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蔚青教授:肌骨超声导向危重患者的营养评估与评价

健康   2024-10-02 17:00   四川  



为何需要对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目前临床实践中评估危重患者营养状态的方法有哪些局限性?


并非所有ICU患者都普遍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但确实存在较高比例的营养不良风险,其营养风险评估(NUTRIC 评分或其他适用工具)评分通常表明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危重患者因急性应激反应,能量供应主要依赖于瘦体重分解,尤其是骨骼肌内的蛋白质分解。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骨骼肌衰弱,并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康复质量。尽管常用的营养风险评估工具如NUTRIC评分或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GA)能够初步识别营养风险,但在精确评估具体营养状态方面仍存在局限性对于无意识或存在认知障碍的ICU患者,传统的肌肉力量评定标准(如MRC评分)无法准确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虽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其精度受水肿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CT、MRI、双能X线吸收法等非侵入式影像学手段虽然可用作替代指标,但对于危重患者转移带来风险较大。此外,生物标志物如肌酸激酶、生长激素释放素等需采血检测,操作有创且成本较高,不利于临床快速筛查。




超声波在危重患者营养状态评估中的优势是什么?


超声波在危重患者营养状态评估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可视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性上,具有床旁可重复操作的便利性,便于医护人员实时监控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营养问题,从而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有力支持。




危重患者如何表现出骨骼肌衰弱的症状及影响?


危重患者在遭受疾病压力时,其合成代谢下降,分解代谢增强,表现为肌肉萎缩等综合症,即ICU获得性衰弱(ICU-AW)。长时间卧床导致合成代谢阈值升高,即使摄入相同热量食物也无法有效促进蛋白质合成。肌肉萎缩不仅影响短期ICU患者的生存率,还会影响他们回归社会后的长期生活质量。




超声技术如何在营养评估和监测领域发挥作用?超声在骨骼肌损伤程度评估中的主要指标及其作用是什么?


在ICU营养评估和监测领域,超声技术因其可重复性和实时动态监测的特点而受到广泛认可,并已被纳入中国官方发布的指南中。与传统的BIA等方法相比,超声不仅有助于实时获取个体化的营养信息,还能够进行高强度及高频率的数据采集,从而提供更为精准和全面的评估结果。在ICU环境中,通过使用超声技术对诸如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特别是股直肌)等关键肌肉的厚度、横截面积以及羽状角等参数进行持续监测,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参数的变化能有效反映患者的 ICU 获得性衰弱(ICU-AW)的发生率。同时,超声还被用来观察并跟踪其他肌肉如腕关节周围肌群、胫骨前肌(小腿肌肉)的功能状态,进而评估整体营养状况和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




肌肉评估时应该如何选择测量部位及确定参数?


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的肌肉(如股直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等),研究人员会根据既定标准选取固定的测量点进行定期(如每日)检查以实现动态对比和可比性。例如,在股四头肌的测量过程中,尽管各个研究可能存在不同的点位选择,但均强调必须确保每次测量都保持一致的位置。此外,常用的肌肉评估参数主要包括回声强度、肌肉厚度、横截面积、羽状角和肌纤维长度,其中厚度和横截面积是最常使用的参数,因为它们可以直接反映出肌肉体积的变化情况,并且便于临床实践中的动态对比和趋势判断。




什么是羽状角,其大小如何反映肌肉的功能状态?


羽状角是指肌纤维与肌腱之间沿肌肉长轴方向的夹角。通常,羽状角越大,表明患者的肌肉含量、发力能力和功能状态越好;反之,则可能提示肌肉衰弱。




肌肉质量和肌纤维长度基数有何关联?


关于危重患者的肌肉衰弱与肌纤维长度基数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还不充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尽管如此,优秀的个体中,即使肌纤维质量下降,肌纤维长度基数通常仍能保持不变,而只是其中包含的肌肉质量有所减少。




超声检查如何用于评估肌肉的糖原含量和脂肪组织?


超声技术可以间接评估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但直接评估肌糖原含量相对复杂,通常需要借助生化测试来揭示不同人群(如运动员和危重患者)之间的肌糖原差异。同时,该技术还可测量肌肉内部脂肪组织的密度,衰弱会导致低回声区减少,从而反映出肌肉营养状态的变化。




为何需要整体而非孤立地评估危重患者的肌肉状况?


对于危重患者的整体评估不应仅局限于单一部位,而需结合多个点位(如九位点法或更少的点位组合),通过综合测量相关肌肉的厚度、强度等参数,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肌肉营养状态。




超声测量骨骼肌的信度和效度如何保证?


超声测量骨骼肌具有较高的信度,为确保测量的一致性和精确性,需要遵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并由训练有素的操作者执行。此外,在效度方面,超声测量显示了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且通过对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对比分析发现,采用最小压力进行测量时,可获得更高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实际临床决策应基于全面评估,并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和专业医生意见,进行个性化分析与治疗方案制定,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指出,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讨论!





张蔚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护师

硕士生导师,护理督导


医学博士,副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护理督导

研究方向:重症护理超声技术与重症营养治疗的相关领域及跨学科研究

上海市护理学会男护士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上海市护理学会营养支持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护理学会男护士工作委员会 委员

重症超声研究组 护理培训师

《现代临床护理》、《上海护理》、《复旦学报(医学版)》、《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和《内科理论与实践》审稿专家

主持上海市校局级科研及人才项目多项

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书籍6部


研究成果在Critical C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Aust Crit Care期刊发表;申报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往期回顾

孙建华教授:重症护理超声与科研——从问题的构建开始


樊楚明教授:脓毒症与免疫失衡


张西京教授:重症感染的诊疗思路


孙同文教授:脓毒症诊断与治疗指南


彭志勇教授:基于分子表型的脓毒症精准治疗



版权及免责声明:1.重症E线(包括但不限于公众号,视频号,网站)发布的非原创内容,我们将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无意中侵犯相关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2.重症E线发布的内容仅为传递更多重症医学相关信息,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如内容有误,欢迎指正。3.重症E线不承担因发布的内容而产生的任何责任,并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重症E线
“重症E线”专注重症医学学科发展,分享重症医学领域最新进展,传播重症救治核心技术规范,搭建重症医学会议、直播、在线教育平台,助推重症医学更加智慧化、规范化、同质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