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20——六七十年代的童谣

文摘   2025-01-22 20:24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公众号,了解晋南风情



点击上方“鹰翔小语”,关注作者公众号


儿时的记忆20——六七十年代的童谣

我出生于1962年的深冬。

少儿时期,生活困难,买不起玩具,也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小伙伴们经常扎在一起玩,可做的游戏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那时候的孩子会唱很多歌谣,且在不同场景里,说唱的歌谣也不同。那时候的孩子接触的信息少,自然没有现在的孩子聪明,但他们学习童谣的时候却并不落后于现在的孩子。他们不用专人去教,只要有一个孩子会说,一块玩的伙伴很快就都会了。

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儿时的乐趣依然在脑海里荡漾,但当年所唱的歌谣能记得的却不多了,很多童谣也只能记得其中的一半句,而且还存在着许多谬误。今天想起来,就把这些残篇登在这里,恳请能回想起来的前辈和同仁斧正补全。

在家里哄小孩子时,会和小孩子面对面坐在炕上,拉起小的两手,摇拽着,唱着:

曳——曳,改——改,

舅舅来了拄拐拐。

拐拐搁到门夹里,

上炕坐到窗夹里。

搭锅锅,炸油坨。

杀公鸡,公鸡叫鸣哩;

草鸡(母鸡),草鸡哈蛋(下蛋)哩;

杀鸭子,鸭子捣哈一窝窝。

那一片?猫吃啦;

那猫啦?哈山(下山)啦;

那山啦?雪压啦;

那雪啦?消水啦;

那水啦?和泥啦;

那泥啦?bia()墙啦;

那墙啦?猪拱啦;

那猪啦?(狼)吃啦;

那罗啦?拦约(放羊)哥哥打死啦;

那皮啦?()鼓啦;

那鼓啦?咚咚咚打破啦!

有时也会唱:

拽——拽,带——带,

车车cha cha ),做买卖,

(下)钱,给奶奶。

记不得是做一种什么游戏,先拉着手要唱这样一首童谣:

童,童,童线线,

什么线?童线。

什么瓦?童瓦。

什么砖?童砖,

半截小子黑釉砖,

你们打开我们钻。

歌谣唱完后,游戏便随机开始。


据说,这个歌谣里的童,就是传说中那个活了880岁的童子。阎王爷知道阳间还有这么一个人活着,就是找不到他这个人,因为他在装订生死簿时,把童子的名字给订住了,所以小鬼每年奉命去勾人的魂魄时,名单里都没有他的名字。阎王爷于是给勾魂的小鬼说,谁要是把这人的魂魄勾回来,就让谁先抬胎做人。小鬼们不知在阳间跑了多少次,都没有找到童子的踪影,全都垂头丧气地回去了,唯独一个小鬼没有回去。该小鬼坐在河里,用一块黑炭在身上搓洗着。一个老头走过来,笑着对他说:我童子活了八百八,没有见过黑炭能够洗白娃。小鬼一听,便一阵窃喜:原来你就是童子啊!小鬼说完就扔了手里的黑炭,把童子的魂魄勾走了。

小孩子骂架时也会唱一些歌谣,比如:

你骂我,我不还(不还口骂对方),

我到北京见铁环,

铁环给我一张纸,

(等)我回来你就死。                     

这首儿歌虽然是骂人的,却骂的有艺术。孩子们并不知道铁环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用一张纸就能把人给诅咒死。但他们觉得,只有把这首儿歌说完,才能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后来实行了计划生育,有人说小孩子口里有毒呢,北京发来了一纸文件,给女人戴一个铁环环,小孩就生不出来了。 

小孩子如果看到谁家女子寻婆家时就会唱:

洋车子(自行车)戴手表,

没有手表拉求倒。

……

谁家娶媳妇时,小孩子吃过午饭,就会守在村口,等候着迎亲的队伍回来,一睹新媳妇的风采。那时的新媳妇可没有现在这样大方,看到有人看他,就把脸扭在一边,对小孩子也不例外。于是大家就会齐声叫喊着:

新媳妇,扭扭姑,

跑到点活(沟里的小河)拔萝卜。

……

一二三四五,

虼蚂(青蛙)背锣鼓,

蝇子吹喇叭,

虼鬣(ge lie 松鼠)娶媳妇

新媳妇回门后会做臊子面答谢婆家的人,小孩子在看她做饭时也会唱道:

脚烧火,手擀面,

两个奶奶打鸡蛋。

擀一(下),一张纸,

切一哈,一把线,

煮到锅里不断线,

一顿能吃两碗半。

说新媳妇做的饭:

好面旗子(白面条)澜臊子

小锅锅煮的烂套子(破棉絮,比喻鸡蛋花)。

天气干旱时,小孩子会自发的唱起祈雨的儿歌:

衙,衙,哈吧吧(下点吧),

(羊)哥哥渴死啦。

东——头,西——头,

两个女娃(跪)哈磕头。

……

上学后,见到有同学不好好学习,就会唱着:

自小读书不用心,

不知书内有黄金。

知道书内黄金贵,

夜点明灯下苦心。

还有:

学习全靠自用心,

先生不过引路人。

先生引进门,

修行在自身。

毕业时:

披披(被子)一卷

回家生产

钢笔一卖

换个小烟袋

学干农活时:

庄稼活,不用学,

人伢(人家)咋着咱咋着。


时间长了,一些孩子也会编儿歌讨笑他人了,他们起先是用他人的名字或所做的事情来编唱,后来就能脱口说段子了。

一般的村子里总会有一些人,斗大的字识不了一麻袋,顺口流却编的一套一套的。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小时候的儿歌开启了他们的灵智,让他们有了那样的天赋。

此文只为抛砖引玉,希望能把将要丢失的童谣整理出来,诚望读者赐教。


点击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儿时的记忆》系列散文,往期回顾:

     儿时的记忆 ——(19)打茬茬

     儿时的记忆 (18)——打茬茬

     儿时的记忆(17)——老麻子

     儿时的记忆(16)——拦羊娃

     儿时的记忆(15)——攋跤

儿时的记忆(14)—— 打宝尘

儿时的记忆(13)——榆钱儿

儿时的记忆(12)——捉麻雀

儿时的记忆(11)——捉麻雀

儿时的记忆 (10)——炒Mia mia

儿时的记(9)——驮水

儿时的记忆(8)——要饭吃

儿时的记忆(7)——带干粮

儿时的记忆(6)——唆甜甜

儿时的记忆(5)——娃娃书

儿时的记忆(4)——调和汤

儿时的记忆(3)——拾麦

儿时的记忆(2)——寻猪草

儿时的记忆(1)—— 看电影






鹰翔小语
生于斯,长于斯,守于斯,爱于斯。在黄河岸边这块山地上生活了半个世纪,对这里有着浓厚的思想感情,总想在余生里尽情倾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