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科学教育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力量。中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正是引导他们探索科学世界、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最佳时机。有的地区推动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有的学校建立课堂内外新链接,还有的学校探索“科学+”教育新模式,让孩子们能够在课程与实践中乐享创新、品味科技……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向未来”——
河南省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
让科学教育多场域、多元化、多实践、多融合
河南省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以“育人空间多场域、科学课程多元化、课堂教学多实践、主题活动多融合”的工作主张,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引领学生树立科学志向。
开拓科学教育多场域
建起来,育人空间有保障。学校将科学教育与教学场景、教学环境深度融合,创设无处不在的科普氛围,设置有科技教育主题文化连廊、创客教室、激光雕刻室等学生喜欢的“创意社区”。学校逐步完善科学教育场域900多平方米,其中科学探索中心是一个集科技体验、教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和教学平台,内设航空航天体验区、无人机训练区等,汇聚众多前沿科技设备,为参观者提供了沉浸式的科技体验,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
走出去,主题研学树情志。学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以科学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去市科技馆了解航空器模型,探寻航空航天的奥秘;到芒砀山景区的地质博物馆、夫子山,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地质变化、煤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让他们明白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举办“走进家乡企业,点燃科技梦想”研学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科技工业生产,感受科技魅力。
请过来,家校社联动丰途径。学校举行青少年科普教育情况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一起谋划学校科学教育发展大局,拓宽学生学习资源,实现家校共育,形成科学教育合力。邀请市政协、科协等专家对学校科学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积极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支持,让“促优提质”成为青少年科创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催化剂”。市科协以“畅游科普园,点亮科技梦”为主题,开展“流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聘请永城职业学院汤其建博士为科技副校长,29位科学类社团辅导教师中有13人从校外聘请。
建立课堂内外新链接
读进去,科普阅读汲精神。图书室新购科普类书籍,通过学生座谈征求意见,采购书单由学生选择,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想象力。举行“悦享师荐读,接续书香情”科普读物教师分享,为学生推荐经典书籍。举办“阅读科普书,点亮科技梦”讲故事比赛,点燃学生的科学梦想。
研出来,内外课程寻契合。学校成立科学教育领导服务保障机构,制订实验校实施方案,加快理化生实验室与创客教室等功能室改造升级,积极对接永城市科协,联合申报建设科学探索中心,为科学教育教学提供软硬件支撑。优化科学课程设置,多措并举确保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有相应的实验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探寻教材与生活的科学元素契合点,由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出发,编写“生活中的科学”科学社团课程,形成学段、学科全覆盖的校本课程,同时丰富科学社团课程,通过组织各种探究性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兴趣特长搭建了多元平台。
做下去,动手实践炼素养。为打破学习边界,学校利用寒假和暑假综合实践活动,不断优化实践作业设计,发起了家庭科学实验室创设行动,旨在突破以往实验教学中只能由教师“讲”、学生“看”的局限,培养爱科学、善钻研、会分享的科学小达人及研究“发烧友”。号召学生把家中的厨房、杂物间等空间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在教材中寻找线索或根据生活中的问题生成实验课题,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或自制实验器材开展各类科学小实验。
暑期研学活动主题讲座
在日常的、开放的、自由的家庭场景中,学生围绕科学创想类和艺术创想类两个方向,在一个学期内自主开展了多个科学实验,创编艺术实验作品数百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还举行科技创意大赛,为学生创造历练平台。比赛依据学校的“向善向上向美”评价体系,各年级分别评出20名年度“最具创造力少年”。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领航科学教育革新 赋能科学素养培育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深入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积极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学教育实践探索,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教育品牌。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黄埔区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作为首要任务,形成了区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区教育、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围绕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区域联动的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指导监管体系,确保全区科学教育工作的公开透明和高效推进。
创新课程教学,助力科学教育持续发展。黄埔区遵循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资源优势,将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涵盖地方、校本及多样化实践活动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鼓励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跨学科主题教学指引,探索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路径,并设计相应的跨学科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黄埔区还进一步加强区域和校本教研,特别是探索出了跨学科和跨学段融合教研的路径,在有效教研中寻求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黄埔区科学教育“三类五维六阶”七彩螺旋课程图谱
