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艾儒棣基于“玄府闭塞、络风内动”辨治荨麻疹瘙痒经验

文摘   2024-12-08 17:01   北京  

摘要:总结艾儒棣教授基于“玄府闭塞、络风内动”理论辨治慢性荨麻疹瘙痒的临证经验。瘙痒是引发荨麻疹患者不适感觉的最主要原因,艾老将风邪与玄府、络病理论联合,总结出荨麻疹急性期、慢性期及慢性瘙痒急性发作时的不同病机,归纳出急性期以麻黄/桂枝/生姜、银花/荆芥/苦参——开玄疏风止痒,寒温并用;慢性期以白术/茯苓/陈皮、当归/白芍/地黄——健脾和胃、养血润燥止痒,消补兼施、收散并行;慢性瘙痒急性发作时以乌梢蛇/僵蚕/青风藤——搜络祛风止痒,风药增效,虫藤通络,动静结合的角药配伍原则。

关键词:  荨麻疹  瘙痒  络风内动  名医经验  艾儒棣 

艾儒棣教授是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第四至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是“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第四代传承人。艾老从事皮肤病诊治工作50余年,临证强调“扶正祛邪,重建平衡”,“开门逐寇,重视透邪”,善用川属道地药材,精通外科升丹、降丹、黑膏药等传统外用制剂的配方及制作,对荨麻疹、银屑病、痤疮和湿疹等皮肤及中医外科杂病的诊治均有独到见解。

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学“瘾疹”“风疹块”等病范畴,属于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以皮肤反复无常的局限性水肿团块及瘙痒感觉为主要表现。瘙痒是引发慢性荨麻疹患者不适感觉的最主要原因,它是许多皮肤病的共同表现,因常引起失眠、焦虑等问题,极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荨麻疹瘙痒与自身免疫相关,但机制不明,临床长期使用抗组胺药、激素及或免疫调节制剂,可能出现感染、骨质疏松、免疫下降等不良反应[1-2]。因此,研究慢性荨麻疹瘙痒反复发作的原因和过程,寻找不良反应少,并适合推广的治疗方法的是临床医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总结了艾儒棣教授从“玄府闭塞、络风内动”出发,以角药配伍为基础,分期辩治荨麻疹急性期、慢性期和慢性期急性发作时瘙痒的经验。

1 “风盛则痒”是皮肤瘙痒发作的主要原因

中医历代医家对于瘙痒的论述较早,病名较多,包括:“风瘙痒”“风痒”等,正如《外科大成·诸痒》中:“风盛则痒”,可见风邪对皮肤瘙痒的发生、发展具有关键的致病作用。风邪外袭,正气奋起抗争,正邪交争于肌肤之间则发为皮肤瘙痒,而“风胜则动”,故因风致痒可引发搔抓反射[3],这也是急性荨麻疹瘙痒产生的基本病机。而早在《丹溪心法》中又有虚风致瘙的描述:“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说明致痒之风亦有内外之分,虚实之别。艾老认为,荨麻疹属于典型的风证,但不同阶段的荨麻疹瘙痒的特点不同,这是因为引发瘙痒的风邪不同所致。急性荨麻疹瘙痒多从外风而起,外风属阳,善行而数变,因此荨麻疹急性期的瘙痒和风团多骤发于身体上部,来势凶猛,瘙痒异常而又消退迅速。慢性荨麻疹多由内风而生,内生之风所致瘙痒在于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部位、时间及诱发因素多有规律可循。而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则是外风引动内风,此时的瘙痒兼具了内外风的特点,是临床常见且顽固的表现。

2  玄府闭塞、气血亏虚、络风内动是慢性荨麻疹瘙痒加剧过程中的关键病机
玄府最早指汗孔,刘完素将其内涵扩大为遍布机体的精微结构,气血精津出入之门户、枢纽。络脉由经脉别出,内入脏腑,外出官窍皮毛,是气血于全身往来流注的精微通道[4]。艾老认为,络脉与玄府相互为用,以通为顺,共同组成“中医气血津液微循环系统”,在皮肤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荨麻疹发病过程中,因玄府开阖失节或络脉阻塞不行导致风邪引动瘙痒发生,分别在急性期、慢性期和慢性瘙痒急性发作时存在相应的病机变化。

