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实习随想|Shark Bay

文摘   2023-08-22 05:53   澳大利亚  

8月20日,我们的澳洲之行逐渐接近尾声,迎着朝霞,我们离开Kalbarri继续向北,抵达鲨鱼湾世界自然遗产公园(Shark Bay World Heritage Area)。鲨鱼湾位于澳大利亚最西点,是世界著名的自然遗产保护区。

澳洲野外实习第十站——

Hamelin Pool 叠层石与介壳砖厂

在鲨鱼湾的第一站当然是Hamelin Pool 叠层石和电报站小山的介壳砖厂。

前者的名气比较大,Hamelin Pool作为一个典型高盐海湾,具有现代海洋中最丰富、最多样的现代叠层石,许多游客和学者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这些叠层石由以蓝细菌为主的50余种微生物建造而成。叠层石对水深非常敏感,主要分布于潮下带上部和潮间带。最新研究表明,潮上带通常分布凝块石和微生物藻席构造,而潮下带至潮间带的叠层石主要由蓝细菌的钙化作用分泌并促进碳酸钙沉淀而形成;潮下带较深的微生物岩的形成主要由于碳酸盐灰泥的文石结晶而成。

不过,有点遗憾的是,便于游客参观的木质栈桥(Jetty)于2021年被大台风给摧毁了,本次只能从远处观察到潮上带破烂不堪的叠层石和凝块石,以及微生物藻席构造。向海看去,由近及远,微生物岩类型逐渐由藻席向dome型叠层石、凝块石再向高凸柱状叠层石过渡。

微生物群落是地球上最早生态系统的重要分子,是地球生命演化30多亿年来的主角,在地球生命史的5/6时间内主宰了海洋的生态系统。以蓝细菌为代表的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进而影响生命演化。在地球的生物大灭绝时期,微生物群落是最后受到影响的物种之一,也是生态系统复苏重建的火种,在生物复苏期的早期为食物链的复苏提供反弹的基石。因此,通过对Hanelin Pool叠层石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以今示古,探索地球早期生命,以及以地示天探索地外生命提供启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外,这里古老的电报站曾是澳洲与亚洲进行联系的国际电报枢纽站。而砖厂附近由双壳类Fragum介壳组成的砖块,也是良好的建筑基石,数十年过去,它们依旧矗立不倒,为来往的游客所称道。独特的生物类型,以及与之相契合的人文景观相当令人震撼。

澳洲野外实习第十一站——介壳海滩Shell Beach

贝壳滩位于鲨鱼湾地区Denham镇东南约45公里处。这里的海水含盐量极高,是普通公海的两倍。在世界范围内,仅有另外一个类似的shell beach存在。在这片海滩上,覆盖着60公里长的白色贝壳,主要以双壳类Fragum为主,还可见少量腹足类壳体。

Shell beach的双壳有原位沉积的类群,其壳体相对较小;也有部分为风浪搬运而来,壳体相对较大。在部分贝壳表面,可见规则的圆形钻孔,可能是由一些猎食性的腹足动物分泌酸性液体,腐蚀壳体,从而吸食双壳体内软体部分所形成。还有部分贝壳表面可见风浪侵蚀形成的孔洞,为物理作用后期形成。

在介壳滩上,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统计,揭示在如此恶劣环境中介壳参与捕食作用的行为学特征,了解介壳捕食作用的选择性。

澳洲野外实习第十二站——little lagoon

清晨在Monkey Mia的营地醒来,湛蓝如画的天空上盘旋着红喙白羽的海鸥,踏着白色的镶嵌满贝壳的细沙,来到散发着祖母绿宝石般闪光的海边,捕食嬉戏的海豚近在咫尺,背鳍划破水面,闪出粼粼波光,大嘴鹈鹕跟在海豚群后,企图分一杯羹,两者互相周旋,构成一副动态画卷。

吃完早饭,伴着晨曦,我们一行人来到了little lagoon,主要学习近岸海洋环境的划分,以及开放海的潮下-潮间-潮上带生物组合的差异。小组统计潮间-潮上带介壳钻孔出现的频率,揭示海洋介壳生物被捕食的频率。

我们在低潮的海边感受海水温和的拍打,踏入清凉的海水,探寻潮间带生物的踪迹,在老师的带领下,各组成员在贝壳堆中寻觅,观察钙质贝壳上的不同形态的圆孔,那是捕食者留下的作案证据,甚至在一些贝壳上能观察到一次作案不成功,二次作案的痕迹。除了这些带孔的贝壳,我们还找到了许多带子、海星、贻贝以及寄居蟹,为寻宝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向下滑动查看


吃完午饭,我们又来到了Eagle Bluff岸边,来为第二天的钓鲨鱼踩点。小鲨鱼在我们脚边游动,海草在水里肆意舞蹈。这里的鲨鱼比较怕人,但数量繁多,相信明天的收获一定颇为丰盛。回去的路上,望着蔚蓝如画的大海,心也不禁沉醉其中。

另外,今天我们在海滩潮上带的沙滩上,发现很多非生物成因的圆圈状印痕,它们酷似埃迪卡拉纪的一些圆圈状化石,因此,化石记录中鉴定为埃迪卡拉纪的圆圈状生物化石,是否有可能是非生物成因?同时,我们还发现许多多脚类动物彼此头尾相接,浩浩荡荡,非常震撼。它们还留下显眼的虫管遗迹,估计很多学者没有想到其造迹生物是这些毛毛虫。

澳大利亚用它特有的方式让我们见识到了属于地质的浪漫和美丽,一路向北的旅程中,我们见识了跨越时间的叠层石向我们展示独属于它们的美;我们看见了数量繁多,造型伟岸的尖峰石林像一位位勇士一样屹立不倒;我们为Coalseam Park里地层生物的丰富和高纬度煤层的存在惊叹;我们为pink lake那迷人的粉红色所吸引;在Kalbarri观察到许多岁月以前生物努力生存的痕迹;在dongara走进古珊瑚礁,感受环境变化的沧海桑田;最后我们在shark bay再一次见识了微生物与生物的美。简而言之,不虚此行!



欢迎订阅和推送《生物沉积学》公众号。诚邀投稿,共同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编辑:刘丹娜

审核:陈中强


生物沉积学
《生物沉积学》公众号主要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生物礁沉积学、生物地球化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学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为大众了解这些领域方向的国际前沿成果提供一个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