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童谣(六)
大家好,今天吉县童谣的话题又拉开了。这几天和大家谈吉县童谣,大都是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孩子口中普遍说唱的。,有些是民间高人创作的,意境深邃,寓意深刻,读着上口,品味有趣;有的是孩子们信口开河说来的,虽然缺乏感染力,但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历史价值也不得小觑。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童谣,我们都要珍惜,都要把它们收集起来,把我们儿时的美好愿望再现出来,让后来的孩子也能树立起热爱生活,追求上进的美好愿望。
曾经的同事张丽珍,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她的散文和诗歌都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包含着她对往事的留恋,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热恋。她记忆中的童谣,也一样让人耳目一新。
一
姑姑侄女一搭嫁,
姑姑嫁到阳(yué)湾哩,
侄女嫁到河滩哩。
姑姑顶那(奈)花手巾,
侄女扎那(奈)羊(yué)尾(yì)巴。
姑姑引那(奈)白(pié)娃娃,
侄女引那(奈)泥疙瘩。
这首童谣道出了命运对人的戏弄,让人深感不公,却又万般无奈。
二
咯——咯——咯——(学公鸡叫鸣),
天明(mié)啦,
老牛上(社)到官坪(瞥)啦。
婆婆纳哈半只底,
媳妇擦哈半锅米。
妈——妈——,
吃饭吧。
吃啥饭?
擦米饭。
咋不做捞面?
没笊篱。
旧社会有句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婆婆还不知道自己的家底,问媳妇要吃捞面,显然是在为难媳妇,媳妇不说没有面,而说没笊篱,可见,婆婆在家就没有做过捞面。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劳作,却连一次捞面都吃不上,那时候百姓的日子是多么辛苦哦!
七十年代初,各大队陆续有了拖拉机。小孩子们都想坐,但驾驶员害怕出问题,不想拉他们,于是孩子就编顺口溜来气拖拉机司机:
拖拉机,啪啪啪(pià pià pià),
下(哈)坡还要人拉闸。
拖拉机娃——不要张(zhē),
一下(哈)迷耶①土和尚(huóshē)。
注:①迷,尘土飞扬为迷。耶,吉县方言说一个为yé(耶)。这里指飞扬起来的尘土落在人身上,把人变成了一个全身是土和尚。
当时农村里有文化的人不多,有一些识字的老人,看书的时候都要戴着老花镜。偶然见有戴眼镜的年轻人,就觉得人家一定很有学问。但当看到戴眼镜的年轻人是自己村里的时,就觉得这人是卖弄文雅,孩子们便会一哄而起:
烧包包——戴眼睛,
假装斯文穷高兴。
一年土,二年洋,
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时候粮食紧张,许多人家都解决不了温饱,经常能遇到要饭吃(外出讨饭的人)。大人们同情要饭吃,家里有饭吃时总会接济他们一点,小孩子却非常讨厌,总要把要饭吃拒之门外,还用儿歌骂他们。童言无忌,那些乞讨的人也不和孩子们见怪。后来,有小孩要吃别的东西时,人家不想给,便会用这首童谣来怼他:
要饭吃,贱(qiān)势势,
要哈馍馍蘸尿吃。
嘲笑一个人对小孩子来说,也许就是为了占一下嘴上的便宜,而被嘲笑的人往往都会不甘示弱,他们一定会有反击的办法:
老鸹不要笑猪黑,
反过看你背裂股。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那时候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孩子非常喜欢 穿新衣服,但他们却很少有新衣穿。经常是哥哥姐姐穿小的衣服,弟弟妹妹们再接着穿,而大人的衣服总是破了缝,烂了补,让孩子们耳濡目染: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件衣裳穿九年,
你看可怜不可怜。
五十年没有说过也没有听过这些童谣了,现在看到都觉得很亲切,回想起来却很陌生,总觉得有很多,却总是想不起来,有些能想出一半句,有些挖空心思都找不到头和尾。以上所列的童谣还有待校对和完善,请家乡同仁继续关注。
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任意阅读作者的作品
《儿时的记忆》系列散文,往期回顾:
儿时的记忆20——六七十年代的吉县童谣(一)
儿时的记忆 (18)——打茬茬
儿时的记忆(16)——拦羊娃
儿时的记忆(11)——捉麻雀
儿时的记忆(8)——要饭吃
儿时的记忆(7)——带干粮
儿时的记忆(6)——唆甜甜
喜欢作者的作品,请点击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