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 GH)是由于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感染所致,症状为外生殖器、肛周皮肤黏膜集簇性水疱、溃疡、脓疱、糜烂,伴有瘙痒、刺痛感等[1]。其高发年龄为20~39岁性活跃人群,全球GH患者达4亿,且每年新发感染患者约1 920万例[2],我国过去10年GH发病率约为0.007%[3],且50~70岁人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GH临床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治疗,但存在病程长、易复发、难根治等问题[5]。中医药对于控制GH症状、延缓复发具有显著疗效,还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心理负担。目前中医药治疗GH的文献主要为名医经验总结、具体病案和部分临床研究报道,关于数据整理分析的文献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分析GH临床中医药使用规律,总结目前有效处方及组方思路。
1.1 数据来源
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中医药治疗GH的文献。检索方法为关键词结合全文检索,关键词为“生殖器疱疹”“阴疮”“疳疮”,全文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检索词组内以“OR”连接,组间以“AND”连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中医药治疗GH的临床研究与验案;(2)符合GH临床诊断标准[1,6-9],患者确诊为GH;(3)药物组成明确且完整;(4)治疗方法为方药内服或外用;(5)疗效确切,临床疗效为有效及以上。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或使用重复病例;(2)基础实验、科普、流行病学调查、卫生经济类文献或仅有摘要的会议文章。
1.3 数据提取与名称规范方法
采用Endnote X9剔除重复内容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采用Excel建立GH方药资料库,记录处方用药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10](以下简称《药典》)规范中药名称,如药物未被收录,则采用《中药学》[11]进行规范处理,并按二次分类变量记录药物数据。同一文献中出现不同证候处方,则进行保留,分别录入处方。参照《药典》收集整理药物的性味和归经,如未被《药典》收录,则参考《中药学》对药物进行功效归类。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数据透视表对文献涉及的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和功效进行频次统计;处方药物采用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构建关联规则模型,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70%,进行相关规则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的Pearson算法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生成聚类分析树状图,根据药物间的亲疏程度(距离节点)对其进行分类,形成核心药物配伍。
2.1 检索结果
得到中国知网文献450篇,万方数据库文献562篇,维普数据库文献400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文献338篇,将所有文献题录导入Endnote X9进行文献整理,去除重复文献后共1 105篇,经人工去重后纳入文献320篇,其中涉及内服方剂共313首,外用方剂共71首。
2.2 药物频次统计
320篇文献处方共使用药物229味,总频次为3 591次,其中内服共使用药物201味,总频次为3 085次,外用共使用药物120味,总频次为506次。具体结果详见表1和表2。
表1 GH内服高频药物(频次≥50次)
序号 | 药名 | 频次/次 | 频率/% | 序号 | 药名 | 频次/次 | 频率/% |
