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平:五十个切入社区营造的方法

文摘   2024-07-06 10:03   湖南  

曾纪平 | 社区营造专家(中国台湾)


社区营造,就是要把社区资源做一个整合跟发展。一般来讲,社区资源分为人、文、产、地、景。“人”就是居民;“文”就是当地的文化、传统;“地”就是当地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有什么优势;“产”就是当地有什么产业;“景”就是有什么景点。
做社区工作,我们要掌握的资源,大概就是这几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去营造一个新的社区,新的生活环境。但是每一个社区,因为条件都不一样,所以做法也会不一样。
这五十种方法是综合来谈,不是一个社区要全部用到这五十种方法。
(一)居民要参与设计,所有的过程都必须是由下而上。做社区营造的基本理念,就是由下而上,不是由上面指定下来,或者安排下来。社区营造就是引导居民自动、自发参与,自己来设计自己的社区,由居民自己决定社区将来要走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所以如果有居民的参与,就多一份居民的构想,多一份居民的感情,觉得这个地方是居民自己营造出来的。
(二)发行社区刊物。社区刊物是不对外发行、专门服务社区的刊物,刊登社区的地理文化、邻里间的故事和居民的需求。譬如,在海淀区可以办一个《海淀之声》,海淀的人、事、地、物都可以在《海淀之声》上面发表,这叫作社区报,是社区的传声筒,是社区的人分享社区事情的途径。台湾很多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刊物,例如屏东县万丹乡的《乡音》。台湾在“解严”以前,是不能够随便出版刊物的,所以台湾社区营造的工作,差不多是从“9·21”地震之后才开始蓬勃发展的。在那之前,发展得非常缓慢,社区刊物的发展会受到背景环境的影响。
(三)社区读书会。社区读书会的主旨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居民对读书会的概念有时候会比较狭隘,其实社区读书会不一定是读一本书或读一篇文章。台湾的读书会现在办得很活泼,它聚焦在居民团体,通过分享各自的生活进行交流。举例来说,读书会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群体,不是随便找路边上的人凑在一起。这个群体要有固定参加的人,固定带领的人或是大家轮流带领,在固定时间聚在一起。一般来说,读书会一个班二十几人,规模算比较大了,十几个人分享比较合适,也会交流得比较深入。最重要的是,读书会的内容可以是很丰富的。可以是会员们自己带一张照片,家里的或是最喜欢的照片,十几个人相互分享自己照片背后的故事。也可以是每个人在参加读书会时带一种水果,有人带西瓜,有人带苹果,有人带番石榴,然后交流为什么带这个水果,对这个水果的认识有多少,分享自己了解的营养价值信息,通过水果这一个焦点分享故事。读书会作为社区营造的一种方法,能让大家聚在一起,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故事,聆听、交流,能让居民对彼此了解得更多,更为熟悉。
(四)推行环保运动。社区可以发动居民一起捡废品,进行资源回收的环保运动。社区居民一起捡可回收物和失业者在大街上捡垃圾的意义全然不同。第一,大家一起捡,捡来的资源归社区,不是归自己,全部集中放在社区里的某个地方,然后社区的人会去整理。卖废品的时候作为社区的经费,钱不一定很多,但是它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鼓励大家收集废品。第二,参与环保运动的人会很多,因为人人都可以做,大人、小孩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第三,经过居民自己的努力后,社区会变得很干净,让人很有成就感,可以增强居民主人翁的意识,更好地保持社区的整洁。
(五)守望相助。在大陆,有的社区会雇保安或是请保全公司在社区巡逻,保障居民的安全。在台湾,很多是社区的人自己组织,社区集体出一点钱,或是发一些纪念品、做一套制服,让居民自己成为巡逻队员,从晚上10点开始骑着摩托车或骑着自行车进行巡逻。一般都是年轻人出来巡逻,有时候年纪大的居民也出来,都会比请来的保安巡逻得更仔细。同时,通过居民自己保护自己的社区,也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