2.1 急性期:正气卫外不固,风之所凑,正邪交争,风盛则痒

玄府是气血精津出入皮毛之门户,若玄府开阖有度,则营卫、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循经络畅行于周身,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玄府外受卫气所控,若卫气虚衰,无法控制玄府正常开阖,致玄府当闭不闭[7]。此时气血精津外泄无度,更致汗出当风,邪之所凑。风为阳邪,其性善行,寻孔窍而入,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搏于肌肤腠理之间,则感瘙痒骤起。此为急性荨麻疹发作,瘙痒来势凶猛,瘙痒异常而又消退迅速。此阶段因机体正气尚健,玄府时开,正气奋起祛风外出,邪除则正气自安,瘙痒不复[5]。倘若玄府早闭,当开不开,风出无门,或失治误治致正气渐失,无力鼓邪外出,则形成闭门留蔻之势,导致急性荨麻疹逐渐发展为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

2.2 慢性期:玄府闭塞,气血亏虚,络风内生,瘙痒势沉

玄府闭塞是久病络脉虚风产生的开始。若玄府闭塞,风出无门,渐入于里,仍时时与正气相搏,消耗气血,迁延日久,导致气血失济,并于络脉生风,待时而发[6]。慢性荨麻疹患者久病多见气血两亏,而血虚与气虚均可致络脉生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气血瘀滞不行,脉络失养;外风欲出无门,久郁化火,热邪耗津伤阴。络脉内风火相煽,具有濡养作用的津液、气血被长期积聚的痰、湿、瘀等病理产物阻断,络脉久病,终致“络风”内生[7]。因此,慢性期荨麻疹的瘙痒发作可能出现定时(每隔3天~5天自发,夜间多发)、定位(部位固定,如肢端、手臂、背腹皮肤等)、瘙痒及皮疹风团相对轻等特点,这是因为慢性期荨麻疹的发作多与瘀、湿、痰等病理产物阻塞络脉,气机不畅相关,而瘀、湿、痰等属阴,易袭阴位且病位多固定,来势缓又多反复。此阶段瘙痒程度虽较急性期轻但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艾老认为这与气血亏虚、病理产物积聚和络风内动的程度逐渐加重有关。

2.3 慢性期急性发作:两虚相得,同气相求,内外风合病,瘙痒频发难瘥

慢性荨麻疹后期,瘙痒等症状常常在外风引动下剧烈发作,因其存在慢性荨麻疹反复、定时发作的规律,病程绵长,又表现出急性荨麻疹瘙痒强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甚至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等[8]。后期人身之正气与风邪久搏消耗过度,卫外不固,则外邪可直中络脉,引动络风。患者汗出时玄府大开,风邪即凑,后又贪凉食冷,玄府骤闭,闭门留寇。或过食肥甘厚味,荤腥动风之物,风邪直入络脉引动内风,内外合邪,反复发作且程度剧烈[9]。由此,艾老总结慢性荨麻疹容易反复发作的原因有三:1.风为百病之长,可兼夹多邪致病。患者正气素虚,卫外不固,玄府开阖失度,外风易袭可直中入络;2.络虚内风已成,蓄势待外风引动则发。此时引动络风的外风并非仅为从外而入的风邪,还包括荤腥动风之品,久病后络脉内痰湿,血瘀,热毒等病理产物所生之风亦可引络风内动;3.内外风合而为病,邪正交争引起患者剧烈瘙痒的同时,又进一步煎熬气血津液,形成恶性循环[10]
3  角药配伍的荨麻疹瘙痒分期辩治的思路
角药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等特征,以三味药为一组的基本配伍方法,利用药物间相互辅助、制约的特性,发挥综合效用[11]。艾老根据荨麻疹各分期瘙痒病机的差异,制定了相应的角药配伍规则,效专力宏。

