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快递】港中坪:从粮道到农道,怎么干?

文摘   2024-09-22 20:01   湖南  

【编者按】这是9月19日罗院长应邀在常德市鼎城区港中坪片区发展座谈会上所作的发言,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现场讲了7个方面,本文调整、补充了内容。图为港中坪村航拍。

 

罗晴秋 | 悟空研究院院长



中秋节前,秀亮书记邀请我到港中坪片区的8个村社走了一天,向港中坪村段德喜书记请教了他与总书记面对面的体会,与区、镇有关领导和一些经营户作了交流;我还向常德市推荐了人民大学国家粮食安全研究院的程国强院长,他是多年“一号文件”的起草专家之一,邀请程老师来高位把关、指导。刚才刘松、鲍龙标、刘长斌三位老师先后提出的真知灼见,对我很有启发和教益,相信对规划编制单位也会有帮助。

在湖南,常德市的城乡发展面貌和质量是走在前列的,我接触过的常德干部总体创新意识较强、专业精神有比较优势。每次出差在高铁上、飞机上经过这片地区时,总能看到澧水入洞庭湖这片广袤的鱼米之乡富庶而宁静的田野风光,忍不住会拿出手机来拍几张美图。我想,如果不是今年3月19日总书记来到港中坪村调研粮食安全、基层减负情况,不是省委书记作为乡村振兴联点领导多次来这里走村串户、调研指导,港中坪片区就是西洞庭湖区众多美丽乡村的普通一片。如今,乡亲们当然盼着怎么能够接住这“泼天富贵”,使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而市、区领导的压力则在于如何将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转化为推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将湖南省委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干出示范,不辜负总书记和乡亲们的期待。

下面,我将田野调查的情况作个反馈,主要围绕“从粮道到农道”这个主题来讲,是以系统工程的思维来解构,提供一个“第三只眼睛”的观察视角,与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片区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刚才,大家一起听了规划编制单位报告的港中坪片区(7村1社)“建设发展规划”的评审文本。目前,你们已经摸清了底数,拿到了基础数据,也感受到了面临的专业、视野局限。通常而言,一部规划的针对性、指导性是基于其所要面对的核心任务而展开的。我认为,港中坪片区规划要面对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求解整体的操盘方案

一是要结合现地条件解构农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特点,对乡村-集镇-城市的空间-产业-人口互动趋势、对政府-市场-群众三个积极性及其驱动肌理的深入分析,并系统地架构这个片区推进高质量发展所要遵循的经营逻辑与策略排程。这些是规律识别层面。

二是要对国家粮食安全观作末端解构,用群众的视角和语言、在微观层面“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一国家战略进行生动诠释;要针对农人、农业、农村的新变化,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推进基层治理,聚焦以人为中心的驱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文明。这些是目标界定层面。

三是将发展设计与空间设计进行深度结合,聚焦到如何打造一个典范型农业农村农人现代化场景,如何从城乡融合发展层面对标和展现具有国际视野、地方特色的理念和水准,如何在以水稻为核心的农业产业经营格局中建立引领性、示范性的产业生态和有形载体。这些是物理空间塑造层面。

四是要找到新的项目操盘方案。操盘这三个方面的任务,过去的思维就是“用多少地、花多少钱、用什么人”,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和钱都卡得紧了,这些要素去哪儿找?消费政治资源来找,在市内、区内搞“转移支付”式的保障,肯定能找来不少,那就是造一个新的盆景,各方面也会搞出矛盾和问题,你不搞占补平衡,人家怎么会答应?这离“可复制、可推广”的初衷就离题万里了。这是驱动发展的要素识别层面。

我理解大家太想做好这道题了、又生怕做错了。国内也有不少这样的案例,本来各方面都还不错,一遇到特别的加持,就动作夸张变形,搞成形式主义那一套了,中央并不主张、群众也不高兴。所以,要从上到下调整好心理定势,使它由特别回归到一般,用专业思维而非单纯的政治逻辑去谋划和推进这项工作。只有从思想深处理解以人为本、以农为纲的精神实质,将港中坪的规划由个别转向一般、由宏大叙事转到微观场景,将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逻辑与末端实践,将党中央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设计与基层实践,用清晰而又亲切的方式来解构,才能从一开始就做对。

