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mark of tomorrow academy.
·
写在前面的话:
以2020年以来四年多的生活来看,活着就是不断的被考试:要不要打疫苗,如何应对封控,要不要买房,润不润,俄乌战争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加沙战争的是非对错,人民币M2过300万亿对普通人的含义等等。原本四十年急遽的工业化加城市化已经够厉害的,又叠加了信息与互联网革命;旧革命还没终结,现在又冒出AI革命,大有颠覆既有格局之势。另一个面向是,很多人在感概历史进入垃圾时间,万般皆难。这个年头特别考验每个人的信息素养、判断力、心智格局。我们大部分人既有的知识与训练远远没有做好准备。怎么办?我个人推荐一个笨办法,以“深度学习”来更新自我。也许十年之后,这是最不后悔的决定之一。
90%的国人没有上过大学(根据七普数据,不算大专),上过大学的人多于90%没有读上一流大学;就是读上一流大学的,受限于文理分科和功利主义,大多数没有得到通识教育的好处;即便这些都满足了,很多人没有读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就算读上喜欢的方向的人也要面对知识和现实急剧更新的挑战。
要弥补以上遗憾,传统的方式几乎不可能。所谓一考定终生。
要重新进入大学,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太高。更何况目前大学缺精气神,未必就能弥补自己的缺憾。
如果一个人还有求知欲、好奇心,不甘心自己被锁死,传统大学不可欲不可行,还有一个高性价比的出路:自己给自己建构一所个性化大学。唯一的挑战就是自己的决心。
倘有1%的人发心尝试,那是一千万人之多,也许会是未来社会另一种人口红利。
进入社会N年以后发心学习,有一种优势,可能更知道自己兴趣所在,更清晰自己想回答的问题,更有痛感,更有可能使用好的学习方法。
这里不讨论理工科,假定志趣是人文社科。
1,大学的一半是读上100本经典
大学一个重要功能是传承人类文明的精要,这些精要基本储存在一些伟大的书里。把这些大书咀嚼下来,消化下来,内化下来,基本的人文教养就有了,文明的视野就有了,对最重大问题的判断力就有了胚子。
在中国名头很响的哥大,就以读核心经典著名,所有世界级的大学莫不如此,只是唱功不同而已。
一个读了很少经典的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伪大学生,一个基本只听二手东西的大脑会失去最好的发育可能。
大学最底层的定义,可以看作是读经典的地方。好大学好就好在它提供了读大书的氛围和激励,提供了向导,提供了和你一起学习讨论的优秀同辈,这三个功能现在都可以找到低成本和便捷的替代办法,从而使个人定制大学有了可能。
向导:感谢互联网,以前可望不可及的名师都“民主化”了。比如,得到平台上有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主理的名家大课,请到一堆一流名师讲世界级的经典。比如,徐贲老师在理想国平台讲西方经典。我自己听了耶鲁大学卡根教授讲的希腊史的网课,听了三遍,很受用。如果英文好,科学上网,能获得的学习资源是天量的。
同道:在移动互联时代,按照六度理论,要找到一个心仪的人,只看你有心无心。
氛围和激励:自己发起学习社群,加上自己的发心,加上自我管理得法,足矣。
游学:有很多很棒的游学项目,比如我参加过秦晖老师带领的游学。公众号“大家游学”就有雷颐老师的历史游学、雨戈带领的文史游学、梁小民老师带的山西晋商游学和中亚游学。
城市:群岛学习社区创办人顾远和周贤有一句精彩的话:把一个城市变成一所学校。像我生活的成都,想听文学和写作课,可以去屋顶上的樱园;想训练思辨力和口才,可以去参加明亮的对话;想听量子力学和科学要义,可以去荒原书店;想看纪录片,可以去白加黑空间…有人会说,我在的城市是文化荒漠。这个时代,一个要害就是选生活在哪里;如果不能选,那你就自己当野草也好。
2,每年硬挤出1000小时
要实现自办一所大学,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投入足够时间,这是诚意的硬通货。
没有落实时间的抱负都是假抱负。
如果真的有志于学,就必须拿出时间来。
这是最起码的投入,最要紧的投入,不然有多少欲望都没用。
首先要对无意义的事情说不,对耗费说不,对无谓的事说不。
平均一天挤出三小时,一年一千小时,这是起码的诚意。
按照《刻意练习》的研究,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大概要投入一万小时。
如果每年挤出一千小时,十年可期。十年其实一晃就过去了,如果有决心和坚毅,用十年在你的旧躯壳里就长出了新命。在努力维系不得不的日子里,创造了一个有希望的个人世界。
如果有条件,每年有一段时间集中学习,最好不过。5-7年,可以gap一下,那是最爽。
3,自己找到同学
牛津大学出过一位大校长,叫纽曼,他有一句夸张的话,一群年轻人只要放在一起,哪怕没有教授,ta们也会互相教育成为优异的人。哈佛的名校长艾略特后来复述了同样的信念,只加上一个条件,给他们一间好图书馆。
所以,大学的秘诀不是单靠教授有多厉害,而是给你找到了一群厉害的同学。
那么,一个自主学习者怎么解决同学问题?
