什么事也干不了,成为了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机会主义者,甚至躺平、腐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真心实意为他们工作,他们就感恩、就拥护;干部瞎指挥、乱作为,他们就会将每一笔这样的账记在我们共产党的头上。”我们一路上都有遇到暑期三下乡的大学生,他们充满热情地来到我们这些偏远山区来,有的支教、有的做专业实习、有的做社会调研,这真是十分必要的,真希望比我更年轻的朋友们珍惜这样的机会,而不是走个过场、不问东西。第四个词是“学习”。罗老师很关心我和仁林同志的学习情况,帮助我们纠正学习上的误区。他说,学习就像吃饭睡觉,一日不学习,就要心神不灵,绝不放过。学习必须是基于科学方法的做功,若不注重方法的学习,就难以成为见识。所谓学习方法,也是时间、地点、对象,也是从“有”到“无”。时间上来看,每天晚上10点之前,做完当日工作上的事,之后就是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到晚上几点合适,以第二天早上6点、或5点半能照常起床为宜,早上要有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用于声音类的学习,包括外语、音乐、有声读物等,这个时间段可以将锻炼身体结合起来,边运动边听,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地点上来看,工作也是学习,生活也是学习,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可能的学习机会,也绝不放过向各类专长者请教的机会,敏而好学、不懂就问。每隔一个时间要争取参加脱岗学习,这样更有利于整理、提升,清扫脑子里的垃圾。对象上来看,要制订好通识学习的计划,这个范围很广,因此要有计划地推进,要读经典,政治、经济、专门史、文学、艺术、美学等等,有计划的学习应尽可能仪式端庄,不宜随便,从心而行;要绝对规避学习的功利性,不要去蹭热点似的学习,尤其是社会热点一出、书就来了的那些读物;对于实际工作技能有帮助的知识,要学、练、用相结合,先用其技,后穷其理。从新事物认知的规律来讲,对一个陌生的领域,你能读10本专著、看10个案例、了解10个人,基本上你就能上道,一上道,就不怯生了。学习的进阶是与人生进阶密切关联的,这就要从“有字之书”读起,逐渐从“体”到“悟”,读“无字之书”。读“无字之书”,就更要汲取自然养分、一手信息了,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才有可能步入衡平、中庸、高明、通透的境界。一线的丰富场景、丰富知识、丰富课题,对罗老师是那么有吸引力、让他那么有热情、不辞劳顿。他说,“多走几步、多看几眼”是田野调研的要诀,要记在心底。7月8日,保靖县,西游村,前为卢仁林,后为申涛源
罗老师说,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使命和责任,每个人都理应与时代同行,认领自己的时代课题。随罗老师调研的这些天,我慢慢地理解这绝非一句口号,而是要躬身实践的艰辛过程。五天的调研可以有许多关键词来说,但收获越多也意味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去体会。尤其是在一些细节方面的触动,是需要用时间、用实践、用人生不断去回味的。可能坐下来的时候没有发觉,但当某年某日突然发生的事情与这次获得的心得感想交织,或许早已发现当时所获得的、所带来的改变已经融入到了自己面对未来斗争中的习惯当中。楮墨有限,不尽欲言。感恩相遇、感谢这次调研的种种收获。思绪到现在,还在回想那天到西游村同罗老师一起帮村民干涸开裂的田里引水的情景。罗老师说,“你们看上上下下的田里都有水,唯独这两丘田干得开裂了,禾苗长势都受到了影响,说明田的主人在外,没有人打理,或许还有其他因素。”于是,他带着我们俩直接开干,从上面的水渠里引水下去,还特别注意水线的设置。几天过去了,不知道那两亩水田里的水稻是否活过来了呢?(作者系2022届湖南省选调生,保靖县迁陵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