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国际生物沉积学大会(10月26-29日,武汉)设置了4个主题板块和23个分会场,涵盖前寒武纪生物沉积学、显生宙生物沉积学、地质微生物学与生物矿化过程以及生物沉积学与气候重建等多个研究领域方向。期间共进行了143场口头报告及56个展板交流。我们精选了各个会场的特邀主题报告,分三次(上、中、下)分享给大家,谨供交流讨论。
分会场4b:古生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及其生物沉积记录
韩国太白山盆地寒武纪(苗岭世-芙蓉世)Sesong组的树枝石礁:硅质碎屑环境中的微生物岩及其古环境意义
首尔大学的Jusun Woo教授首先分享了寒武纪硅质碎屑环境微生物岩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微生物岩不仅在碳酸盐岩中有报道,也会在硅质碎屑岩中出现。他介绍了来自韩国太白山盆地苗岭-芙蓉阶的树枝石,并详细地描绘了微生物岩的大小、结构、基质、碎屑组合、生物扰动情况等特征。Jusun Woo认为微生物礁上部的砾石为树枝石的成长提供了基底,这拓展了我们对树枝石生长环境的认识。
中奥陶世透光层富硫环境的汞同位素证据:对奥陶纪大辐射事件结束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刘牧副研究员分享了中奥陶世含氧透光带中的汞同位素特征研究。中奥陶世的生物大幅射(GOBE)之后的生物多样性发生急剧下降,表明了该时期的生物演化与更替情况,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可能的气候环境引起了巨大关注。质量平衡模型揭示了大量汞被封存在海洋中,这可能表明不稳定的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再加上全球碳循环的干扰,可能诱导了GOBE后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微生物甲烷生成作用在晚古生代冰期(LPIA)期间对碱性湖泊中全球变暖的影响
南京大学的夏刘文博士分享了关于华北克拉通热减薄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有机质热演化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通过地温学方法,重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自二叠纪以来的构造热演化过程,指出早白垩世的热峰主要受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影响。研究还发现,丹县-吉县地区的山西组页岩在早三叠世达到油气生成门槛,白垩纪开始进入主要生气阶段。此成果不仅丰富了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历史的理解,还为未来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其他含油气盆地也具有借鉴意义。
分会场4c:显生宙以来的生物礁演化
与环境响应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珊瑚礁的生物沉积学、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分析
合肥工业大学的沈越峰教授分享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微生物岩的多样性和地球化学特征。通过统计模拟方法,如蒙特卡罗模拟,剖析了海相成岩与埋藏/淡水成岩的影响,构建了奥陶纪西塔里木盆地的化学-年代地层图。也通过碳、氧同位素等多代理分析,揭示出火山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礁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为理解早期地质事件提供了新视角。
社会时间尺度上的珊瑚古气候记录
以及生物响应机制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陈雪霏副研究员探讨了珊瑚在社会时间尺度上的古气候记录,并分析了珊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学响应机制。通过珊瑚骨骼中保存的地球化学特征,展示了精细的气候变化情况,如海表温度、盐度、pH值和降水量变化。在本次报告中,研究团队以南海为例,展示了如何重建全新世中晚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并评估其对珊瑚钙化的影响。
分会场4e:从沉积物中解读生命
信号:从早期地球到火星
腕足动物介壳记录的磷酸盐结合硫酸盐(PAS)可记录海水硫酸盐组成
北京大学的马浩然分享了腕足介壳硫酸盐可以用于分析海水硫酸盐成分的相关研究。研究分析了现代南海的腕足壳和产自中国华南晚泥盆世谢家井组腕足化石壳,发现现代与化石Lingula壳的P/S比值相似,且各自的PAS中的硫(S)和氧(O)同位素变化有限。现代腕足壳的δ34SPAS和δ18OPAS均值分别为+15.0 ± 1.5‰和+9.8 ± 0.4‰,与现代海水硫酸盐组成相近,而腕足化石壳的δ18OPAS与同时期蒸发岩相同,δ34SPAS则介于同时期蒸发岩和碳酸盐结合硫酸盐之间,显示出重建古海水硫酸盐组成的良好潜力。这一发现为理解地球表面氧化还原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分会场4f: 有机质含量异常高的
沉积物:记录联结极端环境、生物
事件以及能源资源的载体
早阿尔布阶频发的全球性野火事件与海洋缺氧事件存在密切关联:来自中国东北阜新湖盆的证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邵龙义教授分享了关于全球野火与海洋缺氧事件相联系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阜新湖盆泥岩中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野火活动的特征,并将其与陆地环境和植被变化以及海洋事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早阿尔布期野火频发,大气氧含量高达约25%,超过了现代的21%。野火活动可能影响了植被分布,促进了早期被子植物的演化。同时,野火还加剧了大陆风化,导致湖泊和海洋中营养物和有机物含量升高,从而引发富营养化和缺氧现象。这一发现为理解深时环境、大气与植被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分会场4g:微生物岩的形成及其
对油气烃源岩和储层的影响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石油的系统演化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Qingxiu Zeng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体系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了源岩、储层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多种地球化学方法,确定了主要的碳氢化合物来源于元古代和早寒武纪。识别出四个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注入事件,并揭示了流体活动在储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元古代源岩的贡献在奥陶纪石油系统中可能被低估,建议未来勘探应考虑前寒武纪源岩的影响。
欢迎订阅和推送《生物沉积学》公众号。诚邀投稿,共同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图文来源:张璐璐 王棫萱
编辑:刘丹娜
审核:陈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