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查了一个数字,我和一起搭档的同事,这些年一共受理了此地区一万二千多笔住房贷款。当然除了房贷,我们还办理一些其它的业务,接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差不多用几个冷冰冰的数字就可以概括。
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生活让我们无比羡慕别处的风景,殊不知到了别处也许是同样的无聊。我们不用谁画饼,自己给自己赋能,我们做的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这样说服自己,这一切将更难以忍受。
我们从不问自己,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一个可悲的事实,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归类为一事无成。
所幸,这世间除了工作,人还可以有点别的热爱。在诸多社会、家庭赋予我们的角色之外,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找回自我,所以,我又来写东西啦。
最近有个词让人看了头脑嗡嗡地,那就是通缩繁荣,通缩两个字我认识,繁荣我也认识,这两个词拼在一起,学经济的和没学过经济的都沉默了。
一直以来的认知是,通缩这个词紧随其后的应该是萧条和衰退,突然和繁荣联系在一起,不知道这是不是新形式的丧事喜办?就好比说一个人又高又瘦又白,通过这种描述我们会对此人有个大致的印象,可如果说一个人又高又矮,又胖又瘦,又黑又白,一般人就完全无法想象,这太吓人了,这是个什么怪物啊。
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很好看,比如刚刚公布上半年GDP总量同比增长5.0%,形势一片大好,既然如此,为什么工作那么难找?收入为什么下降了?为什么大家都不敢消费?
在通缩繁荣下,一个显著的影响是房地产行业,很多城市利率降至3.1%左右,据报道云南有些城市贷款利率已经降至2.95%,至于首套房15%、二套房20%的首付比例,绝大多数城市的金融机构都已经在执行。然而,政策如此利好,普通人却捂紧口袋不愿意再买房了,说好的短期看金融呢?很多人不仅不买房还把手中的房产纷纷抛售,看来统计数据是一回事,普通人自然有自己的预见和打算。
很多地方在努力的去库存,比如出台政策,商品房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将暂停新增用地出让手续审批,意思是房子卖不好别想卖地了。还比如一种很新形式的去库存,地方政府亲自下场收房子,有人形容是左手倒右手。
做了这么多努力,目的都是减少供应,是不是房价就应该上涨了呢?很可惜,还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那就是海量的存量房市场,二手房房东们不听指挥瞎降价,抢跑难免发生踩踏,还无法以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名义处罚他们。所以仅靠新房供应量的改变,很难真正改变供需关系,调控新房市场所做的努力无法扭转整个行业的颓势。
前面铺垫这么多,到这里还不谈到主题?好吧,首付低至15%,哪些人心里有点慌?
答案当然是金融机构,下到直接受理住房贷款的客户经理,上到银行行长,也许每发放一笔低首付的住房贷款都要在心里嘀咕一下,这笔资金放出去安全吗?
我们都记得2007年起,从美国开始进而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当然我们有我们的制度优势,比如有些国家的客户,房贷还不上,银行收回房产,这笔债务就和客户没有关系了。而我们的贷款,房产拍卖后,拍卖所得不足以偿清贷款的情况下,银行有权向客户继续追偿。
这个制度最大限度的保障了金融机构的利益,我不好说哪种更好,只能说,正因为此,作为普通人,在房价下行的情况下,此时此地置业是不是更应该谨慎些?
很多城市在这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房价跌去了30%,甚至更多,所以区区15%的首付比例,也许短短几个月就跌没了,完全无法保障这笔贷款资金的安全性。
当然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诚实守信的,把征信看得很重,可是如果温饱都成问题,也许就顾不上那么多了。假如发生大面积断供潮,银行收来的房子要卖给谁呢?
对于房价下降过快区域,也许50%的首付都难以保证在二三十年的贷款期限内,抵押物的价值能超过剩余房贷金额,所以从金融机构的利益出发,目前提高首付比例才是正确的选择。有人又要说了,降首付是为了保住房价,如果大家都不买房,房价急剧下跌,会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会不会更严重呢?
这确实是一个难解的题,比如日本,用了二十年才走出了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困境,当然难解只要有解不是无解就行,我们有那么多专家应该遇到什么问题都不成问题。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
当然,这不过是一个肤浅的金融民工小小的担忧,也许这只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杞人忧天,从统计数据看,很多经济指标都是向好的,毕竟要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权威真实硬核数据为准,我个人主观狭隘的感受只能代表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