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界面调控提高富镍阴极锂金属电池的高压循环稳定性

科技   2024-11-07 20:08   中国  





研究背景

开发具有高能量阴极的锂金属电池(LMB)是推动未来电子设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然而各种传统电解质与富镍层状(NCM)阴极和锂金属阳极(LMA)的反应活性都很高,会在表明发生有害反应,形成不稳定的产物。醚基电解质能在LMA上形成稳定的SEI层,但低压阴极的能量密度受限。碳酸盐基电解质虽然具备较高的氧化稳定性,但在高压循环中,容量衰减问题显著。因此需要开发新型电解质提升锂金属电池的整体性能,克服高压循环导致的阴极不稳定等挑战。



内容简介
本研究通过调整电极相间层和采用棒状初级粒子构成的阴极,实现了锂金属电池(LMB)与高负载富镍NCM阴极的稳定高压循环。在基于FEC的溶液中添加了功能性添加剂,制备了四种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探索了它们对电极表面保护层形成及LMB在3.0-4.5 V电压范围内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添加剂对机械、界面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阴极颗粒内部和之间的反应均匀性。研究结果显示,仅通过少量添加剂的引入,就能显著改善阴极在高压循环下的性能。


结果和讨论
制备并评估了四种不同电解液,以探讨其对LMB性能的影响。基线电解液由1 m LiPF6与3:1 (v/v)的碳酸乙烯酯(EMC)与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组成。此外,还研究了三种添加了0.05 m功能添加剂的电解质溶液:双(草酸盐)硼酸锂(LiBOB)、二氟磷酸锂(LiDFP)和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DFBOP)。FEC为基础的电解质能够在多种阳极上形成柔性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促进锂离子的有效传输。
图1 采用不同电解液的 LMB 的电化学性能。

为评估这些添加剂对LMB性能的影响,在不同充电截止电压(4.3 V和4.5 V)下进行了恒流循环测试。阴极采用20 mg cm-2的FCG NCM78,富镍NCM阴极的微结构设计确保了较好的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不同电解质溶液的电池在3.0-4.3 V和3.0-4.5 V范围内循环五次后,放电容量表现相似。然而,在0.5 C倍率下,Li||FCG NCM78(全浓度梯度NCM78)电池的循环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高压条件下,阴极表面的电解质逐渐氧化,导致阴极表面重构并对锂金属阴极(LMA)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了SEI的稳定性。此外,富镍阴极的深度脱锂会导致微裂缝的形成,加剧了电极的降解。使用基线电解液的电池在200次循环后,在4.3 V下保持约80%的初始容量,而在4.5 V时仅保持41%的初始容量,显示出高压循环引起的快速降解。相对而言,使用LiDFBOP溶液的电池在200次循环后分别在4.3 V和4.5 V时保持89.5%和86.6%的容量,显示出其在抑制电解质分解和电极降解方面的有效性(图1a,b)。该电池的库仑效率也较高,进一步验证了其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为深入了解功能添加剂对电池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电池在不同电压范围内的电压曲线。使用基线电解液的电池在200次循环后显示明显的容量下降和电压衰减,而LiDFBOP溶液的电池则表现出最小的容量下降和过电位升高。

通过分析循环后的差分容量(dQ/dV vs V)曲线,研究探讨了高压循环下阴极电解质的相变现象。在充电过程中,富镍NCM阴极的H2→H3相变导致单胞沿c轴方向的收缩,产生机械应变及可逆的锂脱嵌/嵌入行为。所有电池在第一次循环时均显示出H2→H3相变峰,峰形与位置相似,但不同电解质溶液的电池在dQ/dV曲线中表现出不同的峰值变化。通过比较第100和200个周期的峰面积,发现使用基线电解液的电池峰面积降至初始峰面积的90.6%,表明其可逆性较差(图1c)。而添加不同功能添加剂的电池,特别是含LiDFBOP的电池,在200个循环后保持了97.8%的初始峰面积,显示出最佳的循环稳定性。最后,研究还探讨了在3.0-4.5 V电压范围内,不同倍率下的放电容量,结果表明使用LiDFBOP溶液的电池在各个放电速率下均表现出更高的倍率性能,在5.0 C时放电容量达到199.0 mAh g-1(图1d)。这些结果表明,功能添加剂在提高高压条件下的电池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图2 在1、100 和 200 个循环后,对阴极的初始带电状态进行表征。

