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本质上强调了教育的公平性与高水平的统一,突出了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在内涵上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高度一致。为此,要统筹考虑必需的基础资源、实施的工作重点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即要扩大教育资源的供给总量和优化供给结构,为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后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共服务有真切的获得感;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让教育公共服务因数字技术的赋能而更令人民群众满意。一起来看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操太圣的深入阐述——
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也为新时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升级指明了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根本性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其内涵就是教育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见,两者在内涵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而言,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无疑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反过来,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求,依靠人民群众关注并支持教育发展的积极力量,又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依靠与保障。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需要统筹考虑必需的基础资源、实施的工作重点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即要扩大教育资源的供给总量和优化供给结构,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为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持续巩固“双减”的前期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后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共服务有真切的获得感;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让教育公共服务因数字技术的赋能而更令人民群众满意。
一、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各级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年中央财政投入近400亿元,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重大项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速,校舍面积、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率显著提高。同时,不断扩大优质资源,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年新增义务教育优质学校1736所,新增优质学位199.9万个,并积极推进优秀校长、骨干教师有序交流轮岗,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形成了超过1.6万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和1.5万个城乡学校共同体,[1] 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与合理。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即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造成的发展基础的差异,部分地区和群体依然存在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如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偏低,且农村比城镇更低,表现之一是乡村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一些调查还发现,近年来在城镇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比达到近80%,而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加。[2] 这无疑表明,义务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的目标还需要深入推进以下诸项改革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新优质学校的建设步伐,提高优质教育的覆盖率。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新优质学校的建设与扩容,是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为此,要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的要求,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在对薄弱学校优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制定全国和地方新优质学校建设的中长期目标,不仅要明确学校硬件条件的标准,更要注重学校办学软实力的提升,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优化。要加强区域之间新优质学校的对话交流与经验分享,促进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老百姓愿意入读的新优质学校。
二是优化区域师资的均衡化配置,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源,要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等,促进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流动,发挥其在学校变革中的能动作用,整体提升这些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与强制功能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增强骨干教师对优质均衡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交流轮岗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有效实施。此外,还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包括优化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新教师在优质学校见习培养制度以及实施校长教师的全员培训制度等,为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是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制度,引领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挥棒。为保障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效果,要完善学校管理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特别是围绕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校和示范县的创建和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在加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尤其要加强对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评价与问责,让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真正成为各级部门的内在追求和责任担当,通过强有力的评价和监督等手段,在更大范围内打造崇尚并追求优质均衡价值观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需要实现教学提质增效
如果说教育资源的扩大投入和优化配置增加了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那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则是人民群众美好教育需求得以实现的关键。就当前工作的重心来看,课堂的提质增效很好地体现在“双减”工作的落实中。关于两个“负担”的减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明确指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社会反响强烈,并要求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经过三年多的“双减”政策实施,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均有效减轻,学生的睡眠、运动、实践时间普遍增加,家长更加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中央财政为此还提高了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由年生均650元提高到720元,初中由850元提高到940元,以支持学校更好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但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仍需审慎应对,特别是还存在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多发、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不到位、科学教育“加法”进展不快、学校课后服务水平需要持续提升等问题。因此,未来“双减”工作还应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进行巩固与提高。
一是抓问题实质,全面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本之策在于提高教学效率,即注重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无论知识层面还是能力方面,让学生学有所获,更有效能感和自信心,才是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好的教育。为此,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教师要活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同时,要持续规范作业管理,一方面要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确保作业量和难度适中,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另一方面应鼓励布置探究性和创造性作业,并设计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确保作业既有质量也有效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还要继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是重过程监管,强化校外培训的教育属性。发挥好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点作用,必须坚持学校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强化校外培训的公共教育属性,避免校外培训机构喧宾夺主现象的重演。为此,要严控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加强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注重培训材料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加强培训材料编写、审核、选用、备案等全流程管理,把好校外教育培训从业人员的入口关,提升从业人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此外,积极探索校内外教育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课程衔接、师资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使校外教育成为校内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三是促多方联动,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学校、社区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学校应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丰富校内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多元化参与模式。通过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课后服务合作平台,汇聚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及高科技企业等科教资源,实现课后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放大。社区科教资源的课程设计要紧密对接课堂教学需求,增强校内外教育的交互性,避免课后服务流于形式,以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为宗旨提高课后服务的系统性和多样性,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四是倡人文关怀,重视教师工作压力与发展需求。教师质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双减”虽然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如工作量增加、非教学任务增多等一系列挑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乃至教育质量都构成了潜在的影响。对此,教育部门应切实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加强教师应对“双减”工作的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减少无谓的教师个体间与班级间的竞争,重塑合作主义的教师文化,确保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专注于教学;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工作,认可并奖励那些在“双减”中表现出色的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需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在于以数字技术为引擎,全面赋能教育体系,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这一转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普及。根据最新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从2018年的59.6%跃升至2023年的77.5%,其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蓬勃兴起,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无缝连接、随时可及的学习环境,极大扩展了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使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面向未来,要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经合组织发布的《2023年数字教育展望:迈向高效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给了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启示,该报告认为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分为三部分,包括用于系统和机构管理的数字工具,用于课堂教学、学习和评估的数字工具以及赋予这些工具生命力和意义的人。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持续升级技术平台,提升资源质量,还要关注数据信息的管理和使用,更要重视教育者的数字素养提升,以及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确保数字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全面构建。
一是完善学习信息系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其服务于人的价值不能改变。当前教育实践领域已经较为广泛地出现现代技术手段,建立起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系统,但归根结底还是强调其“管人”功能,远未实现其实时使用与个性化服务的“育人”潜力。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聚焦将学习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系统无缝对接,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路径的精细化追踪和管理,进而推动教育服务的个性化定制。此外,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精准识别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地区和群体,实施靶向性支持策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推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二是综合各种数字技术,扩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学校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不仅为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而且为学校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和研修、家校共育等提供场景应用支持。在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下,未来还需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平台进行深度改造,确保平台能够承载海量教育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快速检索与精准匹配,特别是恰当分析学习者需求与兴趣偏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资源推荐与进度跟踪服务。同时,遵循《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和筛选工作,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合法性与适用性的同时,实现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和时效性,助力各学校实现教育要素的数字化改造、时空融通、组织机构重塑等,支撑学校构建全新的数字化育人新生态。
三是坚持教学做合一理念,全面提升国民的数字素养。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只有在善于利用其潜能的人面前,才能带来教育教学方面的显著变化甚至颠覆性变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教师应具备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的数字素养。这就需要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能力,培养其解决数字教育中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让学生善用各种数字教育资源,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能。应将数字教育融入各阶段教育体系,鼓励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数字工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确保其能自信、高效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尤其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与帮扶,通过政策倾斜、资源优化配置、远程教育技术应用等多种手段,努力缩小地区间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差距,有效弥合“数字鸿沟”,让不同地区的人民都能享有优质的数字化教育。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不仅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更是面对教育现实情况、放眼未来的可行的战略选择。它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创新教育体制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围绕“双减”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难题,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和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要积极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通过技术赋能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努力让每个国民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大课题“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教育治理体系研究”(A/2021/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