因而,保持头脑清醒、建立专业视野、激发群众活力、遵循科学规律、改进工作领导是个基本前提

第二,发展设计的对标分析

党中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总体粮食安全观,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基本战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饭碗里面主要装着中国粮”,这就是“大国粮道”与“大国农道”的总纲。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自强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港中坪已然是“大国粮道”的典型现场、也一定要诠释好“大国农道”的理念内涵。一方面这里的万亩粮田就是“道场”,是“天下粮仓”的“第一车间”;另一方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只能是“以业带村”而不是“以村带业”,只能是对农业现代化图景的生动实践、而非“涂脂抹粉”般地做一些表面文章、形象工程;再有,它不仅要直接回答“种粮也可以致富”,而且要回答“谁来种粮、社会分工、分配激励”的问题;此外,它不是要构建一个特例,而是要从个别到一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同时,它不仅要捍卫农村集体经济基本制度,而且要以改革思维、创新手段探索和破解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甚至于为“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提供创新素材。

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推进更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农村现代化,需要借鉴全球经验、传承传统智慧。这样的改革创新活动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明天就没有了。2017年,浙江的“千万工程”基本完成,他们再次探索更高质量的现代化途径,推进实施“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无独有偶,四川成都、江苏扬州等地也在探索借鉴新加坡“公园城市”理念将“城市建在公园里”,极大地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和人居质量;今年,广东省委也在大手笔谋划“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展城乡等值发展试验,打造能够代表广东、媲美欧美的岭南特色新乡村。

我们还不能满足于看周边的典型,应将视角拓展到亚太地区来看看。美国的农业模式基本不符合中国国情,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不多;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应对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破解农业不稳、农产品不强等难题方面比我国大陆地区要早一个周期,可供借鉴的经验就比较丰富,许多经验已经为我国江浙地区所借鉴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国的美丽乡村、全域旅游、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等政策都是借鉴了他们的一些经验。

(1)韩国“新村运动”(Saemaul Undong):始于1970s,核心理念是“自助、自立、合作”,鼓励农村社区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发展,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村民们必须积极参与建设和发展。主要方式是政府支持与社区参与、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入新的耕作技术、发展合作社。这场运动不仅仅是一次物质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通过精神文化层面的变革,塑造农村社区的自立意识和集体精神。“新村运动”是韩国经济腾飞背后的一大关键因素。

(2)日本“地方创生”(Regional Revitalization):2014年,安倍内阁了地方创生总部,通过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政策(如《地方创生基本方针》)从国家层面推动地方经济振兴,改善地方的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和提升地方的吸引力,促进地方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从而缓解地方衰退的趋势。该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支持地方特色的产业培育,鼓励年轻人和家庭从大城市迁往地方定居,通过新技术的引入和年轻人参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与企业、大学、社区合作开发新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计划,通过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促进城乡互动。

日本:智慧城市和本地价值创造贸易展

(3)台湾地区“农村再生计划”(Rural Regeneration Program:这个计划开始于2009年,旨在应对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经济衰退及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促进农村发展、提升农村生活质量以及加强农村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目标是通过提高农村的自给自足能力,保持农村的生态和文化多样性,重塑农村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主要措施:农村社区规划(由村民共同参与,通过民主讨论来确定村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改良、文化保存等方面;技术支持则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环境保育技术和社区治理培训)、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农业(引入有机农业、精致农业及环保农业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化和营销,提升农村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农村自然景观、农产品和当地文化特色,吸引城市游客)、农村文化与生态保育(保育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永续发展;恢复传统建筑、举办文化节庆活动)。

台湾地区官方发布的《2024农村再生第四期实施计划》

(4)“社区营造”(Community Building: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受广场协议的影响进入漫长的经济调整期(平成30年)。为了提振城乡活力,日本政府出台“社区营造”计划,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集体行动,改善社区的物质环境、文化氛围与社会关系,提升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居民的归属感。社区营造不仅限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涵盖了文化活动、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社区营造的核心是居民参与和地方自治,强调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人,应该积极参与社区规划和管理,通过合作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社区营造不仅关心物理空间的建设,还注重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本、文化认同和社区互动。韩国、我国台湾地区也纷纷借鉴效仿推进,用文化和创意激活城乡资产更新,促进城乡生活提质。