通过SEM分析了LMB阴极在不同循环次数后的微观结构变化(图2a-d)。结果表明,在使用基线电解液的高压条件(4.5 V)下,阴极中微裂纹的形成显著增加,这与富镍NCM阴极在高电压下的体积变化密切相关。相比之下,使用含功能添加剂的电解质溶液(特别是LiDFBOP)的阴极表现出较低的微裂纹形成程度,甚至在高电压下与正常电压循环的阴极相似。具体而言,200次循环后,使用基线、LiBOB、LiDFP和LiDFBOP溶液的阴极,其平均微裂纹率分别为4.6%、2.9%、3.25%和1.3%。这些结果表明,LiDFBOP有效降低了微裂纹的形成,从而在高电压条件下保持了阴极的完整性。200次循环后阴极的阻抗谱分析显示,微裂纹程度与电解质溶液的差异一致。微裂纹中的电解质与阴极活性物质反应形成绝缘层,导致阴极电荷转移电阻(Rct)增加。在基线、LiDFP和LiBOB中循环的阴极Rct值显著增加,而含LiDFBOP溶液的阴极仅有适度增加(图2g)。此外,GITT测试的锂离子扩散系数显示,使用含LiDFBOP溶液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表现出最高的扩散系数,这进一步强调了活性添加剂对阴极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在高压条件下,通过改善表面化学性质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

图3 表征阴极表面。

这些添加剂的高HOMO能量使其在比基线电解液成分更低的电位下被氧化,从而在阴极颗粒上形成保护性表面膜。LSV结果表明,这些添加剂在充电初期优先氧化,其顺序与计算出的HOMO能级相一致。为了进一步探讨各添加剂对阴极表面钝化层(CEI)的影响,采用XPS分析了充电至4.5 V后的阴极表面化学成分(图3a、b)。分析结果显示,使用LiDFBOP溶液充电的阴极在各蚀刻水平上C─O和C═O峰的总峰面积均较低,指示其表面膜的累积效果较小(图3a)。充电过程中,阴极的P 2p光谱显示出三个双峰,分别位于136.6、134.8和133.8 eV,这些峰分别对应于P─F、LiPxFyOz和P─O。LiDFBOP在充电过程中失去电子,可能通过开环反应形成草酸盐磷酸自由基,这些自由基进一步与另一个LiDFBOP分子反应形成半碳酸盐物种,促进锂离子的传输(图3b)。根据Randles-Sevcik方程的计算结果,使用LiDFBOP溶液的电池表现出最高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

图4 比较在基线和含有添加剂电解液中循环后阴极的 CEI 特性。

经过200次循环后,XPS深度剖析结果显示,循环阴极上形成的CEI厚度因电解质溶液不同而显著差异(图4a)。在529.5 eV处的O 1s峰可归因于阴极材料的金属(M)-O键。含LiDFBOP溶液循环的阴极在浅层蚀刻过程中显示出最高的M─O键峰强度,表明该溶液中形成的CEI最薄且最紧密。时间飞行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这一结论,显示在基线电解液中循环的阴极中,溶剂分解产物的强度显著高于含LiDFBOP溶液的阴极,后者则显示出更好的表面化学性质(图 4b,c)。

图5 表面结构表征显示阴极具有均匀性。

对基线电解液和含LiDFBOP溶液处理的Li||FCG NCM78电池阴极进行的系统分析,强调了在高电压(4.5 V)下的性能与结构变化(图 5a-d)。高分辨率ToF-SIMS的观察结果显示,基线电解液中经过200次循环后的阴极颗粒锂离子分布不均,而含LiDFBOP溶液的阴极则表现出锂离子的均匀分布,表明LiDFBOP的添加改善了阴极的表面化学性质和钝化特性,进而促进锂离子的均匀有效提取。以上结果一致性表明,在锂||FCG NCM78电池中使用表面活性添加剂的优势,充分说明其在高电压应用中的积极作用。