1 | 甘草 | 159 | 5.15 | 11 | 紫草 | 75 | 2.43 |
2 | 板蓝根 | 155 | 5.02 | 12 | 地黄 | 74 | 2.40 |
3 | 黄芪 | 153 | 4.96 | 13 | 白术 | 73 | 2.37 |
4 | 黄柏 | 112 | 3.63 | 14 | 茯苓 | 67 | 2.17 |
5 | 薏苡仁 | 104 | 3.37 | 15 | 龙胆 | 67 | 2.17 |
6 | 土茯苓 | 91 | 2.95 | 16 | 白花蛇舌草 | 66 | 2.14 |
7 | 柴胡 | 87 | 2.82 | 17 | 当归 | 64 | 2.07 |
8 | 泽泻 | 84 | 2.72 | 18 | 金银花 | 62 | 2.01 |
9 | 虎杖 | 79 | 2.56 | 19 | 蒲公英 | 54 | 1.75 |
10 | 大青叶 | 76 | 2.46 | 20 | 赤芍 | 53 | 1.72 |
注:GH为生殖器疱疹。
表2 GH外用高频药物(频次≥10次)
序号 | 药名 | 频次/次 | 频率/% | 序号 | 药名 | 频次/次 | 频率/% |
1 | 板蓝根 | 30 | 5.93 | 8 | 马齿苋 | 14 | 2.77 |
2 | 大青叶 | 28 | 5.53 | 9 | 龙胆 | 13 | 2.57 |
3 | 黄柏 | 26 | 5.14 | 10 | 土茯苓 | 13 | 2.57 |
4 | 苦参 | 24 | 4.74 | 11 | 明矾 | 12 | 2.37 |
5 | 白花蛇舌草 | 23 | 4.55 | 12 | 甘草 | 10 | 1.98 |
6 | 大黄 | 17 | 3.36 | 13 | 蒲公英 | 10 | 1.98 |
7 | 黄芪 | 17 | 3.36 |
注:GH为生殖器疱疹。
2.3 药物功效与性味归经
229味药按功效可分为19类,内服和外用药物均以清热药、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外用药物药性以寒为主,内服药物寒温并用,两者药味均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肺、脾、胃经为主。具体结果详见图1和图2。
2.4 药物组方关联规则分析
内服药物(频次≥79次)得到12条二联关联规则组合和3条三联关联规则组合,外用药物(频次≥9次)得到3条二项关联规则组合和5条三项关联规则组合。具体结果详见表3和表4。内服药物关联频次≥15(内服药物前29味)和外用药物关联频次≥9(外用药物前20味)的关联规则网络见图3。
图1 GH药物功效分类图
注:GH为生殖器疱疹。
图2 GH药物药性、药味、归经雷达分布图
注:GH为生殖器疱疹;A为药性图,B为药味图,C为归经图。
表3 GH内服药物关联组合(频次≥79次)
后项 | 前项 | 频次/次 | 支持度/% | 置信度/% |
黄芪 | 黄柏 | 112 | 42.264 | 70.536 |
板蓝根 | 薏苡仁 | 104 | 39.245 | 72.115 |
甘草 | 薏苡仁 | 104 | 39.245 | 72.115 |
板蓝根 | 黄芪+甘草 | 96 | 36.226 | 70.833 |
板蓝根 | 土茯苓 | 91 | 34.340 | 72.527 |
板蓝根 | 大青叶 | 89 | 33.585 | 77.528 |
黄芪 | 大青叶 | 89 | 33.585 | 73.034 |
甘草 | 柴胡 | 87 | 32.830 | 85.057 |
甘草 | 泽泻 | 84 | 31.698 | 84.524 |
甘草 | 虎杖 | 79 | 29.811 | 78.481 |
板蓝根 | 白花蛇舌草 | 79 | 29.811 | 75.949 |
黄芪 | 白花蛇舌草 | 79 | 29.811 | 75.949 |
甘草 | 黄柏+黄芪 | 79 | 29.811 | 74.684 |
板蓝根 | 黄柏+黄芪 | 79 | 29.811 | 73.418 |
板蓝根 | 虎杖 | 79 | 29.811 | 70.886 |
注:GH为生殖器疱疹。
表4 GH外用药物关联组合(频次≥9次)
后项 | 前项 | 频次/次 | 支持度/% | 置信度/% |
黄柏 | 大黄 | 17 | 32.075 | 70.588 |
板蓝根 | 大青叶 | 17 | 32.075 | 70.588 |
苦参 | 土茯苓 | 13 | 24.528 | 76.923 |
板蓝根 | 大青叶+苦参 | 11 | 20.755 | 72.727 |
苦参 | 板蓝根+黄柏 | 11 | 20.755 | 72.727 |
大黄 | 土茯苓+苦参 | 10 | 18.868 | 70.000 |
