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原本是指对某一东西过分沉迷而投入不理智感情,但曾几何,“溺爱”成了中国特殊群体的代名词。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苏联“英雄妈妈”感召下,出现了一拨生育高峰,给国家带来“负担”,所以计划生育就出现了。很多人批判计划生育残忍,站在人性高度来说很对,再加上某些人在贯彻时简单粗暴,伤害了老百姓。
就我个人来说,那种被父母过分关爱的童年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自我,不太考虑他人感受。当孩子只有一个,父母便投入大量心血,溺爱不可避免发生。问题是,国家制定了计划生育,但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父母,对于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在思想上、行为上还没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只好摸着石头过河,独生子女们就成了试验品。
我初中班上有个同学,成绩优异,但他连挤牙膏都是爷爷奶奶代劳,后来听说在单位郁郁不得志,得了抑郁症。前两天又听了一个故事,一个奶奶收到刚入大学的孙女寄来的包裹,里面是脏衣服、脏袜子。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里奉行了一个简单深刻的道理——独立生活能力。在升学、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家长将重心放在了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上,生活常识的欠缺其实与父母溺爱密不可分。
计划生育没放开前,我一个朋友在国企上班,怀二胎后便义无反顾辞职,他们交了不少罚款,但一直强调双子女家庭的优越。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往往是一种乌托邦理论。关乎民生大计,尽量做到前思后量,审时度势,等待时间去验证。
供图: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