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五十中西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练习

文摘   2024-11-05 08:55   安徽  
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练习
参考答案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树人;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1)(4分)bèng 补
(2)那大虫嘴被A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3)武松,景阳冈打虎,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4)①嫉恶如仇,重情重义,武松斗杀西门庆,为惨死的兄长复仇,李通为柴进打抱不平,打死股天锡。②杀无辜,租暴蛮横:血殿管鸯楼时,武松杀死很多无辜者:三打祝家庄时,李见活的便砍。
3.(1)精体:行体(答“楷书”、“行书”也可)示例1:我喜欢①,端庄方正、匀称工整,示例2:我喜欢②,行云流水,舒展有型。
(2)有为民着想,一心为民的信念,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勇气,
(3)示例: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郑板桥《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文天祥《南海》中的“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然士暮年,壮心不已”:孔子《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①青年是接收者和传播者。②C③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 C
5.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在想象中游历陕北高原所见到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陕北高原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使读者身临其境。
6.内容上,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即在地图上通游四川盆地,西藏高原等美景;结构上,呼应标题,“对着地图”与标题中“在地图上旅行”形成呼应,为下文“我”在想象中自由穿梭于中国的各大美景作辅垫。
7.文章以“在地图上旅行”为线索,写作者对着地形图,想象自己游览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四川盆地、陕北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8.①作者按顺序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写到第一级阶梯,在整体上为我们真实还原了中国地理的全貌。②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美景。③作者在描写自然美景时候并非单纯描写景色,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如写到青藏高原时感叹道“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④使用第一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三点即可)
9. A
10.【丁】举例论证,举了山东的一句广告语表现山东人敞开怀抱接纳四方宾客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论证了“一句令人回味无穷的广告语,往往与这个城市的气质高度契合,产生的影响力也难以估量”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1.⑥到⑧段是总分结构,首先,阐述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广告语,更加注重从整体高度去策划的观点;接着,列举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成都形象宣传片从各方面展现城市魅力,最终短片主题也成了人们熟知的广告语的例子来证明观点:最后,从反面阐述资源丰富的成都,如果用模板广告语进行宣传,效果将不尽人意。
12.文章以问句结尾,照应标题,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参与家乡宣传与推广的主人翁意识。
13.同“嘱”,嘱托,迫近,曾经,奇;形容词话用为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奇特。恨:遗憾
14.(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2)与他们初次相见就如同旧相识,而且他们把范公遗留的手稿交给我,叮嘱我能为这些手稿写序。
15.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16. D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苏轼)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苏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他,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例、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有十五年,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苏轼)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例。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苏,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过了三年,苏轼经过许郡,我才得以结识范公的二几子,当今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我才有机会在京师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我终于与范公的小儿子范德孺在徐州成为同事。与他们初次相见就如同旧相识,而且他们把范公遗留的手稿交给我,叮嘱我能为这些手稿写序,又过了十三年,我才终于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唉!范公的品德和功业,原本不需要通过文章来彰显:范公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八岁时就知道敬爱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杰出的人物,我都得以与他们交往;而唯独没有见过范公,这成了我(苏轼)一生的遗憾。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名字附在范公的文章后面,从而自托于范公门下的弟子之一,难道不是我昔日的愿望吗?

顾老师语文工作室
语文 教学 中考 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