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蓝字 关注公众号 了解吉县的风土人情
万仙山上郭亮村
万仙山位于辉县市西北55公里的太行山腹地,相传是玉皇大帝曾在这里举行万仙盛会而得名。万仙山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境内有四大云梯、四大洞穴、四大仙潭、四大奇景,一百多米高的红岩绝壁堪称国内一绝。这里峰奇岭峻,潭长漳深,洞奇林密,气候宜人,被誉为“太行明珠”、“华夏奇观”,是一处难得的游览避暑胜地,也是影视创作、写生绘画的理想基地。而我独爱郭亮村。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处的沙窑乡、与山西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昆山村交界,海拔1700米,现有83户人家,共329人。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绝壁的山崖上,地势险要,景色优美。
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征讨王莽。以郭亮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就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王莽命麾下大将周君长率兵镇压起义军,郭亮敌不过周君长,就把农民军撤退到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悬崖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供单人上下,最宽处不过两米,最窄的地方仅能容下一个人的两只脚。这条小道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天梯”。周君长不敢强攻,遂在山下屯兵,守住山口要道,要将郭亮的农民军困死在山上。郭亮在山中发现了通往山西的出路,就让士兵把一只大山羊绑在悬崖边的大惚树上,又把大山羊的蹄子放在战鼓上,大山羊不停地跳动,击打着战鼓不停地响,而他却带着起义军沿着山路离开了。周君长听到山中传来的战鼓声,以为郭亮在请战,立刻做好应战准备,等待迎敌。两天后,鼓声渐渐停息,周君长才意识到上当了,便带领部队攻上了山崖,却发现这里已经人去山空,只剩下吊在树上被累死的山羊和战鼓。而此时郭亮,早已带领农民军,翻过太行山,撤退到了山西。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周君困郭亮”和“悬羊擂鼓”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郭亮,就把这里叫成了郭亮村。
郭亮村有三个自然村,分别是郭亮村、另山(崖上人家)和会逃站(天梯方向)。郭亮村没有郭姓人家,现在的住户大都姓申,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过来的。
如今的郭亮村,已不只是靠郭亮的传说让人慕名的小山村了,而是以峡谷绝壁上人工开凿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
战争年代,人们为了保全性命而隐居山崖。和平时期,他们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难以发展。
20世纪70年代,郭亮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决定带领全村群众,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一条通向外面的公路,却遭到了全村人的反对。申明信便带领全村的13名党员,组成了“壮士”队,由大队长申明凯指挥,于1972年3月16日,农历二月初二(传说中的龙抬头的日子),在120米的峭壁上用铁锤和钢钎,凿石开洞。
【郭亮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
悬崖陡峭,没有立足之地,他们就用绳索,把人吊在空中,打眼放炮,开山炸石。两年后,绝壁上出现了公路的雏形,群众看到了修路的希望,便自觉地投入到修路行列。经过5年苦战,郭亮人打烂了4000把八磅铁锤,耗尽了12吨六棱钢钎,硬是在12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1250米,高4米,宽6米的挂壁公路。
工程进行到了第五个年头,辉县教育局长原永同志得知此事后,带领抗大学员和教师250名,自带干粮和行李,与郭亮人并肩作战数月,终于使这条挂壁公路,于1977年5月1日竣工通车。
郭亮村的这条“绝壁长廊”,有着“太行隧道之父”、“世界最险要的十条公路之一”、“全球最奇特的十八条公路之一”等美誉,还被称为“太行明珠”,更是谢晋导演大力推荐的中华影视村。每天来郭亮村旅游的人都络绎不绝。
然而,有谁曾想过,郭亮村的荣光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开始修路时,他们没有机械,没有电力,更没有资金。村委会靠卖山羊、山药和树木,筹集资金,购买铁锤、钢钎、雷管、炸药。羊卖完了,树砍光了,他们就去挖雨淋坑,把挣到的钱交到申明信的手里,让他去购买开山修路的必要物资。粮食不够吃时,大家就是喝玉面糊糊,也不让工程停下来。
【还健在的老英雄申福贵】
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下,郭亮村的人在五年的时间里,仅用八万元自筹资金,就在悬崖绝壁上打通了千米长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十三壮士中的王怀堂,还在修路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英雄的名字永留在郭亮村的史册里吧。
参观郭亮村时,我们还在村里看到了另一个壮士,他叫申福贵,那时候他才三十一岁,如今已是一个八十三岁的老人了,几年前,他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丧失了自理能力,老伴也因为摔倒骨折,让他们两口子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女儿出嫁到了外地,回来时看望他们时,景区还要让她买门票,不然就让村干部接她进去。
申夫人说,十三壮士中还六个人活着,村里的土地都退耕还林了。村民们有的在景区里做生意,有的在外打工,而他们这些老人,只能靠儿女给他们养老了。有湖南的游客给了他们十块钱,我也给了十块,希望大家都给他们献一点爱心,别让老英雄太寒心了。
【95岁的老村长申明凯】
从申福贵家里出来,我们还在崖上人家,见到了老村长申明凯,他已九十五岁高龄,行动已不方便,说话也不是很清楚。好在儿子在自己院子里做生意,对他的照顾还很周到。他家的院子就是修建挂壁公路的一个展览馆,很多游人也都自发地给老人手里塞点钱。
人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郭亮村的人并不居功自傲,但政府和景区不能对他们生活袖手旁观,尤其是还健在修路人。山西晋城皇城相府的做法很不错,希望能够借鉴。
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任意阅读作者的作品
喜欢作者的作品,请点击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太行山游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