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用药规律

文摘   2024-12-15 17:01   北京  
摘要:[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TCMISS)V3.0分析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林寿宁教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门诊治疗大肠息肉的门诊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药物聚类分析对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处方进行挖掘与分析。[结果]纳入处方562首,涉及中药143味,其中治疗大肠息肉的常用中药有甘草、陈皮、白术、麦芽、鸡内金、砂仁、佛手等,功效以补虚类、理气类、消食类、化湿类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居多,归经以脾胃肺经居多。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8组常用药对,18条核心关联规则。基于无监督的k-means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5个。[结论]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以补虚理气、化湿解郁为主,灵活配合渗湿、降逆、活血、止血等治法,体现其紧扣病位与基本病机,以虚为本辨治该病的学术观点。
关键词:  数据挖掘  林寿宁  大肠息肉  用药规律 

大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过度增生形成突入肠腔的赘生物[1],其中腺瘤型息肉占70%[2],被视为癌前病变。本病临床治疗大多依靠内镜切除息肉,对症治疗,但复发率较高。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位居世界常见癌症的第3位[3],因此对大肠息肉进行防治,阻断其进展是预防CRC最有效的途径[4]。


林寿宁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桂派中医大师、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家,师承首批全国名老中医林沛湘教授。林寿宁教授认为“湿邪”为大肠息肉产生的主要病理因素,结合地域因素提出“化湿解郁”等治疗方法,在改善临床症状、预防息肉复发上皆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林寿宁教授诊治大肠息肉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方案。

0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收集并整理林寿宁教授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门诊治疗大肠息肉的中药处方。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大肠息肉相关证候诊断标准;②符合西医大肠息肉诊断标准;③证型、方药完整,单纯服用中药汤剂;④治疗效果确切的医案。

1.3 排除标准

①四诊信息不完善者;②处方未写明中药剂量、方剂数量者;③治疗效果无明显改善的医案。

1.4 数据录入和标准化处理

把所选取的数据信息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3.0,采取双人录入,录入后由第三人进行核对的形式,建立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处方数据库,依据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与第九版《中药学》[6],对处方数据中的每一味中药采取标准化命名。

1.5 数据分析

通过TCMISS平台分析用药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并将其结果图示化;使用“组方规律”板块,设置恰当支持度、置信度,得到药物组合表;通过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关联规则表。将上述两表对比重组,得到药物核心组合及核心药物关联图;通过TCMISS的k-means聚类算法和回归模拟功能进行药物组方聚类分析,挖掘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核心药物组合。

02
结果

2.1 证候统计

经统计,纳入研究的562首处方中证候频次最高的是湿郁脾胃证(222次,占39.50%),其余依次为脾胃虚弱证(139次,占24.73%),寒热错杂证(100次,占17.79%),湿郁肠腑证(69次,占12.28%),气阴两虚证(20次,占3.56%),湿热证(7次,1.25%),气血两虚证(4次,占0.71%),外感风热证(1次,占0.18%)。广西地处岭南地区,受气候、地域的影响,易生“湿”以及“热”。患者多常食膏粱厚腻之品,容易酿生湿热,湿邪阻滞,极易伤脾。湿郁困脾,脾失健运,则中焦气机失常,又反生湿邪,湿久化热,寒热并见。广西的区位、气候环境、生活饮食习惯决定了外感六淫的致病因素以“湿邪”为主,因此临床以“湿郁脾胃证”最为常见。

2.2 药物频次统计

统计录入的562首处方中,涉及中药143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陈皮、白术、麦芽、鸡内金、砂仁、佛手等,用药频次≥85次的有22味,见表1。

2.3 药物性味分析

对录入处方中涉及的143味中药进行药物性味统计分析,若同一味中药有多个药性与药味则分别统计在内。结果显示,143味中药的药性归属以温、平、寒为主,凉、热次之;药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酸味、咸味次之,见表2。

表1 使用频次≥85次的中药

2.4 药物归经分析

对录入处方中涉及的143味中药物进行药物归经分析,若同一味中药有不同归经则分别统计在内。结果显示,归经以归脾经(6 193次,占27.99%)、胃经(4 743次,占21.44%)、肺经(3 695次,占16.70%)为主,心经、肝经、肾经、大肠经、膀胱经、小肠经、胆经、三焦经次之,具体见图1。

