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强宏教授:如何通过镇静镇痛实现器官保护

健康   2024-10-05 17:01   四川  



如何实现精准化管理和保护心脏手术患者的器官储备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为了确保心脏手术患者的器官储备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关键在于制定精确且个性化的镇静/麻醉策略。这意味着不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基础状态及器官功能等因素调整镇静深度,还需时刻监控其影响,例如交感神经兴奋水平和代谢速率等,以此防止过度应激导致的心脏功能受损或其他潜在的器官损害。




为什么智能调控至关重要,并如何实现最佳效果?


智能调控的核心技术旨在克服传统医疗模式中的诸多挑战,如不良患者体验、治疗过程中的误解以及不同病因与环境因素交织产生的复杂问题。其目标是提供最优的个性化解决方案,确保患者舒适且能配合治疗,同时特别关注呼吸系统的保护。此外,通过实施智能调控,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缩短恢复期,减轻经济负担,从而全面提升患者的整体预后质量。




如何科学地平衡镇静/麻醉药物的使用以减少其对呼吸系统的负面影响?


过度镇静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呼吸抑制或躁动,进而影响呼吸功能过度镇静可能导致病人出现躁动或呼吸抑制,进而影响痰液排出、降低肺部通气效率,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医院感染的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治疗费用。因此,在进行镇静处理时,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控制,更要重视对呼吸系统的实时监测,如呼吸频率、幅度、血气分析等,并结合力学分析持续优化患者的呼吸功能支持措施,确保每日唤醒并促进自主呼吸能力,同时采取合理的翻身拍背等护理操作来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在镇痛镇静期间,如何监控与管理循环系统以应对潜在风险?


在进行镇痛镇静的过程中,循环功能监测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插管等操作引起患者血压波动的情况下。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芬太尼类(如芬太尼、舒芬太尼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前负荷、后负荷以及心肌功能,甚至存在抑制心脏活动的风险。当镇痛镇静过度导致循环功能异常时,应立即调整用药剂量,并考虑给予生命支持措施(如扩容、升压药等)以纠正循环系统的负面影响。此外,关注乳酸水平的变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常被视为应激反应的重要预警信号。




振动治疗在医疗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对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影响是什么?


一项涉及72名健康受试者的模拟转运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使用振动治疗后受试者的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降低,这表明振动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丙泊酚能够减轻由毒素血症引起的炎症反应。此外,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感染性休克或严重感染的病人,采用适当强度的振动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止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加剧。此外,针灸疗法能够促进微血管血流,改善小血管灌注,从而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还对预防疾病进展起到积极作用。




休克救治的不同阶段应如何设定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及监测手段?


休克救治通常被划分为抢救阶段、优化阶段(或称为调整阶段)、稳定阶段和恢复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治疗目标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在抢救阶段,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通过适当选择液体复苏种类来对抗应激并保护器官功能。优化阶段则侧重于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降低氧耗。而稳定和恢复阶段的目标则是改善组织灌注,支持器官功能,并帮助病人脱离病理状态,达到长期舒适和减少ICU相关不良记忆。因此,在各阶段,医生需根据深度镇静评分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循环和炎症影响强且起效快者),并通过持续监测病情变化和循环呼吸平稳情况,确保个体化治疗的有效实施,并适时给予小剂量拮抗剂以维持循环系统正常运作。




神经肌肉系统在药物影响下会发生哪些变化?


使用某些药物,尤其是阿片类药物后,可能会对神经肌肉系统产生影响,如导致肌肉强度变化或产生幻觉等。此外,长时间药物作用(如深度镇静)可能会导致神经肌肉系统功能下降,因此每日唤醒时需评估其功能,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颅脑损伤治疗中有哪些关键原则和注意事项?


颅脑损伤治疗的关键原则包括脑灌注、亚低温治疗、降低脑代谢率以及控制颅内压。针对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谨慎使用液体,并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骨骼肌问题(如肌无力、肌痉挛)、特定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长期用药可能引发的脏器功能损害(如肝肾功能异常)。同时,要注意脑功能障碍的治疗不仅是为了减轻应激,还应着重于降低颅内压。




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哪些消化系统问题?应如何监测和预防?


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便秘、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以及肝功能异常等问题。对于高风险病人,应慎用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和胃穿孔出血的药物,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使用H2受体阻断剂来减少胃酸分泌,对肝功能受损的病人应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功能、消化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以减少药物副作用




在镇痛治疗过程中,应如何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


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如抑制免疫反应或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在使用镇痛药物时,要根据病情发展和临床指标评估,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维持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




实际临床决策应基于全面评估,并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和专业医生意见,进行个性化分析与治疗方案制定,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指出,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讨论!





许强宏



浙江医院

主任医师


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

国家人才交流中心重症医学考试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ICU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协会秘书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CCM中文版》编委、《CriticalCare中译本》编委。





往期回顾

李建国教授: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成人重症患者液体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张丽娜教授:重症脑监测导向的心肺复苏后管理流程


张蔚青教授:肌骨超声导向危重患者的营养评估与评价


孙建华教授:重症护理超声与科研——从问题的构建开始


樊楚明教授:脓毒症与免疫失衡



版权及免责声明:1.重症E线(包括但不限于公众号,视频号,网站)发布的非原创内容,我们将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无意中侵犯相关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2.重症E线发布的内容仅为传递更多重症医学相关信息,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如内容有误,欢迎指正。3.重症E线不承担因发布的内容而产生的任何责任,并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重症E线
“重症E线”专注重症医学学科发展,分享重症医学领域最新进展,传播重症救治核心技术规范,搭建重症医学会议、直播、在线教育平台,助推重症医学更加智慧化、规范化、同质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