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教授:重症脑监测导向的心肺复苏后管理流程

健康   2024-10-03 17:00   广东  



为何需重视基层重症同质化的脑功能保护及心肺复苏管理?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和急救体系的发展,基层重症患者的管理和救治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在面对心跳骤停及其后引发的综合征和脑损伤时,亟待采取措施提升同质化的诊疗水平。尤其在心脏骤停后的处理流程中,通过深入了解病理生理机制并运用脑监测技术,有望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并减少神经系统功能损伤。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及影响是什么?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脑损伤、继发性心脏功能障碍和持久的炎症反应,这些改变主要表现为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其中,颅脑功能损害后果尤为严重,不仅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紊乱或障碍,而且直接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和长期生存能力。因此,作为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心肺复苏后管理的关键策略及具体操作步骤有哪些?


为了达成降低死亡率与改善脑功能的目的,在心跳骤停后的管理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对原因进行筛查,旨在尽早识别并解决可能导致二次心脏停搏的风险因素。其次,需确保适宜的器官功能支持,特别是脑功能保护,通过建立全面的脑监测系统来实时评估并调控血流量、灌注压、代谢等参数,使之保持良好匹配,维持脑稳态。例如,在30分钟内快速完成病人生理状态评估、复苏目标设定,并监控整个过程中的血液动力学、生化标记物、颅脑解剖结构、压力灌注血流代谢及脑电生理等多个维度的变化情况,以期形成一个闭环式的脑监测导向管理流程,有效保障患者脑部功能不受损伤。





在重症急性脑损伤中,最佳的氧合水平是多少?为什么不能将所有病人的氧饱和度都维持在100%?


在重症急性脑损伤的管理中,氧饱和度的目标值通常建议维持在96%到98%,以避免高氧灌注可能造成的氧化应激和自由基损伤。如果所有病人的氧饱和度都维持在100%,则无法精确调控氧分压状态,许多患者可能出现高氧情况,而二氧化碳分压控制更是困难,通常需要维持在35到45毫米汞柱。





在重症医学领域中,为什么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不能忽视?在评估过程中除了心肺评估和生化检查,还需要做什么?


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是重症医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特别需要关注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运动反应、感觉反应等,以评估脑干功能和整体神经系统是否存在损伤。在评估阶段除了常规的心肺功能评估和评分、生化检查外,还需要进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这一步骤对于快速识别极高危导致脑损伤的早期分层非常重要。





病史采集在早期脑保护中的作用是什么?


病史采集帮助了解病人停跳地点、持续时间、按压质量、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及病因等因素,有助于对病人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估,若为高危患者,可立即启动如体温降低等颅脑保护措施





格拉斯哥评分在评估神经通路完整性中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格拉斯哥评分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在脑损伤后出现变化时,能够反映出神经通路的完整性,是一个快速而有效的评估指标,能够帮助判断病人的预后和治疗干预反应是否有效





对于没有TCD设备的医院,如何进行颅脑血流和压力的评估?


即使没有专门的TCD设备,医院也可以使用便携式超声机配备的颅脑模式来完成对颅内血流的初步评估。这种床旁监测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决策病人的治疗方向,并且由于血流变化随时间进程不同,需要进行动态连续复查。





如何通过视神经鞘直径监测颅内压?


视神经鞘直径是反映颅内压力变化的有效指标,尤其适用于心肺复苏后的患者。视神经鞘直径超过4.5毫米通常提示可能存在颅内压升高,应进一步评估并考虑启动脱水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






心肺复苏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以及其如何影响治疗进程?


心肺复苏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水肿和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这对后续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是否需要调整液体输入量、血压水平及如何将病人体内的代谢降低至适宜范围。若不能有效控制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三天后发现病人已发展为脑疝,甚至脑死亡,但实际上这种病症有时可以通过适当治疗得到逆转。





为何要快速评估脑血流并设置相应报警系统?


快速评估脑血流是为了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出区别于常规的治疗方案。通过监测血流危机值,可以启动主治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关注,并确保在120分钟内完成压力和血流的全面监测。这是因为压力血流监测的主要目的并非仅限于观察本身,而是为改善治疗提供关键信息支持。





在完成血流和压力监测后,为何设定不同的治疗目标,并强调即时响应的重要性?


