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童谣(五)

文摘   2025-01-26 18:02   山西  
点击上面的蓝字   关注公众号  了解吉县的风土人情






                      

                 吉县童谣(五)

这几天在微信里跟我说吉县童话的人越来越多,有提供童谣或童谣线索的,也有修改订正的。虽然有些童谣很多人都到了,但大家这份热情却叫我很是感动。有些人即使想不起过去说过的童谣了,也会对我进行鼓励,不要让民间这些优秀文化再丢失了。

王家垣的冯二红今天又提供了三首童谣,都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说的。

          一

自行车,挎手表

南京北京都走到

的咔衫子大lai(开)怀

毛比叽裤子圪拽拽

尼龙袜子真不赖

这一首唱出了改革开放初期,男女青年对婚期生活的美好期盼。

              二

几个,哈(就着吃)小蒜

婆婆吃了xuè(想)老汉

小蒜花,到处

额(nai(媳妇哪哪有

嗲(爹)不说,妈不(愁)

xuè(想)媳妇咋开口

木几个:学名蒲公英。开春季节,小蒜和木几个都是出现比较早的野菜。用木几个和小蒜做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能提精养神,深受人们喜爱。这首童谣巧妙的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又暗示了农村青年向往爱情的甜蜜和无奈。

      三

老大一包烟

老二坐银官

老三骑白马

老四叫yá yà(爷爷),

老五一张纸

老六喝稀sì(屎),

老七hái yà(鞋丢)

老八拾

老九不穿hái(鞋),

老十圪拐圪拐走不来

这首童谣真实地反映了过去家庭生活的状况,人口越少,生活越舒坦;人口越多,生活越艰辛。它让人们明白了少生优育的大道理,也暗示人们,实行计划生育已经迫在眉睫了。

文城郭瑞贤提供的儿歌对抗战时期,阎锡山退避吉县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闫锡山真捣蛋,

日日鬼鬼到吉县

吉县城克难坡,

窑洞打下千千万,

是个笨球tan(③。

注:

日日鬼鬼:吉县方言,暗地里想了好多办法。

②到吧:最终。

③笨球蛋:啥事都办不成。

抗日战争时期,太原失守,阎锡山率第二战区司令部和山西省政府,一路向南退缩,最后落脚到了吉县。先居吉县城,后到克难坡,虽然拥兵数万,却不积极抗日。阎盘踞吉县时,日军两次侵进吉县城,阎锡山都率领主要首脑离开县城进行躲避。日军从大宁方向经人祖山进入吉县时,阎渡过黄河,躲进陕西宜川县的秋林村;日军从乡宁进入吉县,制造了井圪塔惨案时,阎却躲在五龙宫的山岚沟幸灾乐祸。难怪人们会说他“笨球蛋”。

文城冯凤珍又推荐了几首童谣,好多人应该都记得吧?

            一

(个)女娃吵架哩,

(头)sà(啥)

甲说是用肉做哩,

乙说用骨头做哩,

丙说是用筋做哩。

吵了一会没结果,

面红耳赤问嫂子。

嫂子正在纺棉花,

问她三个zhā(争)sà(啥)啦?

她们各说各有理,

嫂子看着笑嘻嘻:

骨头底子筋缠

上面是用肉缦哩

她,

每人给纺二两花。

      二九九歌

头九二九关门搠手,

三九四九冻破石头,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雁来,

九九八十一,

黄牛遍地犁。

    三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

马莲花开出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

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

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五六,五五七

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五六,六五七

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八五七

八八八九九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

九八九九一百一

这个启蒙婴儿的拍手歌还有人玩吗?

