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合肥市中考“最后一卷”(模拟卷)语文试题

文摘   2024-05-31 17:02   安徽  

命题组:宋小燕(瑶海区)  阳旭(庐阳区)  刘文芬 张光华(蜀山区) 杨凝芳(包河区)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 (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因报纸出版需要,页数有调整)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中国人用中国人的眼睛,欣赏中国美景。其中不乏有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            ”(王维《使至塞上》);绚丽多彩的江南秀美画卷“           ,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2)君子修行,道阻且长。真正的君子,面对不良诱惑,坚守本心,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周敦颐《爱莲说》);即使身处困境,仍初心不改,最终峰回路转,出现转机“           ,         ”(陆游《游山西村》); 困难突然降临,依然勇敢攀登高峰,满怀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豪情“          ,            ”(杜甫《望岳》)。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_____》。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shú。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河埠()      qī(   )跷       忐忑(   )    读shú(    )

(2)鲁迅爱读书,从小就与书形影不离。请从先生的书单中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填空。

 

鲁迅

书单

A《荡寇志》  B《山海经》

C《天演论》  D《孝子传》

E《鉴略》    F《左传》

G《封神榜》  H《二十四孝图》

有阿长买回来的_________,有父亲强制要被背诵的________,有揭露孝道虚伪的_________,还有在南京求学时痴迷的_________。(填字母)(4分)

(3)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根据下面的备选人物,各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4分)

备选人物:藤野先生衍太太

3.育才中学“民俗”社团将于6月10日开展“过传统节日,探文化内涵”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请从上面的图片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写一句传统节日的介绍语。(3分) 

例句:端午节——粽叶飘香,声声锣鼓赛龙舟。

2)下面是张丽搜集的关于端午节的相关资料,请你修改。(4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广为流传的一种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有治国安邦的良策,却不为楚怀王所用。【甲】楚怀王还听信谗言,将他逐出国都并罢官。此后,屈原流落汨罗江边,但他不忘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期待着有朝一日朝廷会重新召见。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最坏的消息:秦兵攻破了楚国都城。屈原悲愤难忍,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投江自尽,【乙】为了国事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②请将【乙】处画线句子用一个成语来替换。(2分)

3)活动当天,李明去学校图书馆借了6本《中国民间习俗》,请你以他的名义写一个借条。(4分)

4)“民俗”社团的社长打算做一次主题演讲,请你根据演讲稿“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和内容充实”的要求为他补写演讲提纲。(2分)

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意蕴丰富,我们要过好中国节。

各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过好中国节的重大意义,号召大家积极参与、传承中国节。

二、阅 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邻  居

廖静仁

①寂寞最是思乡时。我常常想起乡下那间低矮的小木屋,想起和我家屋檐挑着屋檐的另一间小木屋里住着的老邻居——岩山婶婶。

②岩山婶婶家姓张,我家姓廖,不知为什么我们的家却连在一起,以致外人来我家歇脚抑或来她家躲雨时,常常误认为我母亲和岩山婶婶是两妯娌。

③岩山婶婶家的东头有一间碓屋,那是用楠竹篾与杉木皮盖成的。碓屋有一扇门,然而那门从来都是敞开着的。我们家就和岩山婶婶家共用一间碓屋。

④舂谷是苦力活。乡间活路多,就是妇人,也不可能成天守在碓屋里。我母亲或是岩山婶婶,舂谷一般都在五更天。碓屋的横梁上悬着一盏桐油灯,她们就在这豆粒大的飘飘摇摇的光亮下,吃力地舂着,舂着,一直舂到晨光来临,舂到旭日东升。

⑤“叽——嘭哐!叽——嘭哐!”这便是舂捣的声音。我能从它的快慢轻重中分辨出舂捣人是谁。岩山婶婶有双大脚板,气力要足些,我母亲是小脚女人,自然要费力多了,然而过不了多久,那脆弱的舂捣声就会陡然变得重起来、快起来。这时,用不着去看,我就知道准又是岩山婶婶在帮我母亲的忙了。也就可以想象,我母亲起初是怎样地推却,而后来又实在拗不过去了,便只好让岩山婶婶那双大脚板踏上碓柄。