土茯苓 | 大黄+苦参 | 10 | 18.868 | 70.000 |
黄柏 | 大黄+苦参 | 10 | 18.868 | 70.000 |
注:GH为生殖器疱疹。
2.5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
313首内服药物选用45味中药,截距为25.0,得到4个核心聚类;71首外方药物选用26味中药,截距为22.5,得到3个核心聚类。具体结果详见表5。
图3 GH内服和外用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
注:GH为生殖器疱疹;A为内服药物关联规则网络,B为外用药物关联规则网络。
表5 GH药物系统聚类分析
内服药 | 外用药 |
Ⅰ:栀子、车前子、黄芩、龙胆、地黄、木通、当归、柴胡、赤芍、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重楼、车前草 | Ⅰ:赤芍、紫花地丁、蒲公英、马齿苋、甘草、黄芩、栀子、龙胆、金银花 |
Ⅱ:虎杖、茵陈、紫草、板蓝根、苍术、牛膝、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大青叶、苦参 | Ⅱ:大黄、土茯苓、板蓝根、大青叶、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黄芪、虎杖、明矾、木贼 |
Ⅲ:黄芪、白术、党参、麦冬、女贞子、马齿苋、败酱草、连翘、丹参、金银花 | Ⅲ:冰片、青黛 |
Ⅳ:太子参、防风、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茯苓、熟地黄、泽泻、牡丹皮 |
注:GH为生殖器疱疹。
GH在中医上归于“疳疮”“阴蚀”,《外科启玄》曰:“此乃交媾不洁,肝经湿热所致”,多由房事不洁,复感湿热邪毒,蕴于肝胆二经,郁蒸留滞于下焦,发为疱疹。由于GH病程反复,日久火热伤阴,下焦肝肾阴亏,阴火耗气,正气虚而邪毒留恋,耗气遇劳则易复发。治则治法以分期辨证为主,GH发作期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缓解期以补虚扶正滋阴为主,整体治疗以清热利湿为法,重攻补兼施、温清并用。
3.1 药物归经分析
治疗GH内服和外用药物归经以肝、肺、脾、胃经为主,其中归肝经的药物最多,湿热熏蒸肝经,足厥阴肝脉绕阴器,则局部出现疱疹瘙痒等症,故主选肝经药物。肝主疏泻调升发,肺为气主司肃降,两阳脏左升右降之间共疏气机,气郁火化,两经均易化火化燥,入此两经药物大多有清热泻火解毒之效。GH患者常由于症状反复发作致情志抑郁不舒,肝气郁结乘脾,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之源以供五脏六腑,为正气之根本,扶正则祛邪。脾胃互为表里,升降相因,燥湿互济,饮食滋腻则脾气不运,湿热蕴结,常用入此两经清湿热之品。因此,治疗GH中医药思路紧扣湿热下注、正虚邪恋的病机。
3.2 药物功效分析
内服和外用药物均以清热药、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补虚药主要为黄芪、甘草,清热药主要为板蓝根、大青叶、黄柏、白花蛇舌草,利水渗湿药主要为茯苓、薏苡仁、泽泻。经药物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GH治法为补泻并行、温清同用。
3.2.1 补益泻毒并行同重
治疗GH最常用的补虚药为黄芪,气薄而味浓,益气固表,乃补气之圣药,亦治疮痈久溃不敛。有研究认为,黄芪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12],血行则久伤不愈,故慢性溃疡可愈。白术可健脾胃,消水气,现今白术多用麸皮炒制,可加强健脾宜胃的功效,中焦健运,则湿热无从蕴生。甘草有和中益气的功效,为补虚解毒之药,其凉而泻火,可散表邪,消痈肿,与GH湿热为标,正虚为本的病机相对应。
与黄芪、甘草配伍较多的大青叶和板蓝根同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叶为大青叶,根为板蓝根,两者均为苦寒凉血之品,大青叶善泻肝胆实火,板蓝根功偏凉血解毒[13]。《本草便读》曰:“叶主散,根主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板蓝根的主要成分板蓝根多糖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HSV感染的能力,向疫苗佐剂中添加板蓝根多糖可显著提高HSV疫苗的免疫水平[14],故两种药物治疗GH具有较好疗效。地黄苦寒,内可凉血滋阴,外可润肤荣泽,其中的地黄多糖可增强机体免疫力[15]。
