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野外实习第一站——Lake Thetis
Lake Thetis位于珀斯以北约200公里的Cervantes镇,该湖与附近的印度洋完全隔离,为典型的泻湖。湖水含盐度高,其底部为碳酸盐岩基底,充足的地下水补给使得湖泊免于干涸。湖泊北侧可见明显的牛屎状凝块石和叠层石丘体,这些微生物丘体中间顶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推测其原因可能为湖水面下降,微生物岩接近湖水面,一方面来自海洋方向的狂风导致凝块石受强烈的水动力破坏,另一方面,自然降水造成湖面水体pH值降低、湖水碱度下降,溶蚀碳酸盐沉积,其它外部条件的改变,包括水位光照、天气等,均会影响丘体顶部微生物光合作用的进程。湖泊南侧的凝块石和叠层石则成片分布,与湖泊北侧独立分布的微生物岩丘体形态形成明显对比,其原因主要是湖泊南北两侧的风力条件不同所致,北侧为迎风侧,风浪破坏较为严重,微生物只能围绕单个丘体生长,南侧则为背风侧,微生物受风浪影响轻微,丘体侧向生长,彼此之间相互连接,形成大片微生物岩。湖泊岸边的微生物岩由于微生物躯体腐烂和有机质氧化发育大量的微空穴结构。
特殊成因的微生物岩,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也是大自然的杰作,为我们探索地球生命起源以及地外生命提供启示。Thetis湖的微生物岩为我们本趟澳洲之旅拉开了序幕……
More
澳洲野外实习第二站——The Pinnacles
在珀斯以北245公里处的南博格国家公园(Nambung National Park)的尖峰石阵(The Pinnacles),是我们实习的第二个目的地。这些喀斯特化的灰岩形成了从几厘米到四五米不等的石柱丛林,其四周被黄色的细沙覆盖,使得这些石柱像雨后春笋,从黄沙滩中拔地而起,形成独特的石林景观。我们观察发现,单个石柱的基部由微生物岩组成,在短暂的海退之后,其上方覆盖了古土壤沉积物及灰岩沉积物,当时的地下水对古土壤中钙质结核的形成至关重要。古土壤层之上的碳酸盐沉积由于海平面下降而形成喀斯特化作用。其上覆地层为黄色松散的海滩沙丘沉积,这些沙丘是天然的降雨汇聚的水库,这些淡水下渗,对下伏灰岩进一步溶蚀,这样,灰岩顶端形成了形态怪异的尖峰石阵,而松散的沙子则充填在石柱之间,后来,风化作用使周围的沙子流走,独留石柱,形成尖峰石阵。
不过,当地土著人对这些尖峰石阵却有他们自己的解释,流传至今:早期欧洲移民对土著人的战争中,就在当地进行大肆杀戮,这些奇峰怪石是原住民冤魂从沙底下伸出来的手指,祈求上苍还原住民以公道。考察的最后,同学们在这些怪异奇石前合照,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澳洲野外实习第三站——The Dongara Port Dension
第三天,我们抵达了印度洋边的美丽小镇Dongara,这里的海边不同于Cerventes的沙质海滩,而是矗立着十二万年的生物礁(Coral Reef),其中珊瑚等化石保存良好,教科书里经典的后生生物礁的相组会也在地层剖面上一一再现,礁核为丛状群体的珊瑚构成丘状建造,两翼为层状沉积构成,同样发育生物以及叠层构造,更详细解释有待将来的研究。生物礁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向下钻洞的遗迹清晰可见。这些观察表明,10多万年前,这里曾经是生机勃勃的浅海台地,珊瑚,双壳,腹足动物等肆意生长。让人感叹时间的变迁以及地质作用的强大。
这个生物礁面对广海大洋,其前边为现生的碳酸盐台地,见证着十多万年以来海平面下降的过程。
Corel
Reef
学习之余,生活中也充满着惊喜。在海边考察时,我们意外地捕获游到海边石缝间的大章鱼,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吹着海风,感受着异国他乡生活的别样风情。
octopu
Sunset
当然,实习之余,欢乐的集中露营生活也使人有了全新的生活体验,第一次搭建帐篷,第一次下厨做饭,第一次听着风浪入眠,第一次伴着海风转醒,太多的生活初体验组成了本次澳洲行的精彩瞬间。我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未完待续……
欢迎订阅和推送《生物沉积学》公众号。诚邀投稿,共同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编辑:刘丹娜
审核:陈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