图6 在高电压域(3.0-4.5 V)基线和含 LiDFBOP 的电解液在循环 200 次后,带电 FCG NCM78 阴极的 TEM 图。

通过TEM分析探讨了在不同电解液中循环的阴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基线电解液中循环的阴极表面出现明显的微裂纹,这些裂纹向内扩展,为电解质反应提供了新的界面;而在含LiDFBOP溶液中循环的阴极则表现出较少的结构损伤,固体电解质相间层有效地保护了阴极材料,防止了不利的电解质接触和副反应(图6a,b),表明LiDFBOP在提升结构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含LiDFBOP溶液的电池展示了更高的循环稳定性,形成的钝化膜(CEI层)显著减薄且具备良好的导电性。相比之下,基线电解液中较厚的CEI层不仅增加了电荷转移电阻,还导致锂离子传输的不均匀性和性能降低(图6c)。XPS数据显示,LiDFBOP添加剂显著改善了锂电极的表面化学性质。在含LiDFBOP溶液中,形成以LiF为主的钝化膜,有效阻止了镍离子的溶解和交叉反应,从而增强了电池的稳定性(图6d)。与基线电解液相比,含LiDFBOP溶液中的LMA表面几乎没有镍相关物种,表明其表面膜更加稳定。

在对Li||FCG NCM78电池进行200次循环后,分析了基线电解液与含LiDFBOP电解液对LMA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影响。SEM观察表明,基线电解液中循环的LMA表面形成厚而多孔的电阻性层,孔隙直径约为3 µm;而含LiDFBOP溶液中循环的LMA表面则较为均匀且平整。这些差异表明,尽管添加剂浓度较低,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主导了LMA的不同表现。FEC(基线)电解液形成的稳定SEI层富含LiF,使得LMA在长时间循环中表现良好,而1% LiDFBOP的添加进一步抑制了枝晶的形成,使锂的沉积与溶解过程更加均匀且可逆。


图7 CEI 层对富镍阴极的充放电以及循环后的形态特征影响(基线电解液和含 LiDFBOP 的电解液)。

此外,研究深入探讨了使用富镍阴极的高压LMB容量衰减的机制(图7)。在4.5 V的高充电电压下,阴极和锂阳极的降解、溶液分解以及有害物质氧化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容量衰减,限制了阴极比容量的提升。高电压下,过渡金属镍的反应性增强,促使与电解质的寄生副反应加剧,活性氧的产生也加速了电解质分解,形成厚而不均匀的电阻性表面膜,影响锂离子的插层和脱插过程。均匀导电的表面膜能够有效促进锂离子传输,减少局部应力,抑制微裂纹的形成。原位XRD结果显示,LiDFBOP的使用对阴极材料的c轴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表明该添加剂主要优化了阴极的表面化学性质,XPS结果亦证实了其积极作用。


总结
在基于 FEC 的电解质溶液中添加少量的活性添加剂,能够显著提升采用富镍 NCM 阴极的高压LMB的电化学循环性能,从而实现更高的比能量密度。1 wt.% 的 LiDFBOP 作为添加剂表现卓越。LiDFBOP 诱导形成均匀的SEI膜,有助于减轻电极表面化学反应中的副反应,促进离子在电极内部和粒子间的均匀传输,从而有效抑制裂纹形成。LiDFBOP 中的草酸基团和磷原子促进了低聚/聚合结构和极性羰基表面物质的形成,这些物质不仅与电极活性材料良好粘附,还保持了均匀的结构。此均匀的 CEI 层在高电压条件下有助于锂离子的稳定插层和脱层,确保电池的耐用性和长循环寿命。LiDFBOP 的还原作用和在高电压下的氧化作用共同形成了优质的 SEI 成分,阻止了进一步的副反应,减少了电池降解。

H. Kim, J.-M. Kim, G.-T. Park, Y.-J. Ahn, J.-Y. Hwang, D. Aurbach, Y.-K. Sun, Improving Cycling Stability of Ni-Rich Cathode for Lithium-Metal Batteries via Interphases Tunning. Adv. Energy Mater. 2024, 2403386.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403386


文章来源:能源学人

# 专 业 报 告 #

《固态电池行业技术发展与市场投资前景分析》

《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与产业前景研究报告》

《富锂锰基动力电池产业研究及其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全固态薄膜电池和全固态超级电容器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高能量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发展与市场投资规划报告》

▲以上报告由深水科技咨询制作

   咨询电话:18115066088


深水科技咨询
溧阳深水科技咨询有限公司由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18年6月投资创立,是一家面向储能领域,集技术咨询、产业咨询、政策咨询、机构建设、学术会议、商业会展、专业培训、产品推广、网络宣传、知识产权服务于一体的科技信息服务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