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第一届国际生物沉积学大会(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iosedimentology)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隆重开幕。本次大会共邀请了13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大会报告,设置4个主题和23个分会场,汇聚来自全球的280多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32位海外学者,国内专家学者来自82个科研院所和高校单位,旨在深入探讨生物沉积学领域的最新发现和研究进展。
会议伊始,本次会议主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中强教授介绍了大会主题:“微生物、生物矿化与碳中和”,以及会议召开背景,并隆重介绍了特邀嘉宾以及会议规模和日程,希望与会代表加强交流和合作,推动生物沉积学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
随后,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郑袁明处长致辞,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交叉学科“生物沉积学”的研究内涵以及在地学领域的作用,并对会议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与支持,希望与会代共同探讨,凝聚学科发展方向与重大科学问题。
最后,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袁松虎教授致欢迎辞,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科方向和生环国重国际一流的实验平台和学术成就,以及研究使命,同时解读了生物沉积学的研究内涵与生环国重研究方向的高度弥合,希望与会代表的交流和讨论,加强国际深度合作,促进我国生物沉积学的跨越式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主题报告环节,邀请了6名国内知名专家在主题报告前半程奉献了精彩的报告,由韩喜球和陈代钊教授主持。
由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Kurt Konhauser教授拉开主题报告的序幕,他分享了蓝细菌为地球提供氧气的途径及其演化进程。报告指出,蓝细菌至少在3亿年前已出现并开始演化,但在地球的大氧化事件(GOE)期间,大气氧气才出现显著积累,在早期蓝细菌的出现与GOE事件之间的数亿年里,因营养限制、高沉积速率、铁毒性和微生物竞争等限制性因素的影响,蓝细菌的光合作用效率未能得到显著提升。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董海良教授从沉积学、气候学、环境学和生物学角度探讨矿物与微生物在地球演化的几个重大关键时期的协同演化特征和规律,以加深对其在生命起源及重大地质事件中贡献机制的理解。报告指出,一方面,矿物为微生物提供保护和营养,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有害影响,比如微生物影响矿物的溶解和转化过程。这种共同演化推动了地球与生物圈的发展,使矿物种类从几十种增加到超过5000种。矿物在有机分子的合成和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生命的产生,并为固氮和甲烷循环的微生物提供必需的过渡金属。
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Daniel Ariztegui教授结合实验和现场数据,重点讨论了阿根廷和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严酷生境中的微生物席的近期与化石形成,探讨活体和化石微生物席的微观结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形成机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其他微生物岩,以改善对早期地球及其他行星环境条件的重建。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孙亚东教授,介绍了他们刚刚发表在《Science》上的成果,讨论了厄尔尼诺与二叠纪末大灭绝之间的关系,结合沉积地球化学代用指标和复杂地球系统科学模型模拟,从海—气耦合的角度解析二叠纪末大灭绝的启动和发展机制。孙教授指出,二叠纪末期的物种灭绝与全球变暖和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导致海洋-气候系统剧变和厄尔尼诺振荡的增强,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崩溃早于海洋。
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Pieter Visscher教授探讨了叠层石的形成过程,强调微生物在有机基质石化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有机沉积物向无机沉积物转变的过程被四个关键因素所促进:1)微生物群落的代谢过程;2)微生物产生和消耗的外聚物(EPS)的性质;3)微生物间的沟通与协调;4)噬菌体对宿主的影响。这些过程相互关联,并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来自西北大学的张兴亮教授分享了他们课题组关于寒武纪早期主要动物分支的骨骼矿化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海洋化学是否控制动物骨骼的矿物学机理,报告指出,自寒武纪以来,动物骨骼的矿化受酶的控制,而不完全依赖于海水化学。他强调,在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后生动物谱系可能通过侧向基因转移获得了形成生物矿化骨骼的能力,或者生物矿化在基因上是同源的,在不同谱系中独立地在不同时间被采用。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就大会报告内容提问
茶歇期间,参会代表友好交流,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各自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前半程的大会报告到此结束,敬请期待29日下午后半程的大会报告。
欢迎订阅和推送《生物沉积学》公众号。诚邀投稿,共同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图片来源:彭建伟 徐涵
文字来源:丁翎 孙玥
编辑:张璐璐 刘丹娜
审核:陈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