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

文摘   2025-01-05 17:02   北京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的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HP相关性PU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搜集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PU的临床研究,筛选数据并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进行统计分析及方剂分析,探讨中医药用药规律。结果:共得到中药处方391首,主要证型有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等,使用中药191种,频次4 443次,其中单次使用频次≥50次的药物为高频药物,共26种,依次为甘草、黄连、白芍、白术、海螵蛸等,高频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类、清热类、理气类、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药物四气主要以温寒并见,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多属脾经、胃经、肺经、肝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7组常用药物组合,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高的19种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5个药物组方。结论:该研究展示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中药治疗HP相关性PU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中医药  用药规律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是指消化道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炎症反应和坏死性病变,其病变深度超过黏膜肌层,到达黏膜下层,常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Meckel憩室内等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其中以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1]。其常见的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伴有消化不良、腹胀、反酸、恶心等,若不引起重视,未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PU的发病原因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家族遗传影响、胃肠收缩蠕动力异常、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2]。


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HP后,HP感染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已被公认是PU的重要影响因素[3]。西医主要通过应用抗生素来达到根除HP的目的。但由于抗生素长期滥用、不规范使用导致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故根除HP的治疗方案也由最初的二联疗法发展到三联疗法,再到现在中国HP感染治疗指南中推荐的铋剂四联疗法作为主要的根除方案。根除方案一再更新发展,但单纯的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多,且由于抗生素耐药等原因,HP根除率仍不理想。而中医药可以通过整体调节,弥补西药治疗之不足,具有明显提高HP根除率、改善胃黏膜微环境,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降低复发率等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PU的临床研究越来越丰富,通过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挖掘,探索中药抗HP感染及改善PU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0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PU的临床研究。检索方式为主题词加自由词。检索词包括:“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HP感染”“HP相关”“消化性溃疡”和“中医”“中医药”“中药”以主题词或题名或关键词进行不同组合分别进行检索。检索年限均限定为2000年1月—2024年3月。

1.2 纳入标准

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PU的临床研究文献,且HP感染诊断明确;临床研究类型是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为中药复方制剂联合西药,对照组采用与试验组用法相同的西药;药物必须有明确的组成;结局指标必须确切,疗效评价指标包含HP根治率或复发率。

1.3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中医疗法,包括针灸、中药注射液等;会议报告;动物实验、医案、综述等非临床试验;重复发表的文献等。

1.4 数据处理

中药名称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4]对纳入文献中出现的191味中药进行规范名称,如“炙甘草”规范为“甘草”,“川连”规范为“黄连”,“清半夏”“姜半夏”均规范为“半夏”等。证型规范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5],如“脾胃虚寒型”规范为“脾胃虚弱型”,“寒热夹杂型”规范为“寒热错杂型”等。

1.5 统计分析

由专人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将方剂组成、中医证型等相关数据录入Excel软件和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完成录入后,由2人对录入数据进行审核,如有分歧请第三方人员讨论决定。确保数据准确后,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数据分析,直观探讨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PU的用药规律。具体操作流程参考张彧等[6]文献。

02
结果

2.1 文献筛选与证型分布

检索后共导出9 102篇文献,经去除重复及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后,共筛选出了39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其中115篇明确标注有中医证型,证型规范后得到17种,涉及患者10 301例。其中,脾胃虚弱型(3 993例,38.76%)、脾胃湿热型(1 512例,14.68%)、肝胃郁热型(1 095例,10.63%)为主要证型,见表1。

2.2 常用方剂

391篇文献中,共使用经典医方129次,包含经典医方27首。使用频次≥3次的经方见表2。

2.3 高频中药频次与功效分类

191味中药使用总频次4 443次,其中使用频次≥50次为高频药物,共26种,包括甘草318次(7.16%)、黄连231次(5.20%)、白芍211次(4.75%)、白术196次(4.41%)、海螵蛸178次(4.01%)等,见表3。药物按功效分类的使用频次依次为补虚药1 259次(28.34%)、清热药672次(15.12%)、理气药455次(10.24%)、活血化瘀药368次(8.28%)等,见表4。

2.4 中药的性味归经

391首处方中,中药四气分布以温性药物居多,其次是寒性药物(图1);五味分布结果以苦味、甘味、辛味为主(图2);归经分布以脾胃二经居多,其次是肺经、肝经(图3)。

表1 证型分布

序号证型样本量/例占比/%序号证型样本量/例占比/%
1脾胃虚弱3 99338.7610气滞型1301.26
2脾胃湿热1 51214.6811气滞血瘀1261.22
3肝胃郁热1 09510.6312上热下寒2902.82
4寒热错杂1 05510.2413肝胃气滞600.58
5肝胃不和4424.2914肝郁兼夹780.76
6肝气犯胃4003.8815脾虚湿蕴800.78
7脾虚兼夹5865.6916湿邪困脾800.78
8肝郁脾虚1701.6517胃阴不足680.66
9肝郁气滞1361.32