赋能实验平台,实现科学教育跨越式发展。黄埔区通过实施“黄埔数字与智能化教育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利用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美育工艺、新兴科技等领域配备先进的学科实验室和教学装备,确保每所中小学校至少拥有一个科学教育功能室(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高标准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空间。
校园“魔方农场”
黄埔区鼓励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创新实验,开展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实验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区内学校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与研究,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精品课遴选和自制教具评选,通过组织科学实验大赛等活动,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在少年宫进行科学探究学习
加强师资培养,聚焦科学教育内涵式发展。黄埔区为教研部门配备了具备理工科背景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教研员,确保每所学校都配备科学教育副校长或外聘专家,以此强化科学教育的领导力。通过实施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对接“优师计划”和“国培计划”,增强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理科教师。黄埔区还尝试推动科学家、高层次人才参与中小学科研指导,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担任科普教育志愿者,通过评选“十佳科学副校长”“十佳科学教师”等活动,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组建科学教育高水平专家团队,为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整合社会资源,突出科学教育特色化发展。黄埔区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以“一院一图”( 黄埔区中医医院、黄埔区图书馆)为依托,推动学校与社区科普机构结对,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科学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动员区域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建跨学科学习创新矩阵,鼓励企业在学校建设“未来科学家实验室”,并吸纳科研人员加入家庭教育指导队伍,着力打造特色化的科学教育实践基地。黄埔区每年还举办多场青年科学家讲座等活动,评选科学讲解员和科普小达人,组织科学夏(冬)令营,拓展思政科普研学路线,确保学生校外科学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
统整课堂内外,促进科学教育协调发展。黄埔区强化课后服务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指导,确保学生课外学习经验与科学知识点的衔接。通过整合区域场馆设施、特色品牌、科技人才等资源,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开展科学教育项目。黄埔区还实施了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星火计划”,建立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贯通式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科技类竞赛,培养“小小科学家”。
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重视示范引领,推动科学教育绿色发展。黄埔区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打造科学教育“标杆”。按照“一校一特色”的思路,推进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培育创建工作,推动教育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建立教育大模型能力中枢。黄埔区还通过实施多维督导评估,研制科学素养测评体系,探索研制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学校科学教育改进提供专业指导。
山西省大同市:
从“解题”到“解决问题”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山西省大同市各中小学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新模式,按下科学教育“加速键”,从“解题”到“解决问题”多方参与,共同做好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
在大同一中南校区物理课堂上,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吸管高塔”“桥梁设计师”“小球马拉松”“纸箱打比拼”等科学系列活动在大同大学附属小学热火朝天地开展着。各学校组织学生在农业科普基地开展研学实践,在通航大飞机上体验模拟飞行,操控人工智能机器人……中小学科学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打开方式”。
“地球的结构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太阳系是由几大天体组成的?”在大同大学附属小学比奇少年创客空间,老师带领着学生们运用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索地球与宇宙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
市实验小学设置了科学教育活动室、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展示厅,放置体验式科学模具供学生体验探索。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们不约而同来到科学教育活动场所,在红外血管成像仪前,大家纷纷将小手放在仪器下方的指示区内,仔细观察手部血管分布情况;在科学教育实验室内,孩子们用塑料、木片等原材料制作“家乡的桥”等模型;在人工智能展示厅,学生们操控机器人完成收取快递、称重、分拣等一系列动作,人工智能正以一种更易理解的呈现方式进入中小学校园,实现与教育的“梦幻联动”。本学期以来,大同市各中小学校大力推进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这样的共识正在转化为普遍行动。
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让学生走进大学、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是加强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学校还要与大学、科研院所、家长、社区等各方力量开展密切合作,形成常态化的联动机制。”大同十八中会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科学活动,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共同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同时,学校还会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科学实践机会。
大同市各学校积极探索,通过“科学+课程”“科学+活动”“科学+资源”推进科学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实验室、博物馆、教育实践基地等地域特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编程等社团以及创客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着力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让孩子们能够在课程与实践中乐享创新、品味科技。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