退休干部冯桂兰所说的《麻溜媳妇嫂子面》,流传于城关地区,与中垛和王家垣的《巧媳妇》大同小异,却更加文雅。

脚烧火手擀面

鼻子拧盐口捣蒜,

两个奶奶打鸡蛋

哈(一张纸

哈(一把线

煮在锅里连花转

挑到筷子上打秋千

放到碗里抽丝线

抽下一奤奤(hǎ)

给小女夹夹。

桥南孟秀英推荐的童谣也挺有意思。

              一

三阔()圪桃两阔(颗)枣,

到门夹叫老嫂

老嫂老嫂开门来——

开门揍撒啦

抓你狗娃哩

这首童谣的意境很美,很耐人寻味。

              二

太阳出来哈(下)雨哩,

兰家姑发嫁女呢;

太阳出来哈雪哩,

张家姑发打铁哩。

             三

Niá(伢)说公鸡会哈(下)蛋,

你说亲眼见;

Niá(伢)说砂锅能捣蒜,

你说能捣烂。

Niá(伢):指某个人。这首童谣是说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只会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任意阅读作者的作品

旧作链接:

《儿时的记忆》系列散文,往期回顾:

     儿时的记忆20——六七十年代的吉县童谣(一)

     吉县童谣(二)

     吉县童谣(三)

     儿时的记忆:吉县童谣(四)

     袁德榜收集的吉县童谣

     儿时的记忆 ——(19)打茬茬

     儿时的记忆 (18)——打茬茬

     儿时的记忆(17)——老麻子

     儿时的记忆(16)——拦羊娃

     儿时的记忆(15)——攋跤

儿时的记忆(14)—— 打宝尘

儿时的记忆(13)——榆钱儿

儿时的记忆(12)——捉麻雀

儿时的记忆(11)——捉麻雀

儿时的记忆 (10)——炒Mia mia

儿时的记(9)——驮水

儿时的记忆(8)——要饭吃

儿时的记忆(7)——带干粮

儿时的记忆(6)——唆甜甜

儿时的记忆(5)——娃娃书

儿时的记忆(4)——调和汤

儿时的记忆(3)——拾麦

儿时的记忆(2)——寻猪草

儿时的记忆(1)—— 看电影

太行山游记——人工天河红旗渠
太行山游记——八泉峡
太行山游记——夜走三郊口
太行山旅游记——万仙山上郭亮村
太行山游记——徒步黑龙潭
桑峨村与阎锡山和陈长捷
去安泽(上)
去安泽(中)
去安泽(下)
初心(微视频剧本  下)
初心(微视频剧本 上)
回家过年(微电影剧本上)
回家过年(微电影剧本下)
情系人祖终不悔 献身文旅照后人——缅怀人祖山文化旅游事业的创始人耿世文先生
造化坪上觅祖迹
六上人祖山(一)
六上人祖山  (二)
六上人祖山(三) 
六上人祖山(四)
六上人祖山(五)
六上人祖山(六)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一)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二)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三)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四)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五)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六)
大寨精神不朽  永贵风骨永存(七)
我的代教在明珠(一)
我的代教在明珠(二)
我的代教在明珠(三)
我的代教在明珠(四)
我的代教在明珠(五)
我的代教在明珠(六)
我的代教在明珠(七)
我的代教在明珠(八)
系列散文:梦回林雨(一)
系列散文:梦回林雨(二)
梦回林雨(三)我和我的同事们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一)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二)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三)
光秃秃的黄土坡(小说连载四)
光秃秃的黄土坡 (小说连载五)
光秃秃的黄土坡 (小说连载六)
四十年的从教路
陪老妈去看牡丹
四十年的从教路
西掌行
兰村,我的故园
外婆
我的外婆
怀念外婆
中垛村名的叫法——白额
重游皇城相府之感慨
《爱的传承》——临汾市第七届道德楷模刘一平的故事
爱心人士刘一平资助于倩倩圆了大学梦

喜欢作者的作品,请点击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鹰翔小语
生于斯,长于斯,守于斯,爱于斯。在黄河岸边这块山地上生活了半个世纪,对这里有着浓厚的思想感情,总想在余生里尽情倾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