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吧:《菩提道次第摄颂》释 第 一 课 ( 下 )

文摘   2024-09-30 22:33   四川  
                                                                                                                         === 愿 诸 见 闻 者  •  速 疾 成 佛 道 =     


就像《心经》讲的一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智慧不够的人,不会明白其中的意思。有智慧的人,会把世俗谛和胜义谛分开。世俗谛是什么,胜义谛是什么,什么样的境界讲世俗谛,什么样的境界讲胜义谛,分开后才会明白。
中观曾经讲过,同样一杯水,在不同的六道众生看来,饿鬼众生看到的是脓血,人看到的是普通的水,天神看到的是甘露,而在境界更高的圣者眼里,除了空性什么也没有。懂得这些道理就是正观。但是在凡夫人看来,这个说是脓血,那个说是水,还有人说是甘露,最后可能会吵起来甚至打起来。没有正观的人,认为“一是一,二是二,这些不能改变。”最后什么也容纳不下,会出现很多问题。有正观的人,饿鬼道众生说是脓血,天神说是甘露,都能接受。
所以,一定要修成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大慈大悲心。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开佛的智慧和慈悲心。发愿早日生起菩提心,早日证悟空性的智慧,菩提心包含了慈悲心,这就是佛的意。

顶礼身语意功德圆满的释迦佛

“释迦尊王我敬礼”。劫有光明劫和黑暗劫,有佛出世转法轮的劫是光明劫,没有佛出世的劫是黑暗劫。在光明劫中,释迦牟尼佛被尊称为王,显宗和密宗有不同的说法。
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特别深重,佛以菩提心广转法轮,以智慧光明遣除众生的无明与烦恼。菩提心的类型有三种:一是国王的发心,二是舟子的发心,三是牧童的发心。释迦牟尼佛的发心是国王的发心,自己成佛再来度化众生。释尊的发心以及出家前太子身份等原因,宗喀巴大师在颂词里以“王”来表达。

丙二、礼敬慈氏文殊

无上大师最胜子,荷负如来事业担,

遍游佛刹利有情,慈氏文殊我敬礼。

颂词释义

这个偈颂是顶礼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的。“无上大师”就是释迦牟尼佛,“胜子”就是心子,释迦牟尼佛有很多殊胜的弟子,其中最殊胜的心子有两位,一是文殊菩萨,二是弥勒菩萨。为什么两位菩萨是佛陀殊胜的心子呢?因为他们承担了佛陀弘法利生事业的重担。
另外有一种说法,一千尊佛在成佛之前,是文殊菩萨引导他们发菩提心的。有些时候,文殊菩萨会以菩萨的身份来度化众生,他是佛陀的“胜子”;有些时候,又像所有佛菩萨的父亲一样,这也是文殊菩萨不共的功德。如果不明白,会想:“文殊菩萨到底是佛陀的弟子,还是父亲呢?”看起来有点矛盾,实际上是用不同的比喻,表达文殊菩萨不同的功德。事实上,文殊菩萨早已成佛,只是以菩萨身份来度化众生。这也是能成为无上本师释迦牟尼佛“胜子”的原因。
“遍游佛刹利有情”,佛菩萨的刹土无量无边。除了极乐世界外,还有药师佛的刹土、五方佛的刹土、莲师的邬金刹土等等,诸佛菩萨的刹土有无数,有些刹土连名字也不清楚,但是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在这无数的刹土中利益着有情。所以,宗喀巴大师顶礼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用智慧来利益无边的有情

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主要通过智慧来利益众生。众生想要从轮回中解脱,远离一切的苦因和苦果,就一定需要智慧。有时,哪怕要成办一些世间的小事,没有聪明也是办不成的。世间的聪明与出世间的智慧,一个是狭窄的,一个是广大的。比如开车,聪明的人会选路,不聪明的人不知道怎样选择,最后想去的地方没有去成。当然,现代人都用导航,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以前是这样的,聪明的人会选路,不聪明的人会走错路。
出世间也是同样的。有智慧的人,所有的法都能修成,所有的法都能弘扬,所有的众生都能利益,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一个贪欲心特别强的人,如果有智慧,会用上小乘的无常观、白骨观等很多修法。如果有更高的智慧,会用空性摄持,“有什么可贪的呢?”没什么可贪的。有智慧的人容易控制烦恼,能把烦恼习气转化为道用。没有智慧的人,烦恼和不好的习气很难改。不开心的时候就是不开心,烦恼出来时没有办法控制。有智慧的人懂得佛法的道理,无论说不说都能做到。
有人像观世音菩萨一样,一点也不生气,一点嗔恨心也没有,这说明智慧特别强,烦恼控制得特别好。没有智慧的人,没有控制好烦恼,不该说的话说了,不该做的事全做了,这和智慧是有关系的。
文殊菩萨是不是只有智慧没有慈悲心呢?不是。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具有大慈大悲心,观世音菩萨也和文殊菩萨一样具有大智慧,无二无别。对于学习大乘佛教的人,若将智慧、慈悲分开表达,更容易让人理解。“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心的总集,他们以这样的身份度化众生”。凡夫人不知道智慧是怎样的,不知道大慈大悲是怎样的,当大家看到文殊菩萨的像时,会想:“哦,无上智慧的菩萨是这样的。”当看到观世音菩萨身相时,会想:“哦,这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我要修菩提心,要将大乘的殊胜菩提心修圆满,就要像观世音菩萨那样。”这样心里会有深刻的印象。无论佛像还是唐卡,每尊佛菩萨的身相都表达了度化众生的不同方式。