完成血流和压力监测后,首要任务是设定不同的治疗目标,如在视神经鞘直径大于0.5或其他脑血流异常表现的情况下,在30分钟内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包括实施治疗性低温、脱水、镇痛镇静等措施。这些治疗目标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达成,并且医生护士需密切监控以保证快速降温过程中的平稳过渡,避免发生寒战现象。同时,随着体温降低,血流状况也可能会随之改善,达到正常频谱状态。





ECPR患者中如何合理使用机械通气流量CO?


在ECPR(体外心肺复苏)患者中,选择适当的机械通气设置非常重要,以避免颅内压增高和保证足够的气体交换。一般来说,在遇到高动力血流状况时,会调整通气参数并控制血压,随后尽快使患者体温降至目标温度。借助ICOM等设备保护,可能允许将体温降至28度甚至更低,从而提高神经系统预后的可能性。





为何强调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每六小时内进行脑电监测,以及脑电监测在该场景下的作用是什么?


尽管脑电监测可能受限于设备可用性,但在心肺复苏及神经重症患者中,及时进行脑电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紧急情况下,应尽可能在六小时内完成脑电监测,以尽早识别并处理潜在问题脑电监测不仅能帮助识别潜在的无症状性癫痫发作,预防脑组织因频繁发作导致的弥漫性肿胀等问题,还提供了宝贵的预后评估指标,如脑电模式的变化和反应性评价,这些都可用于指导临床抗痫治疗的启动。





脑电模式时间和反应性如何影响神经系统的预后评价?


脑电模式的时间依赖性和反应性决定着后期神经系统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在心肺复苏患者中,通过连续几天(如三至七天)的观察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他们的预后。此外,挠痒反射也被视为反映血流充足性的重要指标,在连续监测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TCD为何无法持续监测血流而其他指标却起关键作用?


虽然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可进行局部脑血流监测,但它无法持续监控。因此,血流作为持续监测目标时,依赖于诸如氧分压、钠离子水平、体温、动脉血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它们在12小时内需要保持稳定且达标,尤其对于基层同质化管理和重症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血压管理在心肺复苏中的重要性及其改善情况如何?


血压管理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至关重要,若血压不能维持在适宜范围内(例如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85mmHg),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经过持续的质控措施,护士和医生对此的关注度提高,使得部分科室的血压达标率从最初的约40%提升到了超过80%,甚至接近90%。





生化标记物在神经功能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是什么?


生化标记物如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可用于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如果NSE值随时间推移不断升高,可能表明存在持续的脑损伤或继发性损害。通过定期(如24小时、72小时及第七天)对生化标记物的检测,结合临床评价和影像学检查,可全面评估病人的神经系统预后。




实际临床决策应基于全面评估,并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和专业医生意见,进行个性化分析与治疗方案制定,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指出,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讨论!





张丽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中心)科主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危急重症中心主任

湖南省重症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

脓毒症转化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重症神经研究组常务组长

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副组长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湖南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编委

美国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中文版编委

美国Critical Care杂志中文版编委   


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交流学生,博士后;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等课题10余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8分。




往期回顾

张蔚青教授:肌骨超声导向危重患者的营养评估与评价


孙建华教授:重症护理超声与科研——从问题的构建开始


樊楚明教授:脓毒症与免疫失衡


张西京教授:重症感染的诊疗思路


孙同文教授:脓毒症诊断与治疗指南



版权及免责声明:1.重症E线(包括但不限于公众号,视频号,网站)发布的非原创内容,我们将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无意中侵犯相关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2.重症E线发布的内容仅为传递更多重症医学相关信息,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如内容有误,欢迎指正。3.重症E线不承担因发布的内容而产生的任何责任,并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重症E线
“重症E线”专注重症医学学科发展,分享重症医学领域最新进展,传播重症救治核心技术规范,搭建重症医学会议、直播、在线教育平台,助推重症医学更加智慧化、规范化、同质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