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都上街了,我们还要培养像机器的人?

文摘   文化   2024-07-17 18:24   四川  




landmark of tomorrow academy.

·

写在前面的话:

百度在武汉的无人驾驶实验“萝卜快跑”,近期引发震动。虽然投放才300辆,已经如300门大炮轰鸣,初步显示了降维打击的优势:可以24小时无休,价格是网约车的一半(有补贴),安全性高两个数量级(理论上),没有宰客、人际、烟味这些毛病。目前的争论点主要在就业冲击上,事实上也是对教育的冲击,教育要面对什么样的未来?每年一千多万毕业生要做什么准备?



如果五年前说无人驾驶,很多人可能以为还很远很远;十年前说,许多人会当科幻听,而现在我们就活在魔幻现实主义里。这两年ChatGPT虽然一波一波冲击大家的认知,但是大部分人对人工智能的厉害没有体感,现在体感来了。这还只是序幕的第一句。


值此超级范式变换之际,有很多角度值得持续充分的讨论:就业冲击,安全性,立法,利益相关方,破坏性创新,技术路线,中美欧的比较等等。我比较关注的是对教育的拷问:鉴于中国在互联网应用上尝到了甜头,鉴于中国有举国体制碾压各种阻碍的威猛,鉴于有大国竞争的彩头,我们大概率需要假设无人驾驶会在中国快速推广。那么,无人驾驶理论上可以替代一千万网约车和巡游车司机,下一步还可能替代几百万货车司机。我们还假设人工智能在可见的未来会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再下一步可以替代数千万的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工人。更厉害的突破就是开始进入需要沟通交流、精细动作、个性化的服务业,横向扩展至家庭照护、快递物流、餐厅服务等等,向上替代大量需要大学教育的白领工作。


对于已经进入社会沙场的人,这些人都曾是我们的“教育产品”,我们给了他们什么装备去适应这样的剧变?对于正在培养的孩子,我们还要无视这样的未来吗?我们还要继续应试教育、继续标准化规训、继续培养像机器一样听话好用的人吗?如果是,他们面对人工智能有什么竞争优势?


1,相比AI,人有什么优势?


这个问题必须优先回答。不然教育的房子修起来没意义,也没用。


第一个优势是:人追求意义和幸福,从而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继而投入自己的情感、时间、资源去解决它,进而使之成为自己的天职,再大可以扩展为事业。意味着我们要给AI设定方向、价值观、意义,而不是相反。


第二个优势是:人类最好的一些知识是靠试错和犯错获得的,是长在肉里的知识,有情感反应的知识。不同于AI大力出奇迹的知识生产模式。


第三个优势是:人类有基因、个性、经历、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不同于AI的创造性的视角和可能性。


人的优势,简而言之,就是有追求、有碳基特性的知识、有个性。这三者是人的独特性,既是人的意义所在,也是人的优势所在。

教育应该围绕人的优势去设计,去运作。


和AI比计算能力,比速度,比情绪,比996 ,比记忆力,比吃苦,比服从……那是愚蠢,相当于培养炮灰。


我们这套标准化教育是为工业化配套的,不是为AI时代设计的。现在AI革命来了,教育的任务、挑战、目标、方法、组织、内容、管理也需要革命。不然就可能在转换期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大规模的摩擦,大规模的失落。


2,鼓励兴办10000所个性化的小微创新学校


理由很多,我们仅仅只看一个角度:

我们现有教育是以阅读为基础和核心的,没有考虑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他们自然就成为差生,一般会以为他们的学习态度或智商有问题,从而受尽压力,从童年就开始不快乐,逐级被淘汰,这是极大的不公和伤害。阅读障碍其实是他们的基因决定的,他们可能仍然保留人类狩猎采集时候的大脑认知图式。


对标准化教育,他们极易是失败者,如果换成创造性行动,他们可能是优等生,至少不差。

工厂化流水线教育他们很容易成为废品,但是个性化教育,这些人可能脱颖而出。


那这样的孩子有多少呢?中国没有公认的调查数据,美国估计是16%,假设中国人基因多样性与美国相当,我们也是16%左右,那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意味约2亿人有阅读障碍,每年有一百万孩子一入学就自然成为差生,一辈子都要被学渣这个标签压迫。


那还有多动症的孩子有多少?

个性特别强的孩子有多少?

有特殊天赋的孩子有多少?


