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实习随想|Tumblagooda组红砂岩上部

文摘   2023-08-21 09:20   澳大利亚  

8月19日,带领学生继续完成在Kalbarri小镇附近的野外工作,重点考察奥陶-志留系Tumblagooda 组红色砂岩岩系的上部,这套砂岩内部从滨岸线附近的浪成交错层理到海滩附近风成沙丘沉积,都发育有大角度风成交错层理。同时,也完成了本次实习路线的第一项考核任务——对岩石地层进行细致划分,并绘制完整的地层柱状图。

澳洲野外实习第九站——

奥陶-志留系Tumblagooda 组红砂岩上部

学生们的地质考察是在海浪震耳欲聋激的咆哮声中进行的。考察地点位于海岸线附近,得益于巨大的风浪作用的影响,沿岸发育了良好的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凹槽、海蚀柱和海蚀穹窿等均广泛分布,这些海蚀地貌一般由海水侵蚀所致,具体与岩体本身的性质以及距离海水的远近等都有关系。

另外,就在我们观察沿岸的整体情况时,成群结队的灰色小海豚悠哉悠哉地游进了我们的视线,它们组成随机队列,一会上浮一会下沉,一会翻滚一会跳跃,它们与海浪搏击,也惹得我们惊叫连连。据说,在海边偶遇海豚是幸运的象征,不知这样庞大的海豚群能否让我们一行人不虚此行,运气爆棚呢?

在natural bridge,我们对奥陶纪老红砂岩上部的岩性与岩体情况有了初步认知,而在shell house附近,我们对地层内部的层理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观察分析,发现这套砂岩为红黄互层,发育良好的水平层理和斜层理,指示不同方向的流水沉积环境。其上部存在典型的早三叠灰白色泥岩,而在第四纪的覆盖物之上,则发现一套第三系的灰岩产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老红砂岩上下地层的不连续产出,确定其准确的地质年代至今仍然是年代地层工作的一大难题。

之后,我们来到Eagle Gorge,从停车点穿越灌木丛走到海滩边,一路上发现了很多遗迹化石pipe rocks,表现为垂直的圆柱状凸起。在沙滩边,我们还观察到了早期的微生物席,与先前路线学习到的chips痕迹类似。同时也有现代生物的爬行痕迹,让我们对于生物成因的化石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然,最具特色的还是红砂岩内部广布的钙质结核,其钙质基底将石英砂胶结成核,均匀分散在砂岩内部,引得许多学生展开讨论,以了解其背后的复杂成因。

除了丰富的地质现象,沿途的袋鼠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抹亮色。似乎是由于我们误闯了袋鼠的家园,惊起它们拖儿带女逃离这片土地。袋鼠穿梭跳跃在山野之间,却是近乎如履平地,啧啧称叹之余,我们再次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些原住民的点滴生活片段。

在Red Bulff,我们开展了本次实习的路线考察,大家自主完成了地层划分描述、拍摄照片图版及绘制地层柱状图等等。对整套地层分布情况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山川大海之间,异国他乡之行渐渐进入尾声,但我们的工作热情依旧十分高涨,明天开始继续向北进发,去到Shark Bay,感受别样的地质生物奇景,体味另类的人文风情……


未完待续……



欢迎订阅和推送《生物沉积学》公众号。诚邀投稿,共同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编辑:刘丹娜

审核:陈中强


生物沉积学
《生物沉积学》公众号主要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生物礁沉积学、生物地球化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学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为大众了解这些领域方向的国际前沿成果提供一个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