3.2.2 利水排浊贯穿始终
清热药中偏于燥湿的黄柏可泻肺火,清肺金,滋水以化源,擅清下焦邪热。黄连、黄柏均为大寒大苦之性,本研究发现治疗GH不常用黄连而多选黄柏,主要由于黄连主心火而黄柏主肾火,下焦相火,惟黄柏可降。GH之热为下焦相火,而非中焦君火,因此在药物配伍中多见黄柏从其性而伏降相火,少用黄连直折君火。清热药中的土茯苓能够利湿,搜剔湿热蕴毒,可治房事不洁导致肝经湿热下注,日久正虚邪恋,仝小林院士对于肝经湿毒亦主张采用土茯苓使湿毒渗利下导[16]。在利水渗湿药中茯苓甘淡以渗热,入四君,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内服药物包括知柏地黄丸加减,即为茯苓、泽泻同用,共奏利水泄热之效。另有渗湿之品薏苡仁味淡、性凉,《本草述》评价薏苡仁“除湿不如二术助燥,清热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复发日久伤正,虽局部有湿热之象,仍需缓力清热渗湿而非苦寒急折,因此选用薏苡仁。
3.3 聚类结果分析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内服药物得到4个聚类,外用药物得到3个聚类。治法以清热解毒、利水渗湿、凉血止痒为主,兼以滋阴润燥、疏风清热止痒。内服Ⅰ类药物内含龙胆泻肝汤加减,是清肝经湿热常用方剂,为GH要药,同时包括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等清气分常用药物,按功效分析是治疗疱疹发作的常用药物。内服Ⅱ类药物以清热凉血、祛湿利胆见长,主入肝经、胆经清热利湿,整体药性偏苦寒燥湿,切中疱疹湿邪为患、趋下缠绵,适用于湿热实证。内服Ⅲ类药物为玉屏风散加麦冬、女贞子,有益气滋阴、扶正祛邪之效,与GH易复发、耗气阴特性相合。聚类中还包括马齿苋、败酱草、丹参等活血化瘀、散结消痈药物,适用于兼有局部淤血组织、溃疡疼痛,与复方马齿苋片[17]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益气养阴扶正止复发,清热活血解毒排余毒。内服Ⅳ类以知柏地黄丸加减为基础,可滋阴降火,补肝肾之阴虚,潜相火之妄动,健脾胃以固本,泄湿浊以祛邪。GH在下焦,与肾、肝、脾关系密切,GH反复发作耗气伤阴,致肝肾阴虚,脾虚湿困,邪恋正亦虚。
外用Ⅰ类与内服Ⅰ类组成相似,药物以气血同清、利湿化浊为主。外用Ⅱ类为皮肤科常用的外洗药物组合,其中包括李文元经验方化毒消疣汤[18]的药物组成,也包括苍矾洗剂[19]的部分药物,该聚类以清热凉血、杀虫止痒、燥湿收敛为主,对于疮疡、瘙痒有较好疗效。任继学教授对于性交不洁、湿热毒邪盘踞下焦常采用蛇床子配皂角刺药解毒[20]。外用Ⅲ类药物为外用疮疡常用药对(冰片、青黛),有清热凉血消肿、敛疮生肌止痛之效[21],冰片可提高药物经皮渗透能力,尤其对于黏膜部位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兼具皮肤修复,可促进GH溃疡愈合[22]。
GH中医辨证以分期和病机为主,主要治法为清热利湿解毒,益气滋阴补肾。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未考虑中医药具体用量权重和中医药对复发率及复发时间的影响。
版权声明:
文字:马梦茜,李亚琴,吴思琪,汪津禾,郎娜 & 张小薇.(202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生殖器疱疹临床中医药使用规律.中国性科学(12),114-120.版权归相关权利人。
本公众号仅传播资讯,分享知识,无商业用途。 实际诊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切勿随意试药!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快速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在文献数据库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数据库涵盖古代、现代,期刊、图书、报纸、专利等数据,满足您的多方所需!
客服电话:010-64089619
13522583261
(微信同手机号)
QQ交流群:674064836
推荐阅读:
【数据挖掘】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温病条辨》中人参方药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