社区营造工作导图

(5)“六次产业化”(Sixth Industrialization2009年,日本时任农业大臣赤松广隆提出了这个概念,强调通过农产品的加工与营销、发展观光农业等方式,将一、二、三产业结合,形成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产业结构,帮助农业生产者提升生产链的整体价值,增加收入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韩国和台湾地区几乎同步推广了这个概念。在日本,六次产业化政策侧重于地方特色产业与地方创生的结合;韩国通过智慧农业和观光农业推动六次产业;而台湾地区则主要依托农村再生计划,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品牌化。

日本:制定《六次产业化法案》(2010年),设立专门的基金和贷款项目,促进地方创生与六次产业结合,设立全方位的培训项目,帮助农民和地方企业家掌握加工技术、产品设计以及市场营销等技能。

韩国:通过《农业融合产业法》推动六次产业化,鼓励农业与加工、销售和旅游结合,侧重于智慧农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力)、食品加工产业和乡村旅游;设立六次产业化发展基金,提供贷款、技术支持与培训;创建多个农业融合示范区,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友好型方式,吸引游客和消费者;鼓励游客深入农村,体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购买特色农产品。

台湾地区: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化(鼓励农民通过食品加工、农产品品牌化和产品深加工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合作社和社区营造(通过加强农业合作社和社区营造,帮助农民在六次产业化过程中形成集体力量,统一进行产品加工、包装和营销,以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个体农民的风险和成本)。

日本:Mokumoku农场六次产业化模式

(6)“风土资本”(Terroir Capital and Resource)与“一村一品”(One Village One Product):“风土资本”是指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理特色、文化传统等密切相关的地方特产,极具地域性、传统与文化结合度、自然与环保等特点。这类产品的特色往往来源于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以及与之相结合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风土产品”不限于农产品,还包括手工艺品、食品加工品、传统美食、地方特色饮品等。“一村一品”是风土产品的出圈策略,其核心主张是高附加值、典范代表、在地自主。

此外,还有“社会5.0”、“都市田园计划”等新理念,不仅仅是针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乡村也是很有启发性的。学习借鉴这些发展经验最好的方法是实地去看案例、去接触他们的人、去了解他们制定的法律和政策文件,要真真切切地学习一手知识。

以上介绍的这些行之有效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是我们在做港中坪片区发展设计时必须要消化的知识和信息。大家已经看了不少的示范项目,它们基本上也是在学习这些经验,有的还只是学了皮毛,学习借鉴不到位、甚至走偏了。大家要从创新的源头得到启发,并努力成为新的创新的源头。

第三,如何驱动高质量发展

前面讲到,靠消耗用地指标、靠公共财政砸钱是违背初衷的操盘思维,那么我们要怎么去找对的方向和轨道呢?主要是三条:

一是生产要素的质量改善,而非数量增加;

二是人力资本的全面提质而非物质资本的过度投资;

三是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而非原有方式的重复扩张。

这是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心里要保持的思维定势。具体到港中坪怎么理解、解构呢?就是围绕新农人、新产品、新场景,通过市场化、而非行政思维选育管培发展要素,逐步建立新驱动力。

(1)新农人:以乡村为主要场景的各类经营者,是城乡要素互动的产物,是先从“主客共享”再到“主客相融”的必然进程。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是高科技含量、专业化经营、社会化生产,核心标志是农人崛起。新农人专业素质、经营能力的高低,与农业生产力其他要素的配置与互动方式,对于港中坪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新产品:一个乡村、小镇的崛起最终一定是这里的产品在市面上大行其道,而不是堆钱引流把活动搞得热闹,而交易规模就上不去、风土产品出不了圈。“风土产品”通常是六次产业化模式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和营销,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使得这些产品成为推动地方观光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3)新场景: 农村不仅是生产基地,还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涵盖了旅游、消费、文化、健康和工作等多个领域,满足城市人对自然、健康和文化体验的需求,也促进了城乡互动与经济融合。农村不仅承载了传统的生产功能,也成为了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延伸。

港中坪村有极为便利的都市型交通配套,高铁、高速、航空、国道极为便利,这可以极大地拓展我们的经营半径。港中坪片区最终要打造成令人向往的乡村,它是可以生活、可以工作、可以休闲的,是大大高于城市人居质量的,是令人羡慕的,能吸引许许多多从老远的地方来村里旅居和工作的人。