(六)社区的绿化、美化。大陆现在的社区绿化、美化都做得很不错,因为有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大部分社区由管委会或者物管公司管理。但是社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可以由居民自发组织来做。在台湾,会动员居民自己设计,做成社区公园。木工、水电工可以雇技术工人来做,但是铺草皮、种树、铺石头的工作,就可以让居民来参与。让社区为参与的居民提供盒饭、饮料,提高积极性。还可以让孩子、老人做绘画工作,装饰公园。
(七)开社区研习班。社区里有很多有空闲时间的妇女、退休的中年人,可以通过开社区研习班,丰富他们的生活,也可以活跃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研习班可以有很多种,书法班、烹饪班等。在这里分享办电脑教学班的经历。一开始,我们进社区教电脑的时候,参与的学员都是社区的一些大姐、大哥。这样的人在开始学习时,完全不熟悉电脑编辑,是比较痛苦的。我们是从一点一点的细节开始教学的。先教开关机,再教怎么用鼠标。我们遇到一位居民,他握鼠标很用力,身体非常僵硬,很紧张,滑都滑不动。我们对他说:“大哥,你不要握那么紧,轻轻地握住鼠标就可以了。”教会什么是左键,什么是右键,怎么点到它,用鼠标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门槛。后面还要教用电脑打字,更伤脑筋。大家对键盘都不熟悉,用“一指神功”一分钟大概可以打两个字,但是一分钟用手可以写20个字,打字反而比手写的速度还要慢。然而,现在的新科技有手写板或者平板电脑,支持用手写方式输入文字。所以我们后来教大家利用电脑执行一些任务的时候,不再教怎么用鼠标,怎么用键盘,直接教他们怎么用平板电脑。通过对科技创新的跟进,及时调整,就可以解决学习的障碍和未来执行产出的障碍。居民会使用电脑编辑后,可以让居民自己参与社区报刊的编辑。可以做地方的主题介绍、地方发展长期愿景的报道、祈祷的采访、活动的报道,社区报的主题可以通过这几个方向去呈现。
(八)社区言论广场。在社区开辟一个空间,让居民能在空间里自由地发言,轮流进行演讲,可以是自我看法的表达,也可以是谈论社区的相关事务。不强迫居民参加。而且,在言论广场上,不能对发言者进行批评,尊重发言者的权利。通过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让社区文化百花齐放,也让一些公共问题有集体自由讨论的空间。
(九)社区生态学习。台湾的很多社区,尤其是在乡下,非常看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桃米村依靠保护、发展青蛙的资源,创造社区活力。越来越多的乡下社区,首要发展的目标不是关于社区的人,而是保护他们的生态环境。
(十)恢复传统祭典。一个社区可能是一个宗教信仰的组合,也可能是某一个族群的组合。在台湾,有一些少数民族,称为原住民,他们有自己的传统仪式。有很多原住民部落,现在慢慢把这些仪式变成一种社区活动。例如日月潭邵族、新竹县司马库斯部落,都利用原住民文化发展观光旅游,吸引了很多平地人、汉人来参与体验。
(十一)设置社区广告牌。在社区的交通要道、交叉路口,可以做道路的指示牌。在社区里有名人、有故事的地方,可以设置介绍牌。大家也可以自行讨论社区里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哪里,一起取名、绘画、设置社区广告牌,自豪地展示社区的瑰宝。
(十二)街角观察游戏。街角观察游戏是指在社区的某一个地点仔细观察一天,去发现、了解这个社区。打一个比方,例如站在清华园的某一个杂货铺门口,看过去的车子、过来的人,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将你的观察不断地记录下来,你会了解这个社区更多的事情。
(十三)撰写社区历史。撰写社区历史就像社区寻根一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例如找一位在清华学习的学生,询问他清华园的历史,他不一定能回答得上来。这是因为他没有把清华园当作一个社区,没有对生活的社区投入关心,他只是把校园当作自己学习的地方。撰写社区历史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是社区调查,去问社区里的老人或是居住很久的居民,也可以是发行社区报,记录下社区发展的点点滴滴。例如台湾石冈的《石冈人社区报》,已经发行了将近一百五十期,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老人的离去,已经成为石冈人很重要的历史记忆。
