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实习随想|Nature's Window

文摘   2023-08-20 08:00   澳大利亚  

在Kalbarri小镇的Camping site一夜休整后,第二天早晨,我们驱车前往西澳第二大河流—Murchison River,它深切Kalbarri National Park内奥陶-志留系老红砂岩层,形成深峡谷以及许多以红色地层为特色的沉积构造和地貌。其中,红色砂岩组成的世界之窗(Nature's Window)和Z型大拐弯(Z-Bent)最为引人注目,为西澳著名的网红打卡点。

澳洲野外实习第八站——

Nature's Window & Z-Bent

刚进入国家公园,我们就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宏大曲折的河谷;苍翠繁盛的绿植;碧绿绵长的Murchison River……撼人心魄,动人心神。

这里的红色砂岩为欧洲和澳洲地区普遍发育的老红砂岩下砂岩段,其地质时代为奥陶纪晚期至志留纪。踏步在层理分明且陡峭万分的岩脊上,我们不由得感慨连连。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节理和层理,烙印着记录海洋运动的波痕,鲜艳瞩目的绯红砂岩,构筑着古生代生命的温床。令我们深感震撼的是,在岩石的层面之上,发现了清晰的节肢动物足迹化石,它们呈齿轮状产出,多以列式保存,有力反映了生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发的进程,也见证了首个勇敢的生物类群的伟大尝试。

我们仔细找寻岩块上跨越千年的MISS构造,完美的波痕构造,多种多样的斜层理,以及虫管、钻孔、鱼啄痕、足迹乃至两栖螈类的身影。其中,一串串栩栩如生的脚印,为当时的海洋霸主——蝎子的祖先所为,古老蝎子祖先的遗迹化石,反映着海洋动物首次登陆陆地的痕迹。

虽然限于实际沉积条件,实体化石难以在地层中顺利保存,但大量的遗迹化石也足以向我们展示当时复杂的生态系统和食物关系:菌藻类作为初级生产者,被蠕虫类捕食;而蠕虫又在沙砾中,经过鱼的次次啄食翻沙求生;最终鱼也难逃被大鳌蝎猎杀的命运。其中,微生物菌藻类为初级生产者,蠕虫类可能为初级消费者,肺鱼类可能为中级消费者,蝎类为顶级消费者(即捕食者)。总之,小小遗迹化石揭示了奥陶纪—志留纪时期整个食物链金字塔。

我们希望能从这些弥足珍贵的遗迹化石里,感受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温存,及其在周围严峻环境里顽强求生的奋斗历程。在拍摄Nature's Windows最佳角度和全景照片绝佳位置的打卡点,我们纷纷摄影留念,捕捉壮丽的地理景观,留下了我们地质人探险的足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接着,我们来到了sky walk,建在悬崖边上的观景平台,让人仿佛置身于深渊之中。尽管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大家也都勇敢地迈出了脚步,透过地板缝隙,我们一览无遗地欣赏了周围的景色。不远处的长空之中,一只盘旋着宣示主权,御风而翔的猎鹰映入眼帘,站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与宏伟,同时也更加珍惜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日落之时,在Glenn的指引下,我们在营地前的大草地上近距离观察到袋鼠群,看到了带着宝宝的袋鼠母亲,他们一起吃饭,一起栖息,一起享受阳光,十足惬意。

今天的实习让我们对澳大利亚的地质奇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通过对老红砂岩、节肢动物遗迹化石、玻璃栈道和世界之窗的探索,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实习经验,还增长了专业知识。在西澳的土地之上,我们共同成长,以地质人的视角,赋予这片大陆上的地质奇景以更多元的定义……


未完待续……



欢迎订阅和推送《生物沉积学》公众号。诚邀投稿,共同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编辑:刘丹娜

审核:陈中强


生物沉积学
《生物沉积学》公众号主要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生物礁沉积学、生物地球化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学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为大众了解这些领域方向的国际前沿成果提供一个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