2.5 药物功效分析

对录入处方中涉及的143味中药按功效进行类别与频次统计。结果显示,143味中药涵盖16种功效分类,功效以补虚类(1 659次,占22.46%)、理气类(1 485次,占20.10%)、消食类(1 023次,占13.85%)、化湿类(793次,占10.73%)为主,具体见图2。

表2 药物性味频次统计表

图1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图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因所纳入的处方中均有甘草,为避免数据分析误差,遂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中将甘草移除,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81(50%),置信度≥0.99,共挖掘出药对134组。取其中支持度个数≥395(70%),共得到38组常用药对,其中二元药对组合中频次最高为陈皮-鸡内金药对(出现491次),三元药对组合中频次最高的组合为陈皮-白术-鸡内金药对,四元药对组合中频次最高的为陈皮-白术-鸡内金-砂仁药对,如表3所示。分析134组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发现关联组合有56个,其中置信度为1的组合有18个,如表4所示。支持度个数≥281(50%)的一般药物网络展示图和支持度个数≥395(70%)的高频药物网络关系图,如图3所示。

图2 药物功效频次统计图

2.7 基于无监督的k-means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表3 治疗大肠息肉的药物组合分布情况(支持度个数≥395)

表4 基于关联规则的大肠息肉处方中的药物组合(置信度=1)

注:表中置信度为1的药物组合表明只要组合中有“→”号前的药物出现,则药物组合中一定也包含“→”后的药物

图3 治疗大肠息肉的高频药物网络关系图

应用无监督的k-means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前期研究,设置聚类个数为5,得到5个药物核心组合,见表5;聚类结果图示化,见图4。

表5 治疗大肠息肉药物核心组合

图4 治疗大肠息肉药物聚类分析

03
讨论

大肠息肉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叶酸摄入不足或叶酸摄入过多、代谢异常、不良生活习惯、胆囊息肉样病变等相关[1]。患者多表现为便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目前西医临床治疗本病多以氩气电凝治疗和内镜下黏膜剥离等内镜下治疗为主,但存在复发率较高等问题。

本研究利用TCMISS进行药物频次统计,用药处方中可以观察到出现次数较多的药物有陈皮、佛手、木香等理气药,砂仁、厚朴、苍术等化湿药,甘草、白术、黄芪等补气药,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渗湿药,丹参、延胡索等活血药,麦芽、鸡内金等消食药,地榆、槐花等止血药。四气统计中,以温性药使用频次最多,其次是平性药物。温性药物具有温中和胃、补气助阳的功效。平性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性质平和,作用缓和。五味分析中,以甘、苦、辛味药使用较多。甘有调和、补益、缓急之效,苦能燥湿、通泄,辛具行气、发散、行血之用[7]。林教授将诸药配伍,既可温中和胃、补脾益气,又具消食化积、疏肝理气之功,补中有通,攻邪而不伤正气,标本兼顾。

143味药物归经以脾、胃经为主,其次是肺经。《临证指南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8]脾主运化,胃纳水谷之气,胃以降为顺,大肠为六腑之一,主传化糟粕与生津,腑以通为用。肺主肃降,与大肠互为表里,可促大肠传化糟粕。药物的功效以补虚、理气、消食、化湿之功为主,体现了林教授以虚为本辨治本病的学术观点。