(十四)社区宝贝地图。社区宝贝地图不是画地图,而是要找出社区宝贝。“宝贝”是指社区里的能人和居民拥有的特殊资源,譬如在我们这个社区里面,有没有一个人有特别的专长,他住在哪里,是住在这条街还是住在那个巷,他会做些什么。慢慢地整个社区里各式各样的能人,你都可以把他找出来。
(十五)社区资源调查。社区的资源有很多种,人、文、产、地、景,各方面的资源。台湾的社区营造做得比较好的社区,一进去参观就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资源。一般人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却会被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相比而言,北京有文化资源的地方更多,可能一条胡同就可以挖掘出很多故事。例如这里曾经出过几个状元,某一条巷子里住过某位宰相。这些资源都可以吸引外来参观的人,给社区的居民带来实质的收益,社区的文化也因此得到宣传,并流传下去。
(十六)私房菜。社区里做私房菜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区营造方法。在社区里,每一家做一道最拿手的菜,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互相尝尝大家的手艺。如果有机会开社区餐馆,就可以把大家的菜集中起来,作为社区的拿手好菜、招牌菜。用这个方式推广社区,能让来参观的人知道每一家都很不同,感受社区的美食文化。而且私房菜的分享让每一个参与的家庭也会觉得比较有趣,从每天柴米油盐中找到做菜的乐趣。
(十七)小学社区化。在台湾,很多小学规定,学生下课以后,学校就开放给社区居民用。大陆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很多的学校都是有门禁的,不对外开放,因此这个方法需要视情况而定。
(十八)社区交流参访。不同社区之间相互参访,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学习可适用的社区营造方法。通过对比和学习,可以增进社区的功能,改善一些之前不妥当的做法。
(十九)社区人生游戏。就是在这个社区里的人,将他们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跟社区连接在一起,这个可能难度高一些。
(二十)社区合作社。社区合作社是通过社区的居民集资成立的。社区合作社会和社区里同性质的小商家有利益上的冲突,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区隔。像山西省永济蒲韩乡村社区,正式注册了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两个有机联合社,一个农民技术学校,一个果品协会,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农民自组织的中国式综合农协。合作社内部通过辅导员联结农户,一起做土地活化、有机农业,共同做农产品的营销,集体购买生活用品,等等。
(二十一)跳蚤市场。社区可以自己做跳蚤市场,让家家户户把不用的东西拿出来卖,卖的价格一般都是很低的。跳蚤市场相当于把废弃的资源重新交换利用。物品在不同主人的手里和环境里,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而购买的人也会觉得在跳蚤市场购物很有意思,可以很便宜地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大家通过交换物品变得更亲近。
(二十二)开垦社区农园。开垦社区农园主要针对都市的社区,因为乡下的社区一般自己有农园。住在城市里的人,平时接触不到大自然,感受不到土地,对去农场体验、放松身心有比较大的兴趣。台湾就有做假日农场的例子。一到周末,都市人就开着车子到农场,从田里划分出一片地,体验一下。没有时间去的时候,当地的农夫和主人会帮忙种植和照顾。
(二十三)设立口袋公园。口袋公园的意思,就是利用社区里那些没有用的空地、偏僻的角落,通过社区居民的共同改造,打造成整洁漂亮的小公园,变成大家都愿意去坐坐的公共空间。空间不是大片的,而是能利用的各种小角落,所以叫口袋公园。