3.1急性期:麻黄/桂枝/生姜、银花/荆芥/苦参——开玄疏风止痒,寒温并用

急性荨麻疹多为风邪夹寒、热之邪侵犯人体而发病,因此急性荨麻疹疹临床多见临风寒束表证及风热犯表证。若因风寒引起的荨麻疹,则见风团色淡,遇风或遇冷瘙痒加重。针对此证,艾老常用以麻黄、桂枝、生姜组成的角药。其中,麻黄可发汗利水,桂枝具有解肌发汗、温经通脉之效。生姜可解表、散寒。三药相伍,共奏解表开玄散寒、疏风止痒之功。由风热所致荨麻疹,风团色鲜红,或有灼热感,瘙痒每遇热加重难忍,遇寒反解[12]。对此证,艾老常用银花、荆芥、苦参之角药,其中银花可疏风散热,荆芥可解表散风、消疮透疹,苦参可清热燥湿。三药合用,共同发挥疏风清热、解表止痒的功效。同时,临床亦可见一些寒热错综的复合证型,临证可以寒温并用之法应对,如将干姜和黄连配伍,干姜辛开温通,擅长祛除里寒。黄连苦寒降泄,二者联合,体现寒温相济和辛开苦降的配伍特点,临床中可用于寒热往来于胃肠之间的胃肠型荨麻疹[13]

3.2 慢性期:白术/茯苓/陈皮、当归/白芍/地黄——健脾和胃、养血润燥止痒,消补兼施、收散并行

慢性荨麻疹多因急性荨麻疹失治误治发展而来,玄府久闭不通,邪或入血化热,煎熬津液[14],有生痰湿、瘀血,多祸及脾胃,或入络生风,每遇饮食不节或寒热刺激外出,与正气交争于肌肤之间发为瘙痒。患者先天对肥甘厚味,荤腥动风之物不耐受,脾胃虚弱无以运化水谷,痰湿内蕴。艾老常以白术、茯苓、陈皮配伍成角。白术可健脾益气、利水燥湿。茯苓可利水渗湿。陈皮可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三药合用,共同发挥健脾化痰、祛湿止痒的功效。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不足,血虚不润而生燥,血燥而内风自起。艾老以当归、白芍、生地配伍成角,当归补血活血,白芍敛阴、养血,而生地黄甘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三药合用,共同发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的功效。
慢性荨麻疹患者就诊时常无严重的症状,多欲控制反复发作的瘙痒前来就诊,用药时间可能较长,艾老强调,此类患者入药应注意消补兼施、收散并行,即消不伤正,补不壅滞[15]。如使用“黄芪-益母草-鸡血藤”,黄芪可益卫固表、行水退肿,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鸡血藤有行血补血,三药可共用于气虚血瘀水阻的荨麻疹。络风内生始于玄府闭塞,部分医者急于开玄祛风,恐耗散太过而伤正,故配伍时应注意收散并行[16],如长期使用麻黄时,可以牡蛎之咸重,防麻黄宣散太过,既可奏散风解表又可敛阴止痒。艾老强调,以牡蛎、龙骨、珍珠母、石决明等重镇之品除取其收涩敛阴之用,更是以其重镇安神之功患者患者瘙痒及焦虑、抑郁的情志不节。

