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人文 | 面对人生风雨,找寻生命“质量”——一名重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健康   2024-09-28 18:12   四川  

2024年的夏天,对于36岁的张先生(化名)来说,一定是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经过一场重大意外,如何才能抓住生的希望,恢复到伤前的生活?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切实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用仁心和仁术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张先生因一场意外导致了危及生命的多发性严重创伤,经当地医院进行紧急心脏破裂修补手术、肠破裂修补及造瘘术,惊险的闯过了三次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后,在呼吸机支持下转运至中国医大一院浑南院区重症医学科。


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浑南院区重症医学科朱然教授及团队医生陈铭铭、李志亮、尹晓晗、胡紫薇、关丽蓉、王子昂在科主任马晓春教授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诊疗计划、应用有效的POC床旁监测技术、实施专业的重症管理模式,在诊疗过程中进行精准评估和目标导向治疗,并动态实时评估病情变化趋势,帮助患者顺利渡过了休克、重症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癫痫、不全肠梗阻、肠功能障碍等重重难关,为后续重症康复治疗打下了重要基础。


历经20天的重症密集救治,张先生终于重新睁开了双眼,治疗进入程序化撤机和康复阶段。但经历了长期卧床、镇静镇痛、重症疾病打击后,张先生处于获得性虚弱状态。“能顺利脱机吗?有信心吗?”团队每天都如此问自己。考虑到患者存在获得性肌无力、膈肌功能下降,病区主任朱然、护士长尹超护士长带领医护团队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包括移位器体位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床上自行车、主被动肢体运动训练等,另外,通过呼吸机阶梯式下调支持参数,脱机前带管下地活动、行吞咽功能评估及训练、尝试进食等,为下一步脱机后恢复基本生理功能作充分准备。




除了躯体上的康复训练,团队还通过个体化的关怀鼓励,帮助他重拾康复希望、建立生活信心。通过家属陪伴、观看电视节目等方式,促进认知功能康复。





重症团队中有一句口号:不仅要让患者“活着”,更要有尊严地“活好”!为了让张先生出ICU后能够生活自理并更快的融入社会,返回工作岗位,救治团队从训练经口进食能力,恢复消化道生理功能;到强化躯体功能恢复,包括坐轮椅、站立、辅助行走、自我行走;甚至是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品尝医院餐饮部咖啡是张先生苏醒后第一次尝试外出社交。那一天,他晒到了久违的阳光,感受到了沈阳的秋风,一切虽然平淡,却无比可贵。渐渐地,在中国医大一院浑南院区里,总能看见张先生的身影,在蓝天和秋风的陪伴下,走的越来越远,越来越稳。通过重症团队80个日夜的守护,张先生不仅保留了完整的躯体功能,更是拼回了破碎的记忆,人生潮落定有潮起,张先生也会在即将到来的金色秋天里继续书写他新的人生。




张先生的康复是中国医大一院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又一生动案例,既敢于向疾病亮剑,又善于给病人温暖,敢作敢为、善作善成、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医护人员和患者也携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和谐医患关系,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之旅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往期回顾

构筑重症医学学术高地,祝贺2本期刊入选《202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推进同质化建设,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 年版)发布


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祝贺重症医学领域专家上榜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陈德昌主委带队参加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年会ESPEN2024


于凯江教授:脓毒症相关AKI —— 第28届ADQI专家共识解读



版权及免责声明:1.重症E线(包括但不限于公众号,视频号,网站)发布的非原创内容,我们将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无意中侵犯相关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2.重症E线发布的内容仅为传递更多重症医学相关信息,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如内容有误,欢迎指正。3.重症E线不承担因发布的内容而产生的任何责任,并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重症E线
“重症E线”专注重症医学学科发展,分享重症医学领域最新进展,传播重症救治核心技术规范,搭建重症医学会议、直播、在线教育平台,助推重症医学更加智慧化、规范化、同质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