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大师讲座公开!周晓虹、谢宇、林南、邱泽奇、赵鼎新、周飞舟等名家现场实录

文化   2024-11-27 16:00   北京  

社会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社会运行与人类行为的学问。有些神秘,又包罗万象,像是一个“学术的显微镜”,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实录》(全三册),集合社会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顶尖的领军学者如李强、周晓虹、谢宇、边燕杰、赵鼎新、周飞舟、王春光、林南、张翼、田毅鹏、张文宏等的演讲内容,关注当代社会学研究热点议题,在家听大师课,关心我们身边的社会!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套装
(全三册)

国内顶尖社会学家的大师课
关注当代社会学研究热点议题
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学界思想动态
增进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限时特价,套装低于5折!


本书特色

权威性与前沿性
集合国内顶尖社会学家的演讲,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前沿性,为读者提供了最直接、最深入的学术对话体验。
广度与深度并重
覆盖社会学多个分支领域,如社会结构、文化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城市社会学等,确保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
实践与理论结合
不仅探讨社会学理论,还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读者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提供社会学角度的参考。

多元化视角
每位社会学家的演讲都代表了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研究路径,有助于读者构建多元化的思考框架。
可读性强
演讲实录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相较于学术论文,更易为普通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序   言


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和发展过程中,郑杭生先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的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正确方向,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学理论。他所倡导的“立足现实、弘扬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的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是为纪念郑杭生先生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乃至对整个中国社会学的重大贡献而设立的品牌项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大讲堂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与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及社会学学科前沿问题,邀请中外社会学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知名学者做学术讲座,分享学术研究的新发现,开阔学生的视野,以促进社会学学科建设,深化社会学研究,为共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我们这个学术共同体的贡献。“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自2017年创办以来,已举办讲座五十余场,其中第一讲至第十五讲的演讲文稿,已以《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实录(第一辑)》为题,于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24年是郑杭生先生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学学科40周年,也是先生逝世10周年。继承和发扬光大先生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发展事业,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我们特编辑出版《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实录》第二、三辑,以表达对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第二辑收录了自2019年5月以来“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十六讲到第三十四讲的17篇演讲稿,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阎云翔主讲的第十八讲“倒立的家庭与后父权代际性:新家庭主义再探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罗纳塔斯(Akos Rona-Tas)教授主讲的第二十讲“The Problem of Predicting the Fu-ture: Art and Algorithms”因故未能收录;第三辑收录了自2021年4月以来第三十五讲到第五十讲的16篇演讲稿。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实录》第二、三辑所收录的讲座,大多数是在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的艰难境况下举办的,多以线上方式进行,网络直播讲座使更多学子和受众得以分享这一重要学术资源,也扩大了社会学的社会影响。衷心感谢应邀莅临“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并同意将讲演文字收录出版的各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人员也为大讲堂的举办做了大量辛勤工作,刘少杰、赵旭东、陆益龙、王水雄、赵延东等教授都曾承担讲座的主持和评议工作,奂平清、富晓星、黄家亮、朱斌等在讲座联络和宣传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中心办公室主任李锁成在讲座的组织、协调和材料准备方面付出了大量精力,王策明、王思贤、杨宇黎、和鑫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演讲文字稿的校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的大力支持,感谢策划编辑盛杰女士支持!


本书的出版受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学术志、人大京东社会学学科建设基金的大力支持,特致谢意!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2024年1月


内容简介
郑杭生先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重建的奠基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为纪念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设“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邀请社会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顶尖的领军学者如李强、周晓虹、谢宇、边燕杰、赵鼎新、周飞舟、王春光、林南、张翼、田毅鹏、张文宏等莅临演讲,以期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深化学术研究、繁荣学术文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发展。


编者简介

第一辑


洪大用

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方向的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刘少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和网络社会学。近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十余项。


第二辑、第三辑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国家构建与政治秩序研究。


奂平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城乡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研究。


  目   录
第一辑

我国“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模式研究 李强

华夏品位的社会学 景天魁

关系:社会交换的情感基础 林南

关系社会学与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 边燕杰

家庭背景、教育成就与社会流动:中国文化的作用 谢宇

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历史改变 张静

马克思与我们 孙正聿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看新结构经济学 高柏

我国社会分层的变动趋势和热点问题 李培林

群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另类叙事 周晓虹
大学与中国现代文明的建构 金耀基
如何认识和研究中国社会——50年中国研究经验 托马斯·海贝勒
分享、体制转型与城市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 蔡禾
流动的劳工:中国卡车司机的调查与研究 沈原


第二辑

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 田毅鹏

从引进吸收到融合创新 张文宏

社会资本的现状和未来 林南

阶层位置,居住安排与家庭暴力 张翼

多元文化结构与文化认同 邴正

从地缘多元主义走向话语多元主义 谢立中

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发展中的“消费悖论”及其超越 王宁

关于社会公正的几个问题 吴忠民

中国社会学者的产权研究 刘世定

从自我技术看儒家伦理的早期嬗递 成伯清

站在数字社会的十字路口 邱泽奇

流动时代的不确定性及其应对——以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的全球爆发为例 文军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与治理 宋林飞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框架、概念与关联 翟学伟

乡村发展与转型研究的理论传统 叶敬忠

中国人类学的学术风格与学科自信 麻国庆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特性 王处辉


第三辑

社会工作的西方传统与中国语境 何雪松

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机制的社会学思考 王春光

“饭圈”现象观察 毛丹

我的社会单位理论 胡荣

推理和社会科学:理想类型集方法的运用和发展 赵鼎新

空间不平等与城乡融合发展:一个空间社会学分析框架 林聚任

让科技返回社会: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议题 赵万里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基础初探 周飞舟

挽回式福利执行机制建设:基于镇街社工站建设的思考 张昱

新兴青年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李春玲

乡村振兴的紧迫性与农村社会基础的建构 王思斌

社会政策在促进我国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作用及相关发展议题 关信平

心怀“国之大者”,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 陈光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 龚维斌

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家庭结构变迁 王天夫

从“家”看乡村社会变迁 周大鸣


社会学书单


阅读更多

布尔迪厄“难读”的经典,限定盒装回归!

《结构人类学(0)》:大师遗珠首次集结出版丨斯特劳斯著作更新

做科研,哪有不疯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新闻、社会、中文、历史、哲学类图书出版】 每天,若有空,我来为你读一首诗、写一篇文字、推荐一本书。 我们相信:“仅凭记录和虚构,仅凭唯一的书,我们仍可怀着向往,向往:固若金汤的城邦,倍感温暖的家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