3.3 慢性瘙痒急性发作:乌梢蛇/僵蚕/青风藤——搜络祛风止痒,风药增效,虫藤通络,动静结合

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属于患者就诊时较多见的阶段,此时患者瘙痒和风团发作兼具了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特点,其发作因外用引动络脉之内风合邪而发。因此艾老治疗时联合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常用角药,并尤其注重风药和虫藤药的使用。风药一类,可祛风于外,可调脏腑功能、气血津液,发挥独特的开玄通府之功[17-18]。风药轻灵,可上行下达,走而不守,性温散,气芳香,通阳通络,开泄腠理,发散外邪。故在治疗时着重配伍风药,如防风、丁香、檀香、桂枝、羌活,以其辛味入络泻其所藏之邪,又借芳香之力引邪出络[19]。虫藤之品,擅入络搜剔,可开久病之伏邪,虫类药可用乌梢蛇、全蝎、皂角、僵蚕、蝉蜕等,畅通经络,使药力直达病所[20]。藤类药如海风藤、青风藤之类可通利络脉,又兼助养血和血,祛脉内所伏风寒之邪,促络脉通利舒畅。
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在条例期间出现急性发作的情况,多从患者贪食寒凉、腥风之味触动络脉内风而起,此时医者重在祛风息风、搜邪通络之时,也应疏导患者应病加重出现的焦躁愤郁之情[21],以一走一守,起到动静结合之势。如以刺蒺藜和合欢皮联用,刺蒺藜性升而散,可疏肝解郁、散结祛瘀,其药性以散为主,临证配伍合欢皮,借后者镇静止痒之功,以守为要,二味药一走一守,增强处方止痒之力,临床可用于荨麻疹急性发作时瘙痒剧烈,又不适宜使用重镇安神之矿物药的寝食难安者。
4 验案举隅
李某,男,39岁,2023 年7月20日于门诊初诊。主诉:皮肤反复发作风团伴瘙痒3年,加重2天。患者3年前外出聚餐贪食海鲜后面、颈、腹背泛发淡红色风团,伴剧烈瘙痒,急于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急性荨麻疹,急诊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氯雷他定口服”等治疗后风团消失,瘙痒缓解。自诉其后以上诸证反复发作,尤以瘙痒及小片丘疹为甚,每于家中自以“氯雷他定”口服缓解症状,但瘙痒发作程度和频率日趋加重,情绪渐躁。2天前患者因剧烈运动后贪凉,吹凉风饮生冷后再次复发,口服“氯雷他定”后瘙痒及风团消退未甚,遂于艾老门诊就诊。就诊时见颈、前臂多处风团,色淡红,多处皮肤见瘙痒后搔抓所致瘀痂、皮损,自诉夜间瘙痒难耐明显,难以入睡。患病以来身心俱疲,饮食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而无力。诊断: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肺脾气虚复感风寒证)。治法:解表开玄,健脾益气,祛风止痒。处方:麻黄15g、桂枝20g、生姜15g、防风 20 g,生黄芪30 g,炒白术 12 g,白芍 15 g,生甘草 6 g。3剂,每日1剂,水煎450 mL,早中晚三次空腹分服。
2023年7月24日二诊:自诉瘙痒减轻明显,风团发作次数减缓,瘙痒减轻,睡眠及饮食渐复,但仍稍差。上方去麻黄、生姜,加茯苓20g,珍珠母 20 g,煅牡蛎 30 g。7剂,每日1剂,水煎450 mL,早中晚三次空腹分服。
2023年8月1日三诊:自诉风团及瘙痒少发作,睡眠及饮食好转。更换处方:当归 25 g,白芍 15g,生地黄15g,乌梢蛇10 g,炒僵蚕10 g,青风藤 20 g,炒白术 20 g,茯苓15g,合欢皮15g,煅牡蛎 20 g。7剂,服法同上。此后患者于门诊复诊2月余,瘙痒及风团几无再发。
按语:此患者受慢性荨麻疹瘙痒折磨日久,气血耗损,络风内伏每遇外感引动,邪正相搏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瘙痒反复难愈。2天前患者剧烈运动后玄府骤开,贪凉吹风后风寒直中入内,引动络风而发。艾老初诊时予麻黄桂枝各半汤联合六君子汤加减。全方首用3剂,以快速开玄祛风,解表散寒为目的,配伍体现寒热并用、消补兼施的原则。二诊时,患者经过首诊速效止痒后饮食渐复,但仍以焦虑和失眠困扰,为防津液宣泄太过加重体虚,故去麻黄、生姜,加茯苓祛湿健脾,辅以珍珠母、煅牡蛎重镇安神又可重镇安神,敛阴止痒。三诊时患者瘙痒及风团已消除无几,故以当归饮子加虫藤类药物组方,一来益气养血,二来搜邪剔络,三来息风止痒,恢复玄府、络脉、皮肤气血运行之机。


参考文献:略


End

版权声明:
  • 文字:王栩芮,李明玥,庞尧斌等.基于“玄府闭塞、络风内动”辨治荨麻疹瘙痒经验.辽宁中医杂志[J],2024.11.05:1-7;图片:小薇;版权归相关权利人。
  • 本公众号仅传播资讯,分享知识,无商业用途。
  • 实际诊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切勿随意试药!

名医经验数据库


点击文尾阅读原,快速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在名医经验数据库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数据库涵盖名医介绍、理论、方剂等各类名医相关数据,并持续更新,满足您的多方所需!




推荐阅读:




【名医经验】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名医经验】孙华针刺治疗主观性耳鸣临床经验
【名医经验】石学敏基于“中风肺绝声如鼾”论治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经验撷菁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为医疗机构、高校、企业等用户提供高质量中医药数据资源及知识服务,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欢迎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