表2 使用频次≥3次的经方

序号经典方剂频次序号经典方剂频次
1半夏泻心汤406柴胡疏肝散4
2黄芪建中汤247左金丸4
3香砂六君子汤148温中健脾汤3
4甘草泻心汤69清中汤3
5六君子汤5


表3 高频中药治疗HP相关性PU的使用频次

序号中药频次频率/%序号中药频次频率/%
1甘草3187.1614黄芩1272.86
2黄连2315.2015丹参1122.52
3白芍2114.7516三七1092.45
4白术1964.4117柴胡1042.34
5海螵蛸1784.0118砂仁861.94
6党参1763.9619木香761.71
7蒲公英1713.8520干姜641.44
8黄芪1693.8021枳壳631.42
9延胡索1593.5822大枣621.40
10半夏1583.5623瓦楞子601.35
11白及1493.3524厚朴581.31
12茯苓1463.2925香附511.15
13陈皮1403.1526吴茱萸501.13

表4 中药按功效分类的使用频次(前10)

序号药物分类频次频率/%序号药物分类频次频率/%
1补虚药1 25928.346化痰止咳平喘药2726.12
2清热药67215.127解表药2044.59
3理气药45510.248收涩药1894.25
4活血化瘀药3688.289化湿药1794.03
5止血药2966.6610利水渗湿药1733.89

图1 四气统计雷达图

图2 五味统计雷达图

图3 归经统计雷达图

2.5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及网络展示

将391首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设置为100(约总数据的25%),再按其出现频次进行降序排列,共得到甘草-白芍,甘草-黄连,甘草-白术等27个核心组合,见表5。所得核心组合共包含14味中药,即甘草、白芍、黄连、白术、党参、海螵蛸、半夏、蒲公英、黄芪、延胡索、茯苓、白及、陈皮、黄芩,药物关系图见图4。中医传承计算平台中的“规则分析”可以计算出药物组合间的相关性,“置信度”越高则此药物组合间的相关性越高。在“关联规则”板块将置信度设置为0.7,对上述药物组合进行规则分析,计算得到相关规则系数19条,见表6。

表5 基本方中支持度≥100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

序号药对组合频次序号药对组合频次
1甘草-白芍18615白芍-海螵蛸117
2甘草-黄连17816黄连-白芍114
3甘草-白术16317白芍-延胡索113
4甘草-党参14618黄连-半夏110
5甘草-海螵蛸14419白术-党参109
6甘草-半夏13620白芍-黄芪109
7甘草-蒲公英13521黄连-黄芩109
8甘草-黄芪13522黄连-白术107
9甘草-延胡索12623白芍-白术106
10甘草-茯苓12624甘草-白术-茯苓104
11甘草-白及12525黄连-党参104
12黄连-蒲公英12326黄连-海螵蛸104
13白术-茯苓12027黄连-延胡索100
14甘草-陈皮120


图4 药物关系图

表6 基本方中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

序号关联规则置信度序号关联规则置信度
1白芍→甘草0.8811海螵蛸→甘草0.83
2白术-茯苓→甘草0.8712茯苓→白术0.82
3半夏→甘草0.8713黄芪→甘草0.80
4陈皮→甘草0.8614蒲公英→甘草0.79
5茯苓→甘草0.8615延胡索→甘草0.79
6黄芩→黄连0.8616黄连→甘草0.78
7白及→甘草0.8417蒲公英→黄连0.72
8白术→甘草0.8418延胡索→白芍0.71
9甘草-茯苓→白术0.8319半夏→黄连0.70
10党参→甘草0.83


2.6 新方分析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中的聚类分析法对391篇文献中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PU的处方进行进一步挖掘,将“聚类个数”设置为5,挖掘得到5个新处方,新方1:甘草、白术、茯苓、党参、陈皮、黄连;新方2:甘草、白芍、黄芪、桂枝、吴茱萸、大枣;新方3:甘草、白芍、海螵蛸、白及、柴胡、丹参;新方4:甘草、黄连、黄芩、党参、半夏、干姜;新方5:黄连、甘草、蒲公英、延胡索、茯苓、半夏。方剂聚类分析图见图5。

图5 方剂聚类分析图

0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PU病灶部位的免疫功能下降,易使其发生HP感染,且HP的侵袭可进一步诱发并加重胃黏膜损伤,进而加重PU的病情[7]。这一机制与祖国医学对HP相关性PU病机的认识不谋而合。中医学认为HP属于“邪气”范畴,多具“热”“毒”的性质[8]。《黄帝内经》中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邪气侵犯人体,必定与人体的正气不足密切相关。当脾胃虚弱时,HP易趁虚而入,侵袭胃腑,导致相关胃肠疾病的发生,《杂病源流犀烛》中亦提到:“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可干,虚则着而为病”。脾胃虚弱此乃“正虚”,“邪毒”所致的热结、湿困、气滞、血瘀等乃为“标实”,故本虚标实为HP相关性PU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当以扶正祛邪[9]