所有孩子都在同一个时间,按同一个方式,同一个内容来教授,来评价,这不是公平,这是一刀切,是违背人类的本性和事实的。加上应试的无趣和内卷的严酷,这可能也是青少年大面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基础原因。


以前,我们可以说教育资源不够,照顾不到,现在我们社会完全可以有充足的资源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前,教育解决温饱就好,现在是不是可以点菜?以前说高考改变命运,提供阶层流动,现在这个功能停滞了,AI来了,更是判了死缓,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用创新改变命运?


所以,能不能鼓励创办个性化小微创新学校?建议任何法人团体或个人,只要提交申请,证明有基本的实力,就可以举办各种实验性的、前沿探索性的、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小微学校,分流10%左右的学生。与其让他们当学渣,抑郁厌学,不如放养他们。与其毕业即失业,不如早一点换条赛道。既给予有个性化需求的孩子一个出口,又保护我们多样化的人力资本;既给公立学校减压,又给它们提供鲢鱼效应。


如果我们想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解决老年化挑战,除了建设创新社会别无出路。创新必须从学校就开始,不能指望一个孩子受十几年标准答案训练,突然就会创造。不能想象长期压制个性,还能有创造力。不能期望长期刷题内卷,大脑会擅长解决开放性问题。


与其到中考按分数五五分流,不如更早从个性和多样性来分流,这是老天定的,家长和孩子会觉得更公平,他们一生也更有尊严,他们的基因也得到了善待。说不定,未来人类的英雄出自一个教育工厂认为的差生呢。


3,鼓励兴办10000所未知职业/终生学习中心


按照多个权威机构的估计,在AI的冲击下,我们现有的职业未来几十年会消失一半左右,会兴起什么新职业我们不知道。就像80年代我们不知道会兴起互联网,90年代不知道未来有微信,2000知道有直播。


所以,把一生命运押注在一个工业化时期的专业上是自负的盲目的,除非是自己所爱。可靠的办法是让大部分人接受通识教育,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面对不确定。需要学什么就能学什么,想适应新职业就能适应新职业。孔子说君子不器,我的理解就是不要把孩子定型成螺丝钉这样的东西,而是有能力可以适应多样化的任务。如果人工智能向善好的方向发展,君子教育是有物质条件的,也是有必要复兴的。


承认未来的不确定,螺丝钉教育就是不可行的,是对人的不负责。


上亿人可能在未来受冲击,多次改变职业,这绝不是小问题。


依靠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去预备和化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在工业革命的范式下,按照确定的概率,确定的轨道,确定的方法去训练人的。


所以,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面对人工智能冲击的学习机构,鉴于其不可预知,干脆就叫未知职业/终生学习中心。


中国是一个极端重视教育的文明,经过四十年开放,民间有大量潜伏的教育家、天才教师、教育企业家,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释放潜能,集合众智来度过人工智能这个万年不遇的挑战。


“铁公鸡”这样的基建已经过剩,如果投资没有方向,那不如投人,这是天下最不亏、最积德的事情。在出生率下降情形下,不缩减教育投入,不裁员,提高师生比,普及小班制。


伟大难以计划,创新难以计划,伟大的教育和教育创新同样难以计划。


如果按照工业时代的规则去申办一个面对人工智能挑战的学校,大概率都不合规,执照都拿不下来,成为非法生存。破解这个悖论,除非先容许实验。中国一直享受后发国家的好处,现在中国想在AI上大规模应用,那么逻辑上在教育和社会创新上必须先发一下。否则,就业会变得尖锐,我们又缺乏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利益相关方博弈机制,社会会出现痛苦的堰塞湖。


这样的未来学习机构,可以理解为几种性质的融合:教育创新的实验室+AI时代创客空间+转换工作的赋能充电站+就业gap缓冲区。如果每家有五百人规模,可以缓冲五百万人就业。


如果AI果真提高了生产率,那就建立一个全民基金,其中一个功能就是给大家发教育券,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化解掉一部分冲击,甚至创造出一些好东西。


这一周看了大约15篇讨论武汉萝卜快跑的文章,有点受刺激,先说这些直觉性的感受。


只是,这两个10000目前看都是幻想,不知道历史大剧究竟会怎么展开。




2024.7.17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因旷野得祝福以创造.

landmark of tomorrow academy.







旷野路标
学习旷野六艺:自我立法,十倍自我管理,好好失败,重生,如何发现自己的天命,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