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游记——人工天河红旗渠

文摘   2025-01-10 12:34   山西  

点击上面的蓝字   关注公众号  了解吉县的风土人情






人工天河红旗渠

离开丹分沟,别了黑龙潭,回到南坪村,看过“日月星”石,已是下午三点多了。景忠和居安已经吃过了午饭,我和云安、吉平吃了碗面,就和大家一起踏上了去红旗渠的路。

打开高德地图,从辉县到林州八十多公里,大约需要两小时。我们便跟着导航,一路前行。

进入林州境地,很快就看到了红旗大道,还有过水的石桥从大道上横穿而过,看到桥上赫然书写着“红旗渠”三个大字,大家的旅途劳累便荡然无存了。

将近六点,我们进入了林州市。在网上搜了一家比较实惠的酒店,将车开了过去。

老板为人纯厚,答应给我们开两个标间,每个标间两张大床,将其中一间的两张大床并在一起,给我们加了一被子,共收了150元,我们也很乐意,就没有讨价还价。

晚上,大家在林州市里逛一会,吃了夜宵,回到酒店,和酒店老板聊一会。林县在93 年时改成了林州市,现有人口上百多了,比修建红旗渠时增加了一倍多。人们已经不再食用红旗渠里的水,全市都用上了深井里的自来水,红旗渠的水现在只用来浇地。

怀着对红旗渠的崇敬和期盼,我们在酒店睡了一个好觉,23日清晨七点,就离开了酒店,把导航打到红旗渠游客中心,便上路了。我们计划在市里吃点早点,上车后就左顾右盼,却没有在市里见到卖早点的门店。无奈之下,只好继续边走边看,啥时候遇到饭店,就啥时候吃饭,如果路上没有饭店,就到景区吃高价饭。

离开市区二十多公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小镇,大家就留心观望,终于看到小店门前竖着一个“早点”牌子。我们把车停在路边,去问人家还有没有饭。

店虽不大,但里面吃饭的人却不少。我们就就找了一张空桌坐下,也不问人家啥价,就每人要了一碗米汤,抄了点小菜,拿了四个包子和两斤烙饼,心想这里离景区已经不远,饭食贵点也不是啥。然而算账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这里的饮食很便宜,一个鸡蛋一块,一碗米汤一块,一个包子一块,一斤烙饼六块,啥都比我们那里便宜。进入河南后,我们最大感受就是住宿和饮食都很实惠,河南人待客也很热情。这对于我们要去红旗渠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了。

大约八点半,我们来到了红旗渠景区。停好车,买了票,随导游走过天桥,来到了剪票处,坐上了景区里观光车,向青年洞一路走去。

我们依然是凭身份证免购门票,只买小交通票。这对我们来说,都觉得是占了大便宜,但仍有游客骂骂咧咧,说河南旅游的小交通纯粹是宰客行为,十几公里的路程根本用不了20元。但我们的情绪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好多景区不是都有小交通吗?旅游投资那么大,工作人员那么多,不让人家挣点,景区拿什么给工作人员发工资呀。

十多公里的观景路程,也就走了十分钟,我们便到红旗渠的青年洞。

这天是周一,游客并不比郭亮村那边少。我们还遇到了两所大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这里进行考察。

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边的山崖上,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之一洞长616米(砌成洞面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坡度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当年,林县300青年突击队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用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打通了此洞。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完青年洞后,我们就逆着水流,在渠沿上边走边看。从青年洞到游客中心有十几公里,云安却想从渠沿上一直走到服务中心。游览完一线天后,景忠和聚安体力不支,不想再走下去。我们便分成两路,让聚安和景忠从便路下去,在大路边上等观光车过来后先回游客中心,我和云安、吉平便在渠沿上继续向前走。

红旗渠里的水悠悠地流淌着,山崖上的景象也在不断地变幻着。这种移步换景的感觉真让人目不暇接。渠堤上的石碑,悬崖上的雕刻,有名人的题词,也是景点的介绍,还有修渠者留下的笔迹,只要是有文字的地方,我们都会仔细地观看,认真地思索。红旗渠的工程是艰巨的,红旗渠的精神是伟大的,红旗渠的人更是可敬的。


仰望“虎口崖”,仿佛置身于当年战天斗地的情景之中,长长的绳索,悬挂着的勇士在悬崖上荡来荡去,隆隆的炮声也耳畔响起;攀登“一线天”,仅能容下一人攀登的石缝,把山崖深深地劈两半,举头向上,看到的篮天就是一条线,总觉得这半壁山崖随时都会恍然倒下;欣赏“老炮眼”,像一口被从中劈开的旱井,外面的那半座石山,齐楚楚地便被搬了家;“劈开太行山”,那是多大的魄力和勇气……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们创造许多奇特景象,却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人的意志却能创造出了更多的人间奇迹。

林县处在太行山下,靠近山西与河北的交办之处,是一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又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旧社会里,林县因缺少而家破人亡的悲剧履履发生。解放后,党和国家也非常关心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

