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童谣(六)

文摘   2025-01-27 19:05   山西  
点击上面的蓝字   关注公众号  了解吉县的风土人情




                               

吉县童谣(六)

大家好,今天吉县童谣的话题又拉开了。这几天和大家谈吉县童谣,大都是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孩子口中普遍说唱的。,有些是民间高人创作的,意境深邃,寓意深刻,读着上口,品味有趣;有的是孩子们信口开河说来的,虽然缺乏感染力,但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历史价值也不得小觑。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童谣,我们都要珍惜,都要把它们收集起来,把我们儿时的美好愿望再现出来,让后来的孩子也能树立起热爱生活,追求上进的美好愿望。

曾经的同事张丽珍,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她的散文和诗歌都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包含着她对往事的留恋,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热恋。她记忆中的童谣,也一样让人耳目一新。

          一

姑姑侄女一搭嫁,

姑姑嫁到(yué)湾哩,

侄女嫁到河滩哩。

姑姑顶花手巾,

侄女扎那((yué)(yì)巴。

姑姑引那((pié)娃

侄女引那(泥疙瘩。

这首童谣道出了命运对人的戏弄,让人深感不公,却又万般无奈。

              二

——咯——咯——(学公鸡叫鸣),

天明(mié)啦,

老牛(社)到官(瞥)啦。

婆婆纳哈半只底,

媳妇擦哈半锅米。

——妈——,

吃饭吧。

吃啥饭?

擦米饭。

咋不做捞面?

没笊篱。

旧社会有句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婆婆还不知道自己的家底,问媳妇要吃捞面,显然是在为难媳妇,媳妇不说没有面,而说没笊篱,可见,婆婆在家就没有做过捞面。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劳作,却连一次捞面都吃不上,那时候百姓的日子是多么辛苦哦!

七十年代初,各大队陆续有了拖拉机。小孩子们都想坐,但驾驶员害怕出问题,不想拉他们,于是孩子就编顺口溜来气拖拉机司机:

拖拉机,啪啪啪(pià pià pià),

下(哈)坡还要人拉闸。

拖拉机娃——不要张(zhē),

一下(哈)迷耶①土和尚(huóshē)。

注:①迷,尘土飞扬为迷。耶,吉县方言说一个为yé(耶)。这里指飞扬起来的尘土落在人身上,把人变成了一个全身是土和尚。

当时农村里有文化的人不多,有一些识字的老人,看书的时候都要戴着老花镜。偶然见有戴眼镜的年轻人,就觉得人家一定很有学问。但当看到戴眼镜的年轻人是自己村里的时,就觉得这人是卖弄文雅,孩子们便会一哄而起:

烧包包——戴眼睛,

假装斯文穷高兴。

一年土,二年洋,

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时候粮食紧张,许多人家都解决不了温饱,经常能遇到要饭吃(外出讨饭的人)。大人们同情要饭吃,家里有饭吃时总会接济他们一点,小孩子却非常讨厌,总要把要饭吃拒之门外,还用儿歌骂他们。童言无忌,那些乞讨的人也不和孩子们见怪。后来,有小孩要吃别的东西时,人家不想给,便会用这首童谣来怼他:

要饭吃,贱(qiān)势势,

要哈馍馍蘸尿吃。

嘲笑一个人对小孩子来说,也许就是为了占一下嘴上的便宜,而被嘲笑的人往往都会不甘示弱,他们一定会有反击的办法:

老鸹不要笑猪黑,

反过看你背裂股。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那时候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孩子非常喜欢 穿新衣服,但他们却很少有新衣穿。经常是哥哥姐姐穿小的衣服,弟弟妹妹们再接着穿,而大人的衣服总是破了缝,烂了补,让孩子们耳濡目染: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件衣裳穿九年,

你看可怜不可怜。

五十年没有说过也没有听过这些童谣了,现在看到都觉得很亲切,回想起来却很陌生,总觉得有很多,却总是想不起来,有些能想出一半句,有些挖空心思都找不到头和尾。以上所列的童谣还有待校对和完善,请家乡同仁继续关注。

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任意阅读作者的作品

旧作链接:

《儿时的记忆》系列散文,往期回顾:

     儿时的记忆20——六七十年代的吉县童谣(一)

     吉县童谣(二)

     吉县童谣(三)

     儿时的记忆:吉县童谣(四)

     吉县童谣(五)

     袁德榜收集的吉县童谣

     儿时的记忆 ——(19)打茬茬

     儿时的记忆 (18)——打茬茬

     儿时的记忆(17)——老麻子

     儿时的记忆(16)——拦羊娃

     儿时的记忆(15)——攋跤

儿时的记忆(14)—— 打宝尘

儿时的记忆(13)——榆钱儿

儿时的记忆(12)——捉麻雀

儿时的记忆(11)——捉麻雀

儿时的记忆 (10)——炒Mia mia

儿时的记(9)——驮水

儿时的记忆(8)——要饭吃

儿时的记忆(7)——带干粮

儿时的记忆(6)——唆甜甜

儿时的记忆(5)——娃娃书

儿时的记忆(4)——调和汤

儿时的记忆(3)——拾麦

儿时的记忆(2)——寻猪草

儿时的记忆(1)—— 看电影

太行山游记——人工天河红旗渠
太行山游记——八泉峡
太行山游记——夜走三郊口
太行山旅游记——万仙山上郭亮村
太行山游记——徒步黑龙潭
桑峨村与阎锡山和陈长捷
去安泽(上)
去安泽(中)
去安泽(下)
初心(微视频剧本  下)
初心(微视频剧本 上)
回家过年(微电影剧本上)
回家过年(微电影剧本下)
情系人祖终不悔 献身文旅照后人——缅怀人祖山文化旅游事业的创始人耿世文先生
造化坪上觅祖迹
六上人祖山(一)
六上人祖山  (二)
六上人祖山(三) 
六上人祖山(四)
六上人祖山(五)
六上人祖山(六)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一)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二)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三)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四)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五)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六)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七)
我的代教在明珠(一)
我的代教在明珠(二)
我的代教在明珠(三)
我的代教在明珠(四)
我的代教在明珠(五)
我的代教在明珠(六)
我的代教在明珠(七)
我的代教在明珠(八)
系列散文:梦回林雨(一)
系列散文:梦回林雨(二)
梦回林雨(三)我和我的同事们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一)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二)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三)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四)
光秃秃的黄土坡 (小说连载五)
光秃秃的黄土坡 (小说连载六)
四十年的从教路
陪老妈去看牡丹
四十年的从教路
西掌行
兰村,我的故园
外婆
我的外婆
怀念外婆
中垛村名的叫法——白额
重游皇城相府之感慨
《爱的传承》——临汾市第七届道德楷模刘一平的故事
爱心人士刘一平资助于倩倩圆了大学梦

喜欢作者的作品,请点击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鹰翔小语
生于斯,长于斯,守于斯,爱于斯。在黄河岸边这块山地上生活了半个世纪,对这里有着浓厚的思想感情,总想在余生里尽情倾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