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形武术之虎拳

财富   2024-10-17 09:25   湖北  

福建地方拳种之属南拳类。又称虎尊拳。

因源于福建省永福县(现为永泰县),故又称“永福虎尊”尊字取意虎为百兽之王,虎字指将虎形融为拳意又因习之者难,成功者必受人尊崇,故称虎尊。


虎拳是清乾隆年间,永福县洑口村人李元珠所创。

李自幼习武,精于牛法、狮法等诸多拳艺,在此基础上,仿虎之形,取虎之技,贯之以理、融为拳意,精心创编了虎尊拳(即母拳,指第一路拳)。


李氏晚年将虎尊拳传授给郑登光、李昭北二徒,郑擅长“虎腿”技艺;李深谙“虎爪”绝招,至今福建民间还流传“登光脚、昭北手”之说。


郑登光居于永泰山区,仅传郑氏族人;李昭北艺成后到福州、西山等地授拳,传人甚众。


虎拳在福州、闽侯、长乐、南平、三明、仙游、莆田等地流传较广;在江西、广东、香港等地以及日本、北美、西欧等国也颇有影响。


虎拳主要拳术套路,徒手有三战(三箭)四门、猛虎下山、角短、剪手、千字打、猛虎洗爪、虎仔伸腰、仆地虎、太子游城、关公拉须、关公拖力、日月连环脚、虎形五技拳等;


器械套路有笔架叉、狼筅、丈二杖七十二步、齐眉杖等;对练有双虎跌、两虎相斗、对杖等。


虎拳套路短小、简练、紧凑。步型、步法均偏小,以三七步为主。要求做到桩步沉稳、底力充足。“前三后七坐马,不丁不八阴阳步,三点落地就生根”;“脚要钳缩力要催,移步好比石磨转”。


手法多用虎爪和拳掌,有“手象车轮”之说。

练习中注重气的配合,运用丹田之气,以意导气,力随气出,做到形、气、劲、意的完整统一。


筋、骨、皮的练习,在虎形拳中称为练外功。

外功还可借助于一些简单器具来进行训练。

如靠练石锁,拿大鼎等来增加自己的臂力。


也可用小口的水缸、瓮装上水,然后用五指悬臂抓住缸(瓮)口提捏之;

水量可由少逐渐增多。或将两块竹片头尾两端用橡皮筋捆住,然后五指用力将手掌插入其间,使两块竹片分开。

此外,如练站桩等,也可增强自己腿臂的力量,达到外练筋骨皮的目的。


“内练一口气”,在虎形拳中又称之为炼“内丹”,即是腹式呼吸法。

吸气时膈肌下降,引起气冲悖于小腹。


这种呼吸方法还应注意必须在不破坏自然呼吸的原则下进行,即必须在熟练掌握虎形拳动作的基础上逐渐地加深呼吸。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习拳者的呼吸就会逐渐地变得自然、深长、均匀、有力,自己腹内就会产生一种热感,并产生有“气”冲悖于小腹中的感觉。这种气也就是虎形拳所要求的“气沉丹田”的气了。


如果练虎形拳的人有了这种充实的内气,运动起来就能做到灵活自如,发劲时就能做到以气催劲,劲达指尖和双足;沉时稳如铁柱,浮时灵如飞燕。“内练一口气”,既能充实身体内气,使动作灵活有力,又能收到健身的效果。


在学习虎形拳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好内三合,就能促进外三合,而外三合动作的准确性,同样也能促进内三合。这种内外配合相辅相成的过程,也就是虎形拳中所要求的六合归一。



攻防上强调“手法多变、脚步多移,逢桥断桥,无桥造桥”,“逢空则补”,突出近战短打,防中带攻,明防暗攻,以刚制刚。同时还主张见力借力,见力化力,硬中见柔,出手真硬,化手真柔。


对腿法的运用持慎重态度,拳谚有“脚有多法,用必谨慎”,“起脚三分虚,无搭不起脚”之说。虎拳要求发劲凶猛。


练时吞喉露齿,狮嘴麒麟日。常发声吐气,闭气催力,震脚助威,以扬其势。突出了刚猛势烈,以刚制刚的运动特点。



功夫高手
研究中国武术,推广实战功夫,提高实战能力,广交天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