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历