(二十四)传统游戏的复活。复活传统游戏,就是重新推广电子时代之前的小游戏,例如玩竹蜻蜓、制作风筝、踢毽子、滚铁圈、玩沙袋等。在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机的时代,这些传统游戏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能锻炼自己动手的能力。传统游戏作为社区开展的活动,可以增加代际交流的机会,让社区的老人教孩子怎么玩,增加居民接触的机会。
(二十五)设计活动海报。每一次社区举办大型活动,都需要用海报来宣传。这个工作可以让居民自己来设计,让居民自己思考用什么样的画面,怎样排版,凸显什么样的主题,怎样才能更吸引人。设计活动海报的工作是非常能锻炼人的,也能让参与者更了解活动、更了解社区的情况。
(二十六)设计文化“宪章”。社区里设计文化“宪章”,是指在社区里有哪些文化遗产可以保留,设计一个“宪章”,规划大家怎样保护它们,并规范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
(二十七)地方工艺传授。社区可以利用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创新,既保留传统文化,又找到新的创业之路。例如台湾草墩,在地震以后成立草鞋墩人文观光产业发展协会,传承传统手工艺。他们将草鞋改良,通过创意设计变成吊饰,用很漂亮的盒子装起来。一双草鞋的价值从二三十块新台币,升值到450元新台币,很受日本游客欢迎。
(二十八)社区纪录片。社区可以拍摄关于自己社区的纪录片,把自己社区的特色、社区营造的过程一点点记录下来。通过影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社区的发展,也可以和其他社区相互交流。
(二十九)安全通学道路。小孩子上学有一条安全的道路很重要,一些小学生还不太会过马路、避开车辆,需要有一个较安全的环境。很多社区里都有小学,在孩子上学的主要道路上,可以设置“前方有学校,请减速慢行”的警告牌,提醒司机。
(三十)社区寻访游戏。社区寻访游戏是指拜访社区里的公共部门,例如机关、学校、幼儿园、派出所、邮局、消防队,观察它们具体在什么位置,是怎么工作的,寻求帮助的话需要什么样的流程。例如,我们有一次带社区的小孩去参观邮局,带孩子看邮差怎么送信,门牌号码怎么分,自动化的机器怎么分。小孩子原来只知道邮局是寄信的地方,参观过后,了解了整个过程,更尊敬邮差这个职业。还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去消防队参观,看消防队的队员表演人工呼吸、正确使用灭火器。孩子们觉得有趣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社区寻访游戏对孩子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让他们了解公共部门是怎么做事,如何为社区服务的,同时也知道自己如何求助。
(三十一)溯溪探源。如果社区里面有一条小溪,可以去溯源,看看小溪是从哪里流过来的。在台湾,因为溪流都很短,从山上流到海里追溯源头比较容易。例如,台湾大学和台北市都市更新处合作,在街道上寻找瑠公圳和雾里薛圳的踪迹,整个水系在台湾大学、公馆至师大区域都有分布。找出历史的水系脉络,并循着这些水系的脉络,可以发现与了解早期水利灌溉的历史文化。
(三十二)社区网页。社区网页是比较有科技含量的社区营造方式。社区通过网站,推广宣传自己的社区,成为一个景点。社区并不一定要有什么特别好的观光的景点,只要拥有很丰富的社区营造的内涵,就可以利用社区的文化产业或者社区的一些产业文化进行宣传。文化产业跟产业文化是不一样的,文化产业,譬如说韩国电视剧,把一个不多国民接触的文化产业化,做到亚洲地区的每个国家都看韩剧。产业文化是指将社区里面特有的某些产业衍生出文化链。譬如山东潍坊的风筝产业,现在衍生出风筝博物馆、风筝节比赛,做各式各样的风筝,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再例如茶叶行业,也可以发展出产业文化,除了采茶、做茶、卖茶,再结合茶道文化、做茶的手工艺、茶具的历史,就会更吸引人。将这些产业文化或文化产业在社区网页上宣传,必定能吸引游客来欣赏。
(三十三)爱心妈妈联谊。台湾每个学校都有爱心妈妈的组织,就是学校的职工集合起来。她们可以在各个方面来帮助学校,帮助社区。