⑥那一年闹饥荒,家里粮断了,田里的谷才灌浆。实在是饿了,我和姐姐只好提着竹篮携着锄去山上挖野菜。天旱,连野草都难找到青嫩的。我们清早出去,天黑了才回来,找遍了整座山岗,把两人所挖的野菜倒在一起,也不过大半篮子。母亲见了,轻轻地叹了口气,然后嘱我把野菜匀一半给岩山婶婶。

⑦在岩山婶婶家门前,我与她相撞上了。她那双老酸枣树皮般粗糙的手捧着蕨粑,我还没有开口,岩山婶婶就哈哈笑起来:“我正给你家送蕨粑呢,那就省脚步了。”

⑧像我心安理得地接过她送来的蕨粑一样,岩山婶婶也不讲多余的套话,便收下我送去的野菜。

⑨乡下人家境清贫,但人情是富有的。彼此间的心地,就如同随处可见的碓屋一样,从来都是敞开着门户的。

⑩记得岩山婶婶家和我们家都喂养了不少鸡,我家的鸡总喜欢栖进岩山婶婶家的笼里宿夜,而岩山婶婶家的鸡又常到我家的柴堆里生蛋。我要是遇上了这等好事,就会蹑手蹑脚地躲在柴堆后面,待那鸡婆生下蛋,张嘴叫“果大果大”的时候,捡起那温热的蛋,去向岩山婶婶报喜。岩山婶婶果然喜得脸上绽开菊花瓣,她又常常把接过去的蛋塞回我的手里。我便瞒过母亲偷偷地把鸡蛋烧着吃了。

⑪母亲常对我们姐弟说:“你们是娘养大的,也是岩山婶婶养大的。”

⑫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多年后,我来到县城,住进了墙壁刷得雪白、镶着玻璃窗的“洋房”。城里的住宅楼设计独居匠心,邻居之间互不干扰。环境固然舒适、安谧,然而有时会感到寂寥,心里好像失落了些什么。

⑬想家了。想回家看看母亲,也看看岩山婶婶——我们家的老邻居。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既交代了写作对象——岩山婶婶,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⑪段母亲对我们姐弟所说的话,体现了岩山婶婶对我们全家有恩。

C.第⑫段将在城里生活的感受与昔日乡邻作对比,突出城里人的冷漠。

D.第⑬段照应文题,呼应首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岩山婶婶的思念。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岩山婶婶的形象。(6分)

6.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彼此间的心地,就如同随处可见的碓屋一样,从来都是敞开着门户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分)

2)岩山婶婶果然喜得脸上绽开菊花瓣,她又常常把接过去的蛋塞回我的手里。(从人物描写的角度)(4分)

7.结合上下文,补充还原画线句子的对话情境。(4分)

岩山婶婶:这么晚了,还在忙乎呢?

我的母亲:是的,趁着晚上有时间把谷子舂出来。

岩山婶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母亲:不需要,不需要。你整天也够辛苦的,那手都如老酸枣树皮般粗糙。

岩山婶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母亲:真拗不过你,孩子他婶婶。

8.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标题的作用。(3分)

[二](17分)

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一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9.关于以下诗人学者的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3分)

A.余光中等人为新诗和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道路,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谢冕认为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而王久辛则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

C.李山认为现代诗歌没有必要讲究格律和语言的和谐,只需要符合现代品味创作即可。

D.郑敏从源头上否定新诗,而于坚则高度肯定新诗,认为人们对新诗存在误解和忽略。

10.请分析材料一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作用。(4分)

11.前面“书法活动展示”环节,润华和昊峰写了AB对联,打算张贴在书法作品展板左右,美化效果,增添内涵。润华依据积累的对联知识,否决B对联。昊峰读了这里的材料,坚持B对联张贴在展板上。请写出两人的理由。(4分)

A字字均显灵气,句句悉蕴情思。            B字字皆是珠玑,句句悉蕴情思

12.应如何评价中国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三】(16分)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释】①熨:像被熨烫过一样。②练:像白练一样。③愀然:忧愁的样子。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日星隐曜   曜:________     (2)把酒临风   把:________

(3)着鹅溪练上  着:________     (4)取酒共酌   酌:________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投 箸 而 起 愀 然 以 悲 泫 然 不 能 自 已 也。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16.【甲】【乙】两文都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但描写角度和内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度过寒冬,你会迎来暖春;战胜失意,你会变得达观;走出困境,你会发现坦途……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向前行走中获得成长。既然要向前,为何不鼓起勇气,勇敢迈出步伐,走好脚下的路?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合肥日报传媒集团《教育视线》