近些年,我们社会涌现了各色各样的读书会:线上的线下的,商业的公益的,通识的专门的,小众的大众的。找到一个你喜欢的,加入。如果没有,自己创办一个。
定好读书会规则,养成读书社群的风气,得到激荡的欢喜,这本身是学习,也是享受,还是高质量的社交。
4,用费曼学习法检测自己
自主学习的一个难题是不知道自己学的好不好,有什么盲区。
第一个检测办法是积极抢话筒,在各种交流场合发言。
第二个检测办法是要求自己写文章,最好开一个自媒体,得到反馈。
第三个办法是逼自己就学习的主题做专门的分享,甚至讲座。
第四个办法是尝试去回答和解决一个难题。
5,把自主学习和工作融合,做中学
尽量做自己兴趣和学习方向一致的工作,把安生和立命合一。
如果做不到,也要尽量找到工作和学习有交集的地方,用工作中的观察感知刺激自己的求知,用自己扩展的视野和厚度创造一点工作成就,如果能形成良性互动,那就上道了,那是学习者求之不得的做中学。这是比象牙塔学习更大的优势。这样,学习时间也能得到大幅扩展。
选择学习型老板和组织或者同人企业,就可以减少阻力,易于形成正反馈。
自由职业者,用至少1/3时间去学习恐怕是必要的,算是保持再生产力的必要门槛。
6, 向德鲁克学习自我管理
德鲁克不但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还是一个自我管理高手,时间管理大师,终生学习的模范。七十多岁,还要每年学习一样新东西,比如读莎士比亚全集。
自我学习者,意味着最少的外部约束和激励,没有督导,没有学期和考试,没有同学督促,没有时间节点,不靠父母。本质上就是靠自己的内驱力,当然这也是最好的学习境界。但是要达到这样境界,确实要讲训练,讲方法。
一个可以向德鲁克借鉴的地方,是分阶段评估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不好,下一步如何改进。换成现在流行语,就是要定期复盘,不然很可能迷失。下围棋就很讲究要不断地做形势判断,不然没有方向感。
把自己的大目标尽可能分解成小目标、模块和步骤,每一段时间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打胜仗,给自己涨信心。千万别全面发展,千万别四处发力,千万别不分解,都是取败之道。
7, 从再次生长角度和世界连接
下了决心,人就有了站立的陆地。就把自己当棵树,去扎根。风风雨雨都是营养,好日子能过,坏日子也不怕。内心有盼头,人就安定。
不用十年,哪怕开始的头一年就会有新生感。
一个自主学习者,首先看重自己的精神满足,不用依赖外部。当个人生命积极展开,也会给自己的小世界带去光,光就是声誉和信赖,这是立身最坚实的基础。如果还能有所创造,那就是大学教育最高的期望,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禀赋并自我实现。
创造,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文凭吗?
2024.5.22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因旷野得祝福以创造.
landmark of tomorrow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