(三十四)社区“五老五访”。社区“五老五访”是指寻找社区里的老人,记录他们的故事。像在四川5·12大地震的一些灾区,访问老人是很重要的事情。另外,比如拜访羌族的老人,给他录音,听他们讲故事,都是对文化遗产的保留。老人是社区的宝贝,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他们见证的历史,都会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消散。社区的五老五访,既保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给老人送去陪伴和关怀。
(三十五)志愿者人力调查。志愿者人力调查是指调查社区里有热心并具有公益特质的人力资源。在社区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可以及时地联系到这些资源,动员这些人力。
(三十六)创新社区节日。社区可以根据自己社区的特色,创立有趣味的、能让居民都参与的节日。例如,苗栗的湾宝社区有一个特殊的社区活动—西瓜文化节。社区通过办西瓜文化节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居民参与。挑西瓜比赛还分爷爷奶奶组和青壮年组,每个人在挑西瓜时都很高兴,旁边看的人也很高兴,都满脸笑容。还有吐西瓜子比赛,吐到碗里面的才算分数,吐到外面的不算。充满趣味性的项目,让大家聚在一起欢乐笑开怀,也通过互动,建立大家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十七)招募爱心商店。台湾有些社区会做爱心商店的小店铺,或是有公益心的商铺自己贴上爱心商家的标识。爱心商店经常开在小学附近,针对社区的小学生提供服务。商店里的商品是要完全卫生安全的,保障孩子的生理安全,不卖有损孩子健康的食物或用品。小学生放了学去买东西,有时候父母还没下班,就可以在爱心商店集中等爸妈。爱心店家熟悉社区,在做生意的同时,还能照顾小学生,孩子要是有临时、紧急的需求,也可以找爱心商店帮忙。
(三十八)制定景观条例。社区的景观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社区可以采取集体制定条例的方法,让大家有保护社区景观的意识。例如垃圾扔到指定的地方、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等。同时,条例也可以立在景点,提醒游客遵守条例,共同保护景观。
(三十九)制定社区公约。社区公约是大陆地区比较熟悉的营造方式。很多社区一进门就是社区公约,规定了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但是这在台湾一般看不到,居民有权利不受公约约束,也没有制定公约。但是如果要做社区营造,让大家有共同的愿景,居民就愿意制定一个公约,共同来遵守。(四十)社区小记者队社区小记者队主要是针对孩子的活动,教孩子们如何去采访、去问答,然后让孩子们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笔来写,再发表在社区报上面。看到自己写的文字刊登在社区报上,对孩子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也会激发他们去找社区里有意思的事情。台湾一些社区的社区报不是专业记者写,而是专门让社区的孩子们写。通过小记者队的培训,培养孩子的采访、写作能力。社区报可以从孩子的视角发现社区里奇奇怪怪又很有意思的事情。当孩子们参与其中的时候,家长也会跟着关心社区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社区的事情。
(四十一)成立社区剧场。成立社区剧场通常需要有一些专家学者的指导,需要社区里退休的老师,或者专业从事表演的人加入。社造团队引导这些人在社区成立剧场,也可在假日进行表演,开放给社区居民看,做得好的也可以承接外面的商业表演。社区剧场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居民的休闲生活增添乐趣,还可以将社区故事改编成话剧表演,更是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四十二)河川整治。河流污染是很多地方面临的问题,社区可以尽自己的力量进行河川整治,保护当地的生态。例如台湾的阿里山,原住民为了保护当地的鱼种,每天在河边巡逻,禁止任何人捕鱼、电鱼、钓鱼,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当地的鱼类资源。一段时间以后,当地的鱼种繁殖越来越多,水系的生态系统也恢复了功能。
