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童谣 (七)

文摘   2025-01-30 12:48   山西  
点击上面的蓝字   关注公众号  了解吉县的风土人情




                               

                吉县童谣  七

过年休息了两天,《吉县童谣》又和大家见面了,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腊月二十八的晚上,许小根老师发来一首童谣《反搭话》,小时候我们也常说的,很有趣,可以培养小孩子的逆向思维,现在分享给大家。

反搭子

欧()哈哈(下下母牛犊,

欧(奶奶跟yué(

亚(听到人咬狗,

捞起狗来打石头

担怕石头咬了手

哪也(哪个人)说我翻达说,

一腰把(扁担)给打折shé)

前一篇的“烧包戴眼睛”我想不起后面怎么说了,就加了另外一訢童谣里的两句话,王家垣的冯二红同志看到后,说他们那里是这样说的:

烧包烧包戴眼睛,

越戴眼睛越高兴。

眼睛打——啦,

烧包垮——啦!

文城的强德昱老师又提供了一些童谣:

二流子懒汉,

Zhè tē(长大)要饭,

窝窝没味,

泡尿蘸蒜。

这大概就是前垣小孩说的《要饭吃》了,但比前垣孩子说的要文雅了许多。


解放后,我国完成了土地革命,老百姓都分到了土地的牲畜,对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理想的生活也在不断提高:

点灯不用油,

耕地不用牛。

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笼里有馍,

饭里有油。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人们越来越感到读书的重要性,为了激励孩子好好读书,便出现了这磁的童谣:

好小子,爱念书,

zhè  tē(长大)一定

能种地,会算帐,

保险能cì(娶)好媳妇

这大概就是过去老百姓叫儿子读书的目的吧?

从曲沃嫁到吉县快四十年的常惠梅老师也提供了两首:

         一

拉大锯,扯大旗,

姥姥家里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搭大棚,挂彩灯,

Yué(羊)肉包子端上堂。

女儿女婿走过来,

不吃不吃吃二百。

         二

新年到,新年到,

新年到了能吃饱。

新年到,新年到,

新年到了穿新袄。

吃饱,穿she(上)袄,

亲戚家里跑一跑。

常老师的童谣让我们回到了儿童时代,虽然贫穷,却少不了许多的人情礼道,那时候趟走亲戚过年,都是小孩子最热衷的事情。

好多老乡都说到了《过年歌》,来太原过年,听到小外孙和外孙女也在唱这首歌,让我们觉得没意思的过年,顿时有了许多乐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时个我们说的和这个有差别,我记得二十三早上杀公鸡主,献灶锅,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


一些大叔大婶看过我整理的童谣,也提了很多建议,还帮我进行订正。我村里的英兰姑,已经七十多岁了,还在微信上用语音给我说了一些童谣中的遗漏,其中有些句子的确有画龙点睛之效。王家垣的冯二红说的《小伙子怄媳妇》,里面有一句他想不起来了,英兰姑就给补上了:

几个,哈(就着吃)小蒜

婆婆吃了xuè(想)老汉

韭菜边边

额(nai(媳妇哪哪有

嗲(爹)不说,妈不(愁)

把我肚子气哈几圪纽

xuè(想)媳妇咋开口

注释:

①韭菜:此处的韭菜应是野韭菜,因为不被人们重视,多生长在田边沟畔。

②几圪纽,几股绳。意思为肠子都气得拧成了几股绳。可见,贫穷人家的孩子,到了该说媳妇的年龄是多么地痛苦。

看现在多好?哪个孩子说媳妇自己还怄呀?光是房子,就能怄死他老子,更别说彩礼和车子了。


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任意阅读作者的作品

旧作链接:

《儿时的记忆》系列散文,往期回顾:

     儿时的记忆20——六七十年代的吉县童谣(一)

     吉县童谣(二)

     吉县童谣(三)

     儿时的记忆:吉县童谣(四)

     吉县童谣(五)

     吉县童谣(六)

     袁德榜收集的吉县童谣

     儿时的记忆 ——(19)打茬茬

     儿时的记忆 (18)——打茬茬

     儿时的记忆(17)——老麻子

     儿时的记忆(16)——拦羊娃

     儿时的记忆(15)——攋跤

儿时的记忆(14)—— 打宝尘

儿时的记忆(13)——榆钱儿

儿时的记忆(12)——捉麻雀

儿时的记忆(11)——捉麻雀

儿时的记忆 (10)——炒Mia mia

儿时的记(9)——驮水

儿时的记忆(8)——要饭吃

儿时的记忆(7)——带干粮

儿时的记忆(6)——唆甜甜

儿时的记忆(5)——娃娃书

儿时的记忆(4)——调和汤

儿时的记忆(3)——拾麦

儿时的记忆(2)——寻猪草

儿时的记忆(1)—— 看电影

太行山游记——人工天河红旗渠
太行山游记——八泉峡
太行山游记——夜走三郊口
太行山旅游记——万仙山上郭亮村
太行山游记——徒步黑龙潭
桑峨村与阎锡山和陈长捷
去安泽(上)
去安泽(中)
去安泽(下)
初心(微视频剧本  下)
初心(微视频剧本 上)
回家过年(微电影剧本上)
回家过年(微电影剧本下)
情系人祖终不悔 献身文旅照后人——缅怀人祖山文化旅游事业的创始人耿世文先生
造化坪上觅祖迹
六上人祖山(一)
六上人祖山  (二)
六上人祖山(三) 
六上人祖山(四)
六上人祖山(五)
六上人祖山(六)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一)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二)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三)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四)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五)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六)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七)
我的代教在明珠(一)
我的代教在明珠(二)
我的代教在明珠(三)
我的代教在明珠(四)
我的代教在明珠(五)
我的代教在明珠(六)
我的代教在明珠(七)
我的代教在明珠(八)
系列散文:梦回林雨(一)
系列散文:梦回林雨(二)
梦回林雨(三)我和我的同事们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一)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二)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三)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四)
光秃秃的黄土坡 (小说连载五)
光秃秃的黄土坡 (小说连载六)
四十年的从教路
陪老妈去看牡丹
四十年的从教路
西掌行
兰村,我的故园
外婆
我的外婆
怀念外婆
中垛村名的叫法——白额
重游皇城相府之感慨
《爱的传承》——临汾市第七届道德楷模刘一平的故事
爱心人士刘一平资助于倩倩圆了大学梦

喜欢作者的作品,请点击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鹰翔小语
生于斯,长于斯,守于斯,爱于斯。在黄河岸边这块山地上生活了半个世纪,对这里有着浓厚的思想感情,总想在余生里尽情倾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