这方面的挑战是最大的,因为大家要从传统思维定势中脱离出来,甚至要重新学习大量的新知识、接触新案例、理解和形成自身的工作体系。

第四,片区整体操盘的工作策略

(1)构建适合于港中坪片区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先进与落后,看起来是生产力与发展阶段的差距,实质还是思维观念与生产关系的落后上。应探索以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通过全域生产经营要素的股份化确权登记作为主要手段,结合村社经营要素的统筹归集,以及集体经营组织与小规模专业经营户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共同构建适应新发展需求的股权-生产-经营-分配关系。这一过程既需要改革,也离不开创新,并且应当循序渐进、注重典型示范引导。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确保这一进程是基于群众的自愿,而非政府的强制干预或硬性配对。

(2)公共投资侧重于能力建设方面。没有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一切假设都是不切实际的。应紧盯新农人的导入、在地劳动力的组织与训练、新产品和新场景的打造,致力于通过人的改变促进乡村的内涵式变化。这项工作有一个时髦的词叫“产教融合”,简单理解就是产业怎么发展、人就怎么训练。咱们这里有一所乡村振兴学校,是非常好的载体,现在它的培训能力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导入外部专业力量来。港中坪片区可用劳动力约11000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力资本库,这部分乡亲们占到七成,大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处于还可以学习、可以实践的较好年龄。因此,市、区两级可站在为全市、全区培养种子选手的角度加大训练投入。记住,所有的改变都是从人的认知改变开始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

技能提升与多样化教育:在六次产业化中,农民需要学习不仅是种植、生产技能,还需要学习加工技术、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在地方创生和社区营造中,地方居民需要掌握管理社区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等相关技能;开展数字素养与应用技能的培训,如使用新兴技术、互联网工具和大数据管理等,以便他们能够参与到数字经济和智慧农业的发展中;要学习如何使用无人机、农业传感器、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创业与创新支持:帮助地方居民,尤其是年轻人,进行创业和创新。包括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鼓励他们结合地方资源,发展新产业和新模式;通过利用地方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推动“地方创生”中所提倡的特色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地方竞争力的品牌和产业,这不仅需要创新能力,还要通过资源整合和市场洞察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协作与领导能力:在社区营造和地方创生中,社区居民不仅是发展对象,还是主导者。这要求他们具备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需要在社区事务的管理、公共项目的实施和产业规划中发挥作用;地方创生和六次产业化往往涉及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当地居民的多方合作,居民需要具备在不同组织和部门之间进行协调的能力,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实现项目的成功。

文化认同与社会资本建设:居民需要具备文化认同感,学会如何发掘、保留并重新诠释地方文化,通过文化传承提升地方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文化认同也是吸引年轻一代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能力建设还包括如何通过社区互动、志愿活动和公共事务参与积累社会资本,使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互助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在社区营造中,这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地方居民需要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能力,例如,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等,使地方经济与环境友好共存;在面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居民需要具备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社区也需要通过提升整体韧性来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

项目管理能力:任何工作都要按基本规律来推进,项目管理(PMBOK)就是一套基础的工作方法论,它能帮助咱们港中坪片区建立真正的发展节奏。许多地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得要领的根源在于没有建立自己的科学节奏和排程,这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能力建立这个节奏感,从而减少外来不良因素的干扰。

(3)抓住乡村的真正价值。我先给大家看一个片子,这是你们设计院在PPT里提到的台湾池上乡。这位是著名学者、艺术家蒋勋老师,他多年前入驻了池上乡,开始了驻村生活。他说,“我最感谢池上的是重新让我做一个功课,就是缓慢的功课。慢下来,需要学习。”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原来乡村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滋养的本体。我们港中坪能不能也提供这样看似处处都有、实则十分稀缺的滋养型乡村呢?“新一代的乡村,一定要让城里人能够安静下来,放缓,能够静下来,能够滋养他。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反的,都是错的,这就是乡村的价值。

多年前,我曾经向一位日本的老农艺师川崎广人先生请教“永续农业”的工法和心法,他从堆肥的制作、种子的保育改良、有机体系的建立、四时节气的因应,讲如何实现农业作业体系的闭环,从田、水、地、草、林的协同协作关系,讲如何从大自然的节奏中体悟农事带给人们的身心启发。这与我小的时候在农村跟母亲从事农作的方法大体相同。他说,田间地头才是对人的启发最为本源的,许多日本的企业家都在采用这样的方式不断修心养性、保持本心

