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健康智能研发中心
古今医案云平台研发团队
致力于中医药大健康信息资源建设
与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工作
2018年起搭建完成中医药文献大数据平台
收录了130万余条期刊文献
以及1000余本图书文献。
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称为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又称痛性抽搐。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常因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被压迫,多种病因侵犯三叉神经的感觉神经根或脑干感觉核导致。
三叉神经痛为骤然发生的剧烈疼痛,但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每次发作仅数秒钟至1~2分钟即骤然停止,间歇期正常。发作可由1日数次至1分钟多次。发作呈周期性,持续数周、数月或更长,可自行缓解。病程初期发作较少,间歇期较长。随病程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
宋某,男,71岁。1391年11月22日就诊。患者三年来左面颊颜面部、下额及头部疼痛,如触电样抽痛,心烦,经神经科诊断三叉神经痛,长期用中西药、针灸治疗,终难痊愈。痛时,每次持续约8至10分钟,饮食冷热均诱发疼痛,不能咀嚼食物,不能洗擦脸部,便秘,舌红、苔薄白,脉细数。证属肝阴不足,肝郁化火,风火上扰。以养血柔肝,和络止痛法治疗。
方药如下:川芎10g,白芷10g,黄芩10g,柴胡10g,羌活5g,防风5g,黄连5g,细辛0.5g,当归10g,白蒺藜15g,天麻15g(先煎),夏枯草10g,茺蔚子5g,熟地黄10g。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疼痛时间缩短。原方再服7剂。
三诊:服药后,面颊及下额部、头部疼痛已消失,已不畏风、可咀嚼食物,脉转弦缓,舌苔转薄白,根少腻。原方守服21剂后,疼痛消失,饮食咀嚼正常。嘱原方隔日服1剂,巩固1个月,随访一年未复发。
赵某,男,65岁,军人。据述三年前无任何诱因突发左侧眉棱骨及牙齿痛。痛如刀绞而阵阵发作,局部无红肿,凡触摸、咀嚼、说话均可加重,左侧卧位亦可诱发疼痛,在某医院确诊为左侧三叉神经痛。三年来多方求医,曾做过针灸、封闭、电疗并服中药近百剂而效果不显。现疼痛不止,呈阵发性加剧,用餐、刷牙、说话等均感困难,靠服“卡马西平”暂缓解一时,患者对生活已失去信心。经人介绍,前来求治。观其面容呈痛苦状,问其病情,不能口述,仅靠书写来表达,素有高血压、气管炎病史,现左侧面颊疼痛,面色浮红,体质消瘦,肢体倦怠,纳谷呆滞,脉沉弦细,苔薄白,舌质红。患者已过八八之年,肝已衰。头为诸阳之会,髓海之地,赖肝肾精血以濡养。脾胃运化水谷以生气血,经肺输布,上营于脑。今肝肾虚衰,年高体弱,脾胃运化乏力,致精血来源告匮,清窍失养,脾虚气机不展而蕴热,热邪循手、足少阳和阳明胃经上攻半侧头面,而引起疼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肝肾不足,髓海不充;标实是阳明蕴热,肝阳上亢,气血逆乱。然患者年事已高,正气内耗,邪实于上,阴虚于下,过补峻泻,均非所宜。拟滋补肝肾以治本,清脾泻热以治标。方药如下:桑椹15g,枸杞子12g,玄参12g,白芍药15g,旱莲草12g,制首乌9g,地龙12g,防风6g。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疼痛见轻,疼痛间隔时间延长,唯下颌出现皮疹,口干渴,脉弦滑,舌质偏黯,苔白滑。为肾阴稍复,脾胃郁热未清所致,宜先清泻脾胃伏火以治标,泻黄散化裁。药以藿香、山栀子、生石膏、牡丹皮、防风,白芷、黄芩、地龙、甘草。7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时咽干口渴已杳,皮疹消退,唯三叉神经痛仍未痊愈,触摸等刺激仍可使症状加重,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弦细。脾胃郁热已退,而肝肾阴虚未复,虚火上炎,脾有蕴热,仍需滋补肝经,清利脾胃,佐以引火归原,方以三甲复脉汤合封髓丹加减。方药如下:白芍15g,阿胶6g(烊化),生龟板15g(先煎),生地黄10g,玄参12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肉桂3g(后下),黄柏6g,砂仁4.5g(后下),丝瓜络12g,炙乳没6g(各)。日1剂,水煎服。以本方为主稍事加减,先后进40余剂,疼痛完全控制,刷牙、咀嚼等刺激下疼痛未再发作,饮食大增,精神愉快。追访半年,未再复发。
文章摘自《国医大师验案良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 本公众号仅传播资讯,分享知识,无商业用途。 实际诊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切勿随意试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