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最该明白,大家都一样就没劲了

文摘   2024-11-10 14:41   江苏  
朋友静这周末去了开封参观菊花展,她拿着手机和我视频,推荐我下周过来看看。我告诉她我下周要去南京拍一下明孝陵石像路,聊了两句忽然想起那群夜袭开封的年轻人,问她出行有没有受到影响。她说昨晚堵车堵了一个多小时,今天看到宾馆楼下到处都是自行车。
开封从一开始的大喜过望到现在的措手不及,是因为一下子涌进来的年轻人数量太多了,本以为会是第二个淄博,谁知道像遭受了一场蝗灾。
从一开始华侨大学的教授恶语相向,到现在因为人数过多造成了一些麻烦,更多的人从最初的支持到激烈反对。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逃离叫做激情,一群人的聚合是狂欢,是乌合之众。”有人说,这个跟那个年代大串联有啥不一样?那时候是为了朝圣,现在是为了吃正宗灌汤包?
我却认为他们应该被原谅,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曾经断断续续被禁足三年,不疯就已经不错了,骂他们是乌合之众有点过了。报复性消费、购房、生孩子都没有等到,年轻人报复性撒个小欢,你们都害怕了。
至于此事有什么意义?澎湃新闻评论:意义也不是非得用物质获得、成绩提升、利他效应这些硬指标来衡量,它也可以仅仅是自我的满足和成就感,哪怕只是一段特殊的记忆。
从地理位置上看就明白开封是个挺憋屈的城市,骑自行车,还是共享单车就能从郑州抵达,可见两个城市离得有多近。岂止是开封,洛阳应该也是,人才和资金都被近在咫尺的省会城市郑州虹吸。郑州也没好到哪里去,这两年房价下跌严重,遍地烂尾楼,下场雨就能酿成惨剧,富士康差点都留不住。
而河南人口那么多,高考和就业卷得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前几年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经常在网络上被黑,当然有现实的原因,但是他们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不同于江浙沪、珠三角的人们读书就业都不愿意离开本地,他们很多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异地打拼,所以河南一直是劳动力输出大省。
各地都在抢年轻人,他们是人口红利,是养老金蓄水池,是房地产接盘侠。开封倒也不必抱有幻想,如果这里没有很好的就业机会,一碗胡辣汤和几个包子再美味,是无法留住这些年轻人的。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都城汴京,而非现在的开封。
有人怒批这代年轻人精神空虚,花着父母的钱,还要交警叔叔保驾护航,这不是青春,是巨婴。
不必苛责他们,他们一直循规蹈矩,再不疯狂就996了,就背30年房贷了,就成好欺负的中年牛马了。这一代看下一代往往都看不惯,都认为自己这代人牛逼,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
最跨的不是他们这一代,当然是那一代。
电视剧《血色浪漫》描绘了那代人的青春,其实那代人的青春充满了血色,没有浪漫。我曾经写过,那代人的精神世界被摧毁过一遍,心灵仿佛是被强酸强碱腐蚀过的土壤,一片荒芜,长不出绿草开不出鲜花。
我父母亲回忆起那段岁月,他们的评价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胡来”,那场风暴使得在读中学的他们中断了学业。他们本来就是农村人,不存在下乡,就回家拿起锄头种地了。
我父亲恢复高考后考取了徐州师范大学,那几年参加高考的人俗称老三届,很多人都是胡子拉碴已经结婚生子又坐到了教室里。我母亲当时是民办教师,后来去读了运河师范学校。如果不是恢复高考,他们一辈子都会被困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
风暴来袭,我父母亲虽然当时心有不甘地离开了学校,但是习惯了农村生活并且一直在家人身边,所以还不是最悲惨的,他们身边来了很多大城市的孩子,像一叶浮萍,被历史的滔天巨浪打落在岸边。
怀念那段岁月或者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应该看看电影《天浴》,就知道那代人到底经历了什么。那是一段应该被诅咒的岁月,像王小波,或者他描写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毕竟是极少数。
动员这些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到广大农村去,在当时是符合少数人利益的,这样的顶层设计,李云龙也要赞叹一句真是个天才。
城市里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他们在城市里只会添乱,到最后甚至会出大乱,把他们赶走后世界都安静了。
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看到了人间最丑恶的一面,导致很多人分不清美和丑。他们老了喜欢成群结队聚在一起,听着大分贝咚咚锵锵的音乐,跳着整齐划一舞蹈不像舞蹈,体操不像体操的动作。他们穿着大红大绿的衣服,披着五颜六色的丝巾占据各个景点,在大庭广众之下肆无忌惮地喧哗,自助餐拼命地抢,吃不完又倒掉。
那代人没有得到尊重,权利一直被侵犯,他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学会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有些权利不应该被侵犯。
这代迷茫的年轻人要有修养多了,他们一直很安静,乖得可怕,这次不乖了一次把大家都震惊了。然而年轻人最该明白,“酷”这件事做的人多了就不酷了,就泯然众人矣了。何况都是成年人,只要你不麻烦别人随你怎么变态,影响交通就不好了,比如我朋友去开封看个菊花展招谁惹谁了,你们把她堵在路上?
茫茫夜色里,年轻人奔赴的清晨太阳会照常升起,希望他们工作以后也有闲暇时光,可以不慌不忙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辛德瑞拉有只猫
特别不权威,一点儿都不值得借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