19544月,年仅2 6 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改变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他就带领一班干部,深入考察研究,请各方面的专家论证分析,和山西省、地、县政府进行协商,向中央申请批准,决定从山西平顺县的石城镇,引漳河水穿太行山到林县,解决林县五十万人的吃水问题。经过多方努力,这项伟大的工程终于在19602动工了。30多万林县儿女,加入到了这一伟大的壮举之中,在没有技术设备、没有资金款项,甚至没有衣食保障的情况下,知难而进,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坚持苦战了10个春秋,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建成红旗渠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支渠总长1500公里,分布县的各个公社。红旗渠以每秒23立方米的流量,把漳河水引到了林县,不仅解决了林县人的吃水问题,还让五十万亩土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水浇田。


修建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工程结束后,他们还把剩余的款项退还给了国家。

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

林县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奋斗,创造的不只是一条“人造天河”,更是一种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半个世纪过去了,红旗渠依然稳立在太行山腰。虽然林县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县级市,林州人民也都吃上了深井自来水,但红旗渠精神依然在光芒四射。她不仅承担着林州的农田灌溉任务,而且成为国家“五A”旅游风景名胜区,吸引着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更是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青年洞到“张家岭”,我们走了将近四个小时,从栈道上下来,回到游客中心,已经快两点了,但我们的精神状态依然很好。

游客中心的下面就是浊漳河的络丝潭,河的对面就是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的地界。我们便下去领略络丝潭的自然风光,同时体会一下脚踏两省的感觉。

络丝潭石峡陡峭,积水碧绿。一条钢丝吊桥是连接冀豫两省的通道。从吊桥上俯视络丝潭,第一感觉就是这桥要是断了,我们就没命了。好在吊桥不长,十几秒的时间就过去了。

岸上的游人都在选景拍照,有一个妇女在卖凉皮、饼子和麻花,两块钱一碗凉皮,两块钱一个饼子,在旅游景点,这样的价格的确很少见。我们便各自要了一碗凉皮,两个饼子,在冀豫交界漳河滩上,解决了当天的午餐。之后我们便参观了旁边的“跃峰渠”。

跃峰渠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太行山区,1975年春动工修建,1977915日建成通水。跃峰渠干渠全长244.98公里,秒流量为30立方米。穿过54座山峰,跨越49道沟壑,共有各种建筑物1500多个,贯穿涉县、磁县、武安市、峰峰矿区、邯郸县三县一市一区的46个乡镇,325个村庄。灌溉着64.44万亩农田,解决了70万人饮水困难。

跃峰渠是河北省的“红旗渠”,其地位和作用并不亚于红旗渠,但因为所处的年代不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修建跃峰渠的艰难程度就小了很多。

拿我们现在的能力,再造一条红旗渠,也许时间会更短,但耗资绝对不是当年的林县人民敢想象的。仅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感受到林县人民是多么地高尚,红旗渠精神是多么地伟大。

后记:太行山很美,她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身,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巨大魅力。太行山区的人更美,他们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攻克了外敌的侵略,战胜了自然的灾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太行山的灵魂,孕育了太行儿女的精气神,形成了太行山人不怕困难、顽强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本色,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买一本《漫画中华一千问》,让孩子开启智慧之大门

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任意阅读作者的作品

旧作链接:
太行山游记——八泉峡
太行山游记——夜走三郊口
太行山旅游记——万仙山上郭亮村
太行山游记——徒步黑龙潭

桑峨村与阎锡山和陈长捷
去安泽(上)
去安泽(中)
去安泽(下)

初心(微视频剧本  下)
初心(微视频剧本 上)
回家过年(微电影剧本上)
回家过年(微电影剧本下)

情系人祖终不悔 献身文旅照后人——缅怀人祖山文化旅游事业的创始人耿世文先生
造化坪上觅祖迹
六上人祖山(一)
六上人祖山  (二)
六上人祖山(三) 
六上人祖山(四)
六上人祖山(五)
六上人祖山(六)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一)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二)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三)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四)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五)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六)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七)

我的代教在明珠(一)
我的代教在明珠(二)
我的代教在明珠(三)
我的代教在明珠(四)
我的代教在明珠(五)
我的代教在明珠(六)
我的代教在明珠(七)
我的代教在明珠(八)

系列散文:梦回林雨(一)
系列散文:梦回林雨(二)
梦回林雨(三)我和我的同事们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一)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二)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三)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四)
光秃秃的黄土坡 (小说连载五)
光秃秃的黄土坡 (小说连载六)

四十年的从教路
陪老妈去看牡丹
四十年的从教路
西掌行
兰村,我的故园
外婆
我的外婆
怀念外婆
中垛村名的叫法——白额
重游皇城相府之感慨
《爱的传承》——临汾市第七届道德楷模刘一平的故事
爱心人士刘一平资助于倩倩圆了大学梦


喜欢作者的作品,请点击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太行山游记2

黑龙潭1

太行山游记 · 目录


上一篇夜走三郊口


鹰翔小语
生于斯,长于斯,守于斯,爱于斯。在黄河岸边这块山地上生活了半个世纪,对这里有着浓厚的思想感情,总想在余生里尽情倾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