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叶,罗敏,焦华,杨燕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域医学检验中心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真菌,因其隐藏在荚膜多糖中一般染色不易查见,故名“隐球菌”。1894年首次分离到,1901年正式命名为新型隐球菌。2022年被WHO列入“优先真菌病原清单”严重级别组。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存在于土壤、树木、鸽子粪中含量尤其丰富,目前被认为是感染的重要来源。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笔者同往常一样穿戴整齐进入实验室,拿出小山丘般等待处理的平板,耐着性子,扫雷似的,一个个“排查”。忽然,一个平板的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前一天还是这样的(如图一)。
图一 脑脊液培养24h, 白色、湿润、细小菌落
今天就变这样了(如图二)。
图二 脑脊液培养48h,湿润、有光泽、粘液型菌落
马上涂片革兰染色(如图三)。
图三 革兰染色×1000倍
它是球菌吗?这么大,不像。真菌吗?不典型,不常见。
正困惑呢,同事老焦过来送标本,赶紧拉她一起瞧。难道是...隐球菌?我们几乎是异口同声说出这个名字。后背一阵发凉,手心开始冒汗。上班这么些年,还没亲眼见过呢。赶紧上墨汁,它是这样的(如图四)。
图四 墨汁染色X1000倍(脑脊液与墨汁比例为5:1),菌体折光性强
真相浮出水面,笔者立即调看生化、临检的检查报告(如图五、六)
图五 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
图六 血常规检查
Nice,现在只差点开病历(如图七)。
图七 患者现病史
靠谱了,致电临床,沟通情况。
第二天鉴定结果显示为新型隐球菌,外送的脑脊液NGS结果也回来了,提示隐球菌感染(如图八)。
图八 脑脊液NGS报告单
后续再点开病历,临床医嘱已变更(如图九)。
图九 患者病历(新)
本例患者为男性,73岁,40+天前无明显诱因头痛,呈持续性全头胀痛,伴恶心呕吐、精神行为异常,提示起病急,病情重。既往史(如图十)显示基础疾病多。
图十 患者病历(既往史)
入院体征:T:36.5℃ P:76次/分 R:20次/分BP:98/74mmHg。平车推入病房,一般情况发育一般,营养中等,神志嗜睡,被动体位,痛苦面容,查体不配合。
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室率81次/分,是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ST-T段改变。CT检查:头部(平扫),胸部(平扫):诊断意见:1.双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深部脑白质缺血、轻度脑萎缩。2.双肺多发异常密度影,考虑尘肺伴感染,请结合职业史。3.考虑双肺尖陈旧性病灶。双侧胸膜增厚、粘连。主动脉硬化。4.AI所见:双肺散在小结节。5.右侧第5肋骨前段陈旧性损伤。
实验室检查:电解质结果:钠(NA) 123.8 mmol/L、氯85.6 mmol/L。肝功结果:总蛋白(TP)54.6 g/L、白蛋白(ALB)33.7 g/L、球蛋白20.90 g/L。血脂结果:总胆固醇(TC) 8.6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2.9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4.92 mmol/L。血常规显示血象增高。
临床诊断:1、颅内感染?;2、继发性癫痫;3、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4、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5、低钠血症;6、低氯血症;7、高脂血症;8、低蛋白血症。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带有厚荚膜的腐物寄生性酵母样真菌,为隐球菌中的主要致病菌。最常感染的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是肺[1]。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真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结、皮肤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辅助检查分析:该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感染性疾病,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其确诊主要依赖于腰穿CSF中找到隐球菌。在初步确定为颅内感染之后,脑脊液检查至关重要。
本例患者腰穿脑脊液压力显著增高,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提示隐球菌脑膜炎可能。脑脊液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即可确诊[2]。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酵母类真菌,人类通过吸入空气中气溶胶化的隐球菌孢子(真菌的繁殖形式)而感染,少部分可通过消化道、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
正常人虽然常处于新型隐球菌污染的环境中,但极少发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易侵入人体而致病。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和HIV感染是导致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近年来关于非HIV患者隐球菌感染的报道不断增加。
对任何伴有发热、头痛以及CNS相关体征或症状的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或表现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的免疫功能正常个体,均应考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能。通过脑脊液培养、印度墨汁染色或隐球菌抗原检测来对脑脊液仔细评估应能明确诊断[3]。
预防本菌感染,除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外,避免伤口感染及接触鸟粪等[4]。
检验工作者作为“排头兵”,应该通过不断精进“排雷”技术,及时为临床提供诊疗方向,进而为患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治疗机会。
点评专家:李维教授,主任技师,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检验科主任
侵袭性真菌感染因其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病程长,病死率高且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的特点,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分享了新型隐球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确诊过程,对新型隐球菌引起的各类感染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对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进行了鉴别诊断,通过对培养结果敏锐准确的分析及时向临床医生汇报结果,为患者的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特别在鸽粪中大量存在,也存在于人体内,可引发人体外源性和内源性的感染。目前,诊断发现新型隐球菌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的涂片镜检、培养、MALDI‑TOF MS、免疫学检测、mNGS等。
传统的涂片镜检诊断宜用荧光染色联合墨汁染色和革兰染色,可提高检出率;免疫学检测可用脑脊液和血液样本,若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可为隐球菌脑膜炎的确诊指标;MALDI‑TOF MS较传统的生化鉴定更快速;mNGS在疑难、重症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中有着重要作用。
检验工作者只有根据各类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合理运用,才能准确快速的找出病原菌,做好临床诊疗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1]黎成芳,姚晋,黄佳佳,等.原发性肺隐球菌病8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06-18.
[2]李旭东,邵忆,苏亮.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11-01.
[3]刘正印,王贵强,朱利平,等.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8年5月第57卷第5期.
[4]安雁鸣,郭晓峰,郭建花,等.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特征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03-04.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直播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