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沉积学大会的“她力量”——女性地球科学家圆桌论坛

文摘   2024-11-22 08:00   湖北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强,地质科学领域的女性学者们也在争取更多的平等发展机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21年的统计数据,全球科研人员中女性仅占33%,而地球科学等传统认为“不适合”女性的行业中,女性的职业生涯面临更多挑战和限制。新中国以来,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女性地球科学家,她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科学发展、行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年轻学者树立了榜样。为了助力女性地质学工作者的职业发展,2024年10月27日下午1点到2点,国际生物沉积学大会在会中首次举办了女性地球科学家圆桌论坛(Female Geoscientists Meet-up, FGM),主题聚焦于“如何成功开启早期职业生涯”。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此次活动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裴羽老师和成都理工大学王夏老师共同组织,吸引了参与本次ICB会议的几十位女性科研人员参与,致力于为女性地学工作者、学生搭建一个分享经验、互助发展的交流平台。论坛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副院长由雪莲副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

会议开场,裴羽老师对特邀嘉宾由雪莲老师进行了介绍,随后简单说明了本次论坛旨在通过畅所欲言的方式,交流分享年轻女科学家在早期职业生涯中的经历和经验,鼓励激励年轻女学生们的目的。

随后,由雪莲老师回顾了她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历的诸多挑战,指出现阶段在地学相关领域中,女性在面对求职市场时常需要付出额外努力,用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多的知识技能才能获得同等的工作机会。但她同时指出,通过彼此间的支持和协作,借助女性科研工作者独特的韧性和耐力,能够在职业发展中开辟出新的道路。而这种互助和共勉也是这次论坛举办的重要价值所在,她希望从事地学研究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能够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职业生涯中争取更好的发展。

紧接着,王夏老师分享了她在德国求学期间的一次只有两位女生参与的野外考察经历。行前她非常担心是否能顺利完成采样工作,而同行的西班牙女生认真的回应道:“我可以敲石头,你也可以敲石头,我可以完成这项任务,我相信你也能做到。”随后她们两人圆满的完成了为期5天的野外样品采集工作。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王老师,使她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接受的社会观念中,存在着对于女性从事地质学这类“体力”工作的怀疑和限制。她认为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应该勇敢跳出传统社会为她们设定的框架,充分发掘自身的可能性,不要为自己设限,而是去探索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努力改变社会中存在的对于女性不适合从事地球科学工作的局限性认识。

自由讨论阶段,论坛中多位嘉宾分享的故事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女性地质学者的坚韧和自我突破。无论是野外工作的勇敢坚持,还是学术转型中的自我奋斗,每一段经历背后都展现了女性科学家们对于梦想的执着与对于地学研究的深厚热情。

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甯濛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本科毕业后尝试求职但屡次遭拒的经历,但她坚持了自己对于地质学的热爱,此后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到苏黎世理工进行了交流访问,实现了自己儿时的理想。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女性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争取成为为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优秀女性地学工作者。

成都理工大学的常晓琳老师的职业发展经历颇具转折性。在研究生阶段,她毅然从材料科学转向了古生物学领域,迎接全新的挑战。凭借长年累月的专注与刻苦,她现已成为优秀的女性古生物学家。常老师分享到,勇敢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即便在路途中转弯,依然可以创造辉煌的成就。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罗翠老师则带来了她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学习见闻。她注意到,与国内情况不同,西方社会在给予女性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西方女性自身也往往更加自信和独立,更少自我设限。她呼吁同行们携手,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创造更加公平和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现在就职于乐山师范学院的向婉丽老师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工作。面对周围人对她这一选择的疑惑,她表示,每个人都有权根据个人价值观和理想做出自己的决定。她希望以实际行动告诉年轻女性,无论在哪里工作,只要坚持梦想,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来自哥廷根大学的博士生卢柳衣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平衡学术事业追求与外界对适龄女性婚姻期望以及女性职业发展的刻板印象之间所面临的挑战。在求学期间,她一方面向一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寻求帮助,对方在研究方向上为她提供了重要指导,并帮助她缓解了外界期望与学业压力带来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她也在不断探索和调整自己的方向,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通过这些经历,她逐渐学会如何应对来自外界标准的压力,并在内心达成了一种平衡,以更加坚定和自信的姿态追求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段经历深深触动了与会者,展现了女性科学家在职业发展中的坚韧与彼此扶持的可贵。

四川省诗书画院的罗婧文老师是一位职业画家,她从小就对地球科学充满了好奇,现在身体力行,成为了一名在艺术界及地学界的跨界斜杠青年。她投身地学科普工作,用画笔描绘了恐龙挖掘、地质剖面等专业的地质场景,还和同伴一起开发了大量的地学周边,为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做了大量的工作。罗老师的经历不仅打破了专业局限,也表明了追随热情的重要性,激励着更多女性在职业选择上大胆探索。

在会议的最后,由雪莲副教授深情总结道:“借助FGM论坛的传统,今天的讨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感谢所有参与的女性地质学者的真诚分享与彼此鼓励。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团结起来,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地学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更好发展。”



欢迎订阅和推送《生物沉积学》公众号。诚邀投稿,共同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作者:刘丹娜

审核:裴羽 王夏



生物沉积学
《生物沉积学》公众号主要关注与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沉积学、生物礁沉积学、生物地球化学、微生物矿物学、生物行为遗迹学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模拟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为大众了解这些领域方向的国际前沿成果提供一个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