因而,我们要打造的新场景,绝对不是一个将答案直观地写在片子上、标识上的那样的环境,而是将自然之美、精益之法以它原本的模样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体验这其中的启示。“给现场而不给答案”要成为咱们场景营造的中心思想。

(4)方向、方法、运营前置,规划、话术、宣传后置。一个农村的变化至少需要三年的农事周期,这个节奏是老天爷给的,我们所有的认知变化,都会因为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周期而变得清晰、笃定起来,由“他信”变成“自信”,最后再演变为“他信”。在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和能力之前,任何宣传都是缺乏底气的,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检验。我们不要为了宣传而宣传,没有传播效应的宣传是毫无意义的。干农业的人一定不要学房地产开发那样“会忽悠”,那样做出来的效果就是昙花一现,对本地人而言伤害多于赋能。

去年我去浙江安吉县调研,呆了一个星期。安吉县为了将县里的竹制艺术品列入杭州亚运会官方礼品清单,他们向亚组委捐赠了碳汇指标,还通过碳汇市场获得了1800万元的生态回报。我在余村、鲁家所看到的情形,是完全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场景。同时我也感觉,他们已经完全不再依靠政治效应来推进发展了,光是在旅游这一块,他们所引进的项目层次就超过不少作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正确的方向上、采用科学的方法、推进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担心遇到挫折、产生波折,要坚持真正的长期主义,只要能够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时间一定会奖励你们。

咱们港中坪一定要沉下心来,每个村社都认真想好干什么,凝神聚气地先干上三年,真正将产业的效益做出来、乡村的调性做出来,不着急出圈、不着急宣传,就一定可以干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农村的新样板,而且它也一定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5)片区功能与产品打造的重点。这个就是发展落地聚焦的策略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片区功能性塑造,二是风土名品打造。

一是功能塑造方面:一条街、一个环、三个门户、三个馆、四个片。“一条街”,就是谢家铺镇上这条街,有的区段还需要鼎城、汉寿两个区县一起来干,汉寿的特质农业可是做得又好又强,邻村回民村这个题材也是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民族风情方面的特色,尤其是餐饮体系的特色,理应体现这方面的融合共存发展。“一个环”,就是串连7村1社的乡村景观风情廊道,这条廊道应该是最好的景观视野、最宜亲近的乡土风光、最富田舍特色的原乡生活,可以以水为纽带、以步道或自行车道为功能,与公共交通干道有机衔接。“三个门户”,就是从桃源机场、汉寿高铁站、杭瑞高速出口,要逐步建立起形象展示的功能,常德高铁站设计得很好,已经有城市接驳了。“三个馆”,就是片区规划展示馆、国家粮食安全教育馆、粮道与农道展示馆,这三个馆的建设要尽量利用既有闲置建筑来改造,结合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起来设计。“四个片”,是指稻作公园片(港中坪村、官坪村两大片)、农业深加工产业园、民宿休闲片、农贸市集片。

二是风土名品方面:一粒米、一碗粉、一条鱼、一只鸭、一桌席、一张床、一所学校、一个市集、一个院子、一个驿站。“一粒米”,就是港中坪万亩高标准水稻示范区所生产的高质米,一定要展现出我国南方水稻作业的最高水准,品种要好吃,链条要完整,市场上要奇货可居。此外,池上地区因其肥沃的土壤和纯净的水源,生产出台湾最有名的稻米之一“池上米”,它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这也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一碗粉”,常德米粉遍天下,港中坪米粉味更好,打造这种前店后厂再后田的体验式旗舰店,使周末来村里的客人能够真正吃上味道最纯正的常德米粉以及肥肠煲。“一条鱼”、“一只鸭”,就是稻香鱼、稻田鸭,从循环农业角度引进好品种,控制好规模,实现多个方面的价值。“一桌席”,就是面向客人优化我们的餐桌出品,这方面主要是改变饮食观念和出品习惯,解决好油重、火锅多、烟气重等问题,使乡村味道更自然、更贴近人的生理、心理与营养需要。“一张床”,就是要让客人住得下来、住得好,供给侧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引导村民打造不同价位的民宿产品,要跨越一般农家乐的水准,实现民宿、乡宿、村宿各层次产品的有机搭配,这方面看似不复杂,操作起来一点都不简单,需要有较长时间的认知积累才能完成“加减法”。“一所学校”,就是乡村主理人培训学校,要与现在的乡村振兴学校融合起来,由培训干部为主逐步转变为培训干部与培训乡村主理人各半边天的局面,干部培训主要由人事部门组织,乡村主理人培训则进行市场化运营。“一个市集”,在最美田园风光带上一定要有若干个市集和美食节点的布局,完全打破以往就餐、购物的习惯思维,这个市集既可以是常设的,也可以是因节气展会而设的,总之创意、有趣是核心,我们本地人的农贸市场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造升级,使之成为外地游客也愿意来采购的场所。“一个院子”,就是要因应本地人居住品质升级的需要,根据本地文化传统设计一批有天有地、有园有院的民宅,两人居、三人居、四口居、三代同堂居等几种形制,逐渐引导村民将宅基地更充分地利用。“一个驿站”,就是远程办公村和数字乡村计划吸引了城市白领和创业者前往乡村工作与生活,通过高质量的网络连接和共享办公空间,城市人可以一边享受乡村的宁静,一边继续自己的工作。