两位菩萨是广行、深见的代表,也是后学的楷模

《菩提道次第广论》含有两种传承,一是广行派,一是深见派。广行派的传承来源于弥勒菩萨,深见派的传承来源于文殊菩萨。前面,我主要解释了深见派的文殊菩萨,广行派的弥勒菩萨没有太多介绍。这两种传承分别代表“见解”和“行为”,“见解”是深见派的空性境界,这一传承来自文殊菩萨。“行为”是广行派六波罗蜜多等等菩萨广大无边的行为,这一传承来自弥勒菩萨。所以,释迦牟尼佛的胜子有两位,一是文殊菩萨,二是弥勒菩萨。
“慈氏”在中文里是弥勒菩萨的意思。在藏文中,“麦彭”有时用来指弥勒菩萨,有时也用来形容文殊菩萨,意思是在智慧方面没有超越文殊菩萨的。比如“麦彭仁波切”,“麦彭”表示文殊菩萨的法名。但这里的“麦彭”翻译为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有证悟甚深空性的见解,文殊菩萨也有广大无边的六波罗蜜多行为,分成两种主要是为了避免混淆。就像表达中观的过程中,对于没有真正空性境界的人,会分世俗谛和胜义谛两方面讲,这样大家容易明白。同样的,将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的功德,从深见、广行两方面分开来讲,也是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作为真正的大乘菩萨,应有怎样的见解和行为。
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分别是深见和广行法脉的传承者,最后这两种传承传到阿底峡尊者。在这之前,这两个传承是分开的,如同汉传与藏传,或者藏传佛教分为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和噶举派等不同派别一样。到阿底峡尊者时,尊者得到了这两个传承,宗喀巴大师也拥有这两种传承。以上是顶礼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的功德,一是的空性见解,二个是六波罗蜜多的广大菩萨行,宗喀巴大师从这两方面作了赞叹和顶礼。

丙三、礼敬龙树、无著

极难悟解大般若,如义善释瞻部严,

名称遍满三世间,龙猛无著我敬礼。

“大般若波罗蜜多”是特别难以理解的智慧,如果没有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解释,没有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等等论典的注释,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中的大般若,会特别难以理解。
在解释大般若空性法门的过程中,很多高僧大德都参与了注释,其中最有名的是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出名到什么程度呢?“名称遍满三世间”,也就是说名声传遍了人间、天界和龙族。有传记讲,《大般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迎请到人间的。在人间,也有龙树菩萨造的很多论著,比如《中观根本慧论》。在天界,很多非人、罗刹、天人也听释迦牟尼佛讲法,所以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名声传遍“三世间”。因此,宗喀巴大师向这两位菩萨顶礼。
顶礼也有很多的传承。先从释迦牟尼佛开始顶礼,然后顶礼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再顶礼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佛法特别强调传承,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是哪个人突然想出来的。在撰著经论时,前面会祈祷传承上师,格鲁派的传承也是这样传下来的。
这四句话的意思,主要从注释大般若的角度,宣讲了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功德。其他高僧大德的解释,不像这两位菩萨注释得清楚,之所以出名,原因也在这里。两位菩萨的功德超出很多高僧大德,原因也是这个。好,颂词方面就讲到这里。
明天开始,我们要开七天的地藏法会。从世间方面看,这可以为自己培福报。从出世间方面看,这是特别殊胜的大乘修法,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末法时代,战争、疾病、饥饿等等灾难都会出现,在学习《百业经》时,我们知道发愿的力量有多强大,所以要提前发愿。“末法时代,在众生受苦的时候,我要以怎样的身份度化众生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愿。总之,在不离开菩提心的前提下,不同的发愿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特别的发愿,也要发菩提心,能发愿菩提心的发愿菩提心,能发世俗菩提心的发世俗菩提心。当然,能发胜义菩提心是更好的。总之,不要离开菩提心的摄持。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蒋华索南SS


幻化人间
呼吸不停 利生不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