(四十三)社区环境认养。我在成都看到有些地方会挂个牌子,写着“某某公司、某某企业认养”,或者某社区认养一块小小的绿化带,通过不同的力量共同维护城市的绿化。
(四十四)成立社区联盟。社区营造不是单指一个社区的营造,也可以不同社区之间联盟,增强社区功能。台湾成立社区发展协会,通过协会联结不同的社区,利用集结在一起的力量做一些事情。例如救灾、献爱心,单单一个社区、一个团队,资源是有限的,面对重大灾难的时候,联合更多的社区,救助力量会更大。
(四十五)托老托幼的服务。托老托幼的服务涉及福利服务的社区化,福利服务从机构的形式转为在地社区的服务。让老人、小孩能在社区里接受托管、托育、细心照顾又及时便利的服务。
(四十六)恢复传统景观。恢复传统景观,不仅是指生态景观,也指文化景观。像台湾的“迦南美地”社区在震后恢复传统景观时,就不只是把房子盖回来,还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当地进行了改造、再重建。又如台湾的桃米村,在震后也是通过生态恢复、保护当地的青蛙和其他生物,来进行村落重建,也因此发展出新的依靠生态景观和民宿建设的经济道路。
(四十七)定期社区清洁日。社区规定一个固定的清洁日,每家每户派几个代表共同来打扫社区,让社区变得更整洁。
(四十八)成立社区电台。社区成立自己的电台,可以控制电台的功率和收听范围。台湾有很多这种社区电台,它的功率很小,声音范围就在这个社区里面。电台节目由社区居民自己筹备,关注社区的事情,交流居民的感情。
(四十九)假日社区导览。很多的社区在社区营造成功后就成为一个景点,产生了导览的工作需求。景点不一定是风景,可以是人、文、产、地、景这几个资源里面的某一个或多个资源的结合。它带有当地的特色,会吸引人看,因此需要设置导览员。社区居民可以自己做导览员,把当地的故事说给游客听。在台湾,这样的游览称作“知性之旅”,不只是看风景,看景点,而是去学习一些人文知识。这种“知性之旅”的安排,也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
(五十)社区老照片展。顾名思义,社区老照片展是指把社区里黑白老照片找出来,进行扫描,装成册,编成故事进行展览。这个方法在很多社区都做得很有意思,居民们把压箱底的照片找出来,发现内容很丰富,每一个社区都显现出不同的特色。例如,有些社区翻出很多关于生态的照片,记录了这个社区里面有多少鸟类、多少昆虫;有些社区记录了很多故事。社区的老照片不仅能让人看到当时的光景,感受社区的变迁,也是一种社区居民跨时间的交流。 
以上就是五十个社区营造的方法。其实社区营造不止这些方法,但是这些可以给我们做头脑风暴。这五十个方法是台湾地区9·21大地震后发展出来的社区工作方法。在早期,台湾的社区营造工作推动了很多年,但也不是那样深入和普遍。在9·21地震之后,使用社区营造方法的社区大量发展起来。因为有了这些经验,在汶川5·12大地震之后,曾纪平到了四川,以这个模式在四川推动社区发展。
但是在大陆地区有一些不同的状况,所以他在四川做社工站时,有很多注意的地方,要符合地方政府的一些要求。因此,在这里介绍的五十种社区营造的方法,依据具体的可行性情况,稍微做了一点修正。但基本上,社区工作还是要让居民参与,由下而上地处理共同的议题。先定好目标,再通过行动解决,这个是社区营造的基本的原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之所以称其为“入门”的方法,主要是因为任何活动本身并不是社区营造的目的,只是社区营造的手段,目的是让人们走出家门,发展社区自组织,从而改变行为方式。比如社区小记者,固然能唤起儿童对社区的注意,培养他们观察与报道的能力,但真正的意义还是在于把他们的家长聚拢起来,一起来关心社区公共事务。无论是外来的社会组织,还是当地的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营造开始之时,都需要动员居民走出家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因此,有了本节切入社区营造的五十种方法。这五十种方法既适用于城市社区,也适用于农村社区,包括了人、文、地、产、景五大方面的营造方法。可以作为社会组织调动本地居民的方法,也可以作为本地居民自发行动起来的操作方法。


悟空研究院
以专业视野助力国家现代化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