传统古籍中并没有“大肠息肉”的病名记载,林寿宁教授根据中医古籍与现代研究,认为大肠息肉可归属于中医“肠癖”“肠覃”“积聚”“肠瘤”等病证范畴[9]。林寿宁教授认为,大肠息肉患者多由饮食不节、茶酒无度、起居无常、情志过劳、劳倦内伤、药物损害等因素致脾胃气机不和,水谷化生失衡,五脏六腑失其所养,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湿邪聚于肠间而生痰,肠道气机不畅,气血涩滞,息肉产生。由此提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郁阻,气血瘀滞。林教授认为本病位在脾胃、大肠,与肺相关。故在治疗上主要采用补虚、理气、消食、化湿之法,攻邪而不伤正气,标本兼顾,符合“顺五脏,安胃腑”的治疗之法。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图3中当支持度设置为50%时,大肠息肉用药主要包括了补气药(白术)、理气药(陈皮、佛手、木香)、消食药(麦芽、鸡内金)、化湿燥湿药(砂仁)、利水渗湿药(茯苓)。当支持度设置为70%时,大肠息肉用药主要为补气药(白术)、理气药(陈皮、佛手)、消食药(麦芽、鸡内金)、化湿药(砂仁),得出林寿宁治疗大肠息肉的核心药物为陈皮、白术、麦芽、鸡内金、砂仁、佛手,加甘草共7味药物。表4所列出的18种药物组合均为上述核心药物相互组合而成,进一步证实了所得核心药物的可信度。处方中的高频药物组合中二元药对为陈皮-鸡内金,陈皮-白术,陈皮-麦芽等,三元药对为陈皮-白术-鸡内金等,四元药对为陈皮-白术-鸡内金-砂仁等。所得药对中,陈皮出现频次最高。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之功效。《本草经解》云:“陈皮留白和中,去白消痰理气。同术补脾,同甘草补肺,同补气药补气,同破气药破气,同消痰药袪痰,同消食药化食,各从其类以为用也。”[10]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效。明代杜文燮《药鉴》有云“陈皮气温,味辛微苦……与甘草白术同用,则补脾而益胃。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11],陈皮与白术配伍,相辅相成,补气理气,补而不滞,燥湿化痰,补脾胃而润肺。鸡内金性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消食。陈皮、白术、鸡内金三药合用,消补兼施,虚实兼顾,补气理气,固脾益胃,有燥湿化痰、消食化积之效。其余四味药物,砂仁化湿开胃、温脾理气;麦芽与鸡内金同属消食药,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之效;佛手具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之效;甘草作为辅助用药,主调和诸药,又兼具健脾益气之效。上述7味药物组合,以补虚理气为本,紧扣脾胃虚弱、湿邪郁阻的基本病机,符合林教授“补虚理气、化湿解郁、消食化积”的治法。在补虚健脾胃的同时兼顾治肺,林教授的用药归经与大肠息肉病位相对应。

k-means聚类算法得出的聚类方案结果,可聚为5组核心药物组合。5组核心药物组合均含有“陈皮、白术、麦芽、鸡内金、砂仁、佛手”六药,六味药主要源自安胃二号汤[12]、香砂六君子汤和四君子汤中的药物。以此为基础方,突出了林寿宁教授辨治本病时以虚为本,补虚理气、燥湿化痰、消食化积的治疗理念。关联规则药物网络关系图亦直观表明此方的核心地位。除此之外,组合1加半夏、木香,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两者健脾和胃同时兼顾润肺。组合2加茯苓、木香,既利水渗湿,又能健脾补中。组合3加地榆、木香,补虚健脾时兼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组合4加厚朴、黄芪,既具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功,又有益气活血、消积行气之效。组合5加黄芪、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补气。由此可见,5组核心药物组合均具补虚理气、燥湿化痰、消食化积之效,又根据不同证候,起渗湿、降逆、活血、止血的协同作用,突出了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立法的稳定性、普适性,切合大肠息肉患者湿邪郁阻、气血涩滞、脾胃虚弱的基本病机。

综上,根据TCMISS分析结果,得出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核心药物为陈皮、白术、麦芽、鸡内金、砂仁、佛手、甘草。全方共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消积化食之效,体现了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主要是针对其湿邪郁阻、气血涩滞、脾胃虚弱等病机,攻邪而不伤正气,标本兼顾,与林寿宁教授“顺五脏,安胃腑”的治疗理念相符。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大肠息肉提供更多方案,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略
end

版权声明:

  • 文字:覃文潇,周珍珍,廖丽坚,杨明森,吴明洋,姜俊玲 & 黄晓清.(202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林寿宁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用药规律.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06),59-64.;版权归相关权利人。

  • 本公众号仅传播资讯,分享知识,无商业用途
  • 实际诊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切勿随意试药!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快速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在文献数据库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数据库涵盖古代、现代,期刊、图书、报纸、专利等数据,满足您的多方所需!



http://www.tcmkb.cn

客服电话:010-64089619

              13522583261

             (微信同手机号)

QQ交流群:674064836


推荐阅读:




【数据挖掘】从中医时间医学论述肾系病的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文献多源融合分析与用药规律挖掘

【数据挖掘】中药灌肠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为医疗机构、高校、企业等用户提供高质量中医药数据资源及知识服务,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欢迎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