本研究发现治疗HP相关性PU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为主,药性以温药、寒药并见,药味以苦、甘、辛居多,归经多属脾、胃、肺、肝经。该用药规律与上述本病的基本病机及治则治法具有一致性。HP相关性PU为中焦病变,故药物多归脾胃二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治疗本病时应重视扶正补虚,通过补益脾胃元气,则脏腑气血得以生化,气机升降有序,使胃肠内环境得以正常运转,胃黏膜屏障功能得到修复,对致病菌的免疫功能也得以增强。在药物归经中,肺、肝二经亦多见。肝主疏泄,以升发为宜;肺主气,以肃降为顺。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可使全身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可助脾之升清,胃之降浊。补虚药中如黄芪味甘、性温,甘草甘平,二者均归脾肺二经,可甘温补虚,健脾益肺气;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二经,能调和肝脾,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提示在临床用药时注重宣降调达肝肺气机同样关键。HP相关性PU的常见证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以及寒热错杂证。可见该病多与“虚”“热”“湿”等病理因素有关。故在运用补虚药扶正的同时,还应注重清解其“热”“湿”之邪。苦寒可清利热邪,辛温能芳香化湿。苦寒与辛温相配可清热而不致寒,化湿而不郁热。

中医古籍中无“HP相关性PU”的病名记载,大多数医家根据其主要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胃疡”“胃痛”“胃痞”等范畴,《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云“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在高频经典方剂使用统计中可见,半夏泻心汤使用频次达40次,居首位。该方中半夏可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以恢复中焦升降,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可共奏温中散寒、健脾补虚之功,黄芩、黄连可清泄里热之邪实。全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调其虚实。说明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原则与HP相关性PU的治则具有一致性。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的提取物甘草酮可以有效抑制胃黏膜损伤,加快溃疡面愈合[10]。黄连、黄芩治疗本病的主要有效成分分别为小檗碱和黄芩苷,具有良好的抗HP,调节肠道微菌群作用[11-12]。人参皂苷为人参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平衡免疫力、促进肠道黏膜的恢复等作用[13]。笔者在文献统计时还发现,诸多医家在应用本方时,将人参替换成党参。党参炔苷是党参的有效成分,可抗胃酸分泌,刺激胃黏膜合成释放表皮生长因子,对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4]。高频中药统计中,半夏泻心汤中所用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均为高频药物,可见后世医家在治疗HP相关性PU时多用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化裁且疗效确切。

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391首处方的用药模式及规则进行挖掘分析。所得用药模式主要分为和中补虚组,如甘草配白芍、甘草配党参;健脾利湿组,如陈皮配甘草、茯苓配白术;苦寒泄热组,如黄芩配黄连、蒲公英配黄连;健脾理气组,如甘草配延胡索、白芍配延胡索等。从网络展示图来看,共包含14味中药,即甘草、黄连、白芍、白术、海螵蛸、党参、蒲公英、黄芪、延胡索、半夏、白及、茯苓、陈皮、黄芩,这14味中药以半夏泻心汤合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化裁,同样体现了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PU多以“扶正祛邪”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能增加胃黏膜蛋白含量,调节肠道菌群,显著减少溃疡复发率,且具有良好的抗HP作用,是一个有效的胃肠黏膜保护剂[15-17]。六君子汤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微血管出血,明显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胃黏膜功能[18]

对391首处方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类新药组,新方1有六君子汤之意,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功,临床上适用于治疗HP相关性PU脾虚湿盛证;新方2有黄芪建中汤之意,具有温养脾胃、散寒止痛之功,可用于治疗HP相关性PU脾胃虚寒证,且临床疗效较好[19-20]。新方3有四逆散之意,能疏肝理脾,和胃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者;新方4有半夏泻心汤之意,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之基础方,适用于HP相关性PU虚实夹杂诸症,诸多医家治疗本病也多用此方为基础方化裁;新方5可清热利湿,适用于HP相关性PU脾胃湿热者。值得关注的是新方5,虽无相关的基础方,但为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PU提供了新的线索。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聚类得到的新处方与临床实际用药情况较为相符,这些新方还需在临床上辨证使用,并在临床上进一步观察验证其疗效。

综上,本研究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HP相关性PU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得出该病病理因素以“虚”“热”“湿”为主,病位在脾胃,涉及肺、肝等,常用药物有甘草、黄连、白芍、白术等,常用方为半夏泻心汤、黄芪建中汤等,该研究可为临床中药治疗HP相关性PU提供一定思路。

参考文献:略
end

版权声明:

  • 文字:惠莹莹,王雅楠,马虹宇,杜朋丽,李博林 & 蔡春江.(2024).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12),1105-1110.版权归相关权利人。

  • 本公众号仅传播资讯,分享知识,无商业用途
  • 实际诊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切勿随意试药!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快速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在文献数据库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数据库涵盖古代、现代,期刊、图书、报纸、专利等数据,满足您的多方所需!



http://www.tcmkb.cn

客服电话:010-64089619

              13522583261

             (微信同手机号)

QQ交流群:674064836


推荐阅读:




【数据挖掘】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温病条辨》中人参方药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从中医时间医学论述肾系病的用药规律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为医疗机构、高校、企业等用户提供高质量中医药数据资源及知识服务,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欢迎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