(6)每个村社的个性化营造。这是个大课题,应向各类规划设计营造团队开放机会,让他们以竞争性方式来参与村社的个性化营造,从而保证每一个村都是村民们支持和拥护的调性和特色,是他们自己想干的。如果交给一家设计院只做规划设计又不落地执行,这是绝对会做不好的,从来就没有成功的先例。

实际上这又引发一个新的课题:钱从何来、谁是主体?政府的公共财力是有限的,又不能够以增加政府债务方式来做,怎么办?村民自建、自营、自创才是根本出路。比如从我们湖南走出去的建筑师王求安,他在全国各地推进的村民自建城乡创生营造模式,就为地方政府解决了城市更新、乡村再造所需要的民力参与与要素激活问题。

(7)规避不需要交学费的错误。浙江余杭曾经发布过乡村营建“十宜十不宜”(点击打开链接),这是在乡村营造的初期阶段要注意学习借鉴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此外,有一些理念上可能会犯的错误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规避任何形式的对自然机理的破坏。就是这个山水林田湖草这个自然肌理不能有任何的破坏,砍树、填塘的事情要格外慎重从事;两大稻作片区中间的小河里面一定有黄鳝、泥鳅、小鱼、小虾,一定要有完整的微生态系统。

二是避免任何形式的过度铺装,包括水泥和大理石的铺装,除了机械化作业所需要设备存放空间,高标准稻作区应禁止道路“白改黑”,要以水泥路和草间夯土路为主,要强化步行尺度的体验感。

三是不搞摆拍的场景,全部取法自然。港中坪片区本来就很美,完全是鱼米之乡的典型美景,根本不需要太多的人为痕迹,尤其是不要搞“高级黑”“低级红”的东西,那样很庸俗,领袖和群众都不喜欢那些东西。

四是要以平衡预算的思维推进工作,量力而行。要围绕经营性投入项目,我们负债也一定要能够满足经营性利润能覆盖利息支出,资产端才能体现为优质资产。

五是不要着急,一着急就会走样、变形,搞形式主义。中办来问情况也要如实相告我们基层财力状况与推进思路。

六是要立足于培养“永久牌”能力。比如,我们几个村合起来,就能找到非常专业的工匠,组成水平高的专业队伍,村里的营造合作社就可以搭起来,将来还可以走出去。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有自己的队伍,就能有韧性,也才能更好地与外部团队合作。

总之,从粮道到农道,港中坪在做国家层面的实践探索,这个探索难而意义,是我国当下农业农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企业讲的是效益和利润,政府讲的是环境和税收。让农民回归C位,使政府更加开明和开放,往往就能帮助我们从先进变得领先、从自信变为他信、从特殊走向普适。

三年前,我随省委党校赵凯明校长在保靖县甘溪村做了驻村指导,学习实践“以推进人的改变来改变乡村”。如今,甘溪村以“党建引领、村民主体”的模式,驱动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能力,乡村面貌和群众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村支部书记刘宏霞同志也成为了全国表彰的先进典型。我完全相信,再过几年,港中坪村一定会成为继十八洞村、沙洲村之后,展现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成就的典范代表。

衷心祝福港中坪片区的乡亲们明天更美好!



***

(若有采信,请反馈Luoqingqiu@basic.link,微信号wokoo_life)




悟空研究院
以专业视野助力国家现代化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