2024年合肥市中考“最后一卷”(模拟卷)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10分)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每空1分,错字、增字、漏宇均不得分)

2.(1   蹊     熟(每空1分,4分)

2B    E   H    C(每空1分,4分)

3)示例: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帮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给予我关爱与鼓励。让我感激与怀念。

示例:衍太太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吃冰”、打旋子,事后充当“老好人”;在“我”父亲弥留之际,让“我”大喊大叫,增加病人的痛苦;让“我”看坏书,偷母亲首饰变卖,并散布谣言。让我厌恶和愤怒。

(言之有理,意思对,各写出一处具体事例即可,4分)

3.(1)清明节——踏青赏春,家家扫墓祭先祖。中秋节——月饼酥脆,户户团圆赏明月。

(格式相同,内容符合要求,意思对即可,3分)

2)①将“逐出国都”和“罢官”调换位置。(2分)

②以身殉职/以身殉国/捐躯殉国(等)(2分)

3)(4分)

 

借条

今从图书馆借到《中国民间习俗》陆本。此据。

                                          李明

                                        614

 

 
(格式2分,内容2分)

(4) ①各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②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意义。

(每空1分,2分,内容不限于此,符合语境即可)

二、阅 读55

[一](22分)

4.C3分)

5.友善、热情:将碓屋与我们家共用,主动把蕨粑送给我家吃,母亲舂谷子,岩山婶婶要帮忙;吃苦耐劳:舂谷子是体力活,岩山婶婶五更天就要舂;爽朗直率:岩山婶婶不讲多余的套话,收下我送去的野菜。(每点2分,共6分,答案不限于此,意思对即可)

6.(1)比喻,将乡邻之间的心地比喻成敞开门口的碓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乡下人家的大方、热情和富有人情味。(修辞1分,效果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岩山婶婶内心的喜悦和对我的疼爱,表达了我对岩山婶婶的感激之情。(描写方法2分,效果1分,情感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7.我来帮你舂谷子。 我有一双大脚板,力气也大,再说邻里之间就该相互帮忙。(每点2分,共4分,符合情境,意思对即可)

8.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了我家与岩山婶婶家是邻里关系(写作对象);突出了贫苦岁月中,邻里之间的友善、和谐与情味;暗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乡邻关系的讴歌以及对邻居岩山婶婶的怀念。(每点1分,共3分,任意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二](17 分)

9.D(3 分)

10.举例论证。列举《乡愁》中具有音乐美的句子,证明了“《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这一观点,极具有说服力且通俗易懂。(3分,论证方法 1 分,具体例子 1 分,证明观点 1分,举例论证作用 1 分)  

11.润华:对联格式要求仄起平收,B 对联是平起平收,不合要求。 昊峰:对联,古人流传下来的平仄格式, 今人在创作中没有必要那样。上联“字字皆是珠玑”, 修辞更具“高妙、精微、动人”,语言和谐, 读来富有音韵和谐之美。

(4 分,每人理由 2 分)

12.①中国新诗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中国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 自洽的生长;③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有学习和吸收,但是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④中国新诗经 过探索、实践和创新,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⑤结合历史特定语境,以现时尺度去审视 评价中国新诗,既看到新诗的不足,也看到其成长。(6 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三](16分)

13.曜:光芒      把:持、执        着:附着,写上          酌:饮(每小题1分,共4分)

14.投 箸 而 起/愀 然 以 悲 /泫 然 不 能 自 已 也。

(划对1处得1分,共2分)

15.(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

(每小题3分,共6分)

16.甲文先从空间角度总写巴陵胜状,再虚写岳阳楼淫雨霏霏春和景明时的景色,一明一暗,对比鲜明;乙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洞庭湖清晨、中午、日暮三个时段的不同景色,以及带给游览者的不同感受,条理井然有序。

(每点2分,共4分,写出关键内容,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像白色丝绢一样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情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动了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三、写作(55分)

17.参考2023年安徽省中考写作评分标准;卷面书写(5分)

顾老师语文工作室
语文 教学 中考 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