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在遭受厄运时仰天长叹:我这一辈子没有做过一件坏事,为什么苍天对我如此不公?
真是这样吗?独善其身就是一个好人吗?如果是这样,好人的标准也太低了。
面对别人的苦难你是否有过同情、理解和帮助?你是否曾为不公平不公正发过声?
你是否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庆幸那个人不是我,然后在自己遭遇不幸的时候又问,为什么那个人偏偏是我?
就像面对俄乌战争,你淡淡地说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
那么当你的孩子遭遇校园霸凌,你自己遭遇职场霸凌时,你会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丛林社会,谁让你更弱小呢?接受就好,习惯就好。
你会这样说,还是跟他说绝不能向恶人妥协,要反抗要斗争,要始终追求和维护心中的公平正义?
明是非、守道义,正是遵循这种准则,中华文明才得以延续几千年而不灭。
如果一种立场不是建立在是非和道义基础之上,持这种立场的人和恶魔又有何异?
这场战争发生的第一天,我问儿子怎样看待俄乌冲突?在读高三的他引用老师的话,“两个人马上打起来了,怎么可以给其中一个人递棍子呢?这不是在火上浇油吗?”然后这位老师又讲到了国家利益,“道”这个字他是一下都不提啊。
忘记说这话的是政治老师还是历史老师,儿子学理科所以这位老师应该是政治老师。无所谓,我们的历史课经常也是按照政治课上的。
我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贬低老师也许会让孩子反感这门功课,损失的分数是孩子自己的。
但是那一刻真得很想骂人,但凡读过两本书都说不出这种混账话来。
如果有歹徒闯进这位老师家里烧杀抢掠,不知道他会平静的跟歹徒谈判,问歹徒想划走哪一块,客厅或者主卧?还是会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妻儿,保卫自己的家园?
这位老师这样来讲解这场战争,印证了一句话,大俄侵略了那么多国家,唯一征服的国家只有一个...。
反观大俄曾经很亲密的中亚盟友们,在这种时候不仅没有对大俄提供任何支持,反而纷纷选择划清界限。
比如哈萨克斯坦这个有很多俄罗斯族人口的国家,曾经紧跟大俄脚步,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一件事,那就是去俄化。
在2023年11月9日集安组织理事会会议上,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正在用俄语交流,普大帝套近乎说:“哈萨克斯坦是讲俄语的国家……”,此言刚落,哈国总统在随后的演讲中立即改用哈萨克语作出回应,大帝和一众大俄官员只能无奈地戴上翻译耳机。
中亚国家知道,怎样做选择才能保住国家名誉,才能不在经济、政治、外交上受到不良影响。谴责侵略战争,是文明世界的共识。
所以表面看这些国家,包括印度,因为不支持大俄,得罪了大俄,然而他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接纳。这种基于正义和道义的利他,又何尝不是一种高明的利己呢。
我告诉这个正在被忽悠的高中生,英勇的乌克兰人民是在抵抗侵略正当防卫,递棍子的人不是拱火浇油而是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帮助侵略者的都是狼狈为奸、同流合污,这种一丘之貉最终会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成语就是好用哦)。
比如伊朗人民中,那些像我们家小伙子和他的同学一样,没读过两本书容易被忽悠,跟着喊乌拉支持大俄的人不会想到,最终喊来了自己家经济与外交的困境。
罗振宇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中提出一个说法,凡墙皆是门。他说,从前世界的标志性意象是“墙”,比如关隘城池、铜墙铁壁。而现在,世界的标志性意象变成了“门”,比如各种网络门户、入口平台。墙是人造的,门也是人开的。
这位政治老师就是在给我们的后代在思想上建墙,然后世界对他培养出来的人也建起了一堵墙。墙里面是愚昧和偏见,墙外是开放和文明。
这种老师会给学生树立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他得到指令这样来讲解这场战争,下发指令的又是怎样野蛮冷血的人?
所以,读书还是有好处的,读书的好处不光是能分清敌友,分辨正邪,也能在被世界抛弃的时候理清来龙去脉,不会感到困惑和迷茫。如果再忿忿不平四处喊冤和抗议,就显得更加可笑了。
学生天然对老师有信任和敬畏,对父母的话往往不屑一顾。他们不知道那些印在书本上和老师一本正经在讲的,很多都是在胡说八道(在孩子长大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后,终于可以实话实说了)。
12月19日,大帝在年度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俄罗斯既愿意谈判,也愿意妥协。
12月26日,大俄外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俄方愿意与特朗普政府进行接触,需要美国迈出与俄罗斯对话的第一步,美国应当考虑俄罗斯的合法利益。(合法从这种人嘴里说出来多少有点可笑)
种种迹象表明这场战争在特朗普上台后会结束,但是不一定以正义的方式结束。
如果作恶者没有得到惩罚,如果文明最终向野蛮妥协,世界将滑向弱肉强食的深渊,乌克兰的损失将是欧洲的损失,也是整个世界的损失。
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从来不曾停止。
诗人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不过凡是能建墙的地方,就一定能开出一扇门来。萨特说:你其实永远都有选择,无论你在何种处境。
一个正常人对这场战争立场的选择是,支持英勇无畏的乌克兰人民早日赶跑侵略者,祝愿俄乌两国年轻人早一点回家见到妈妈。
在2025年第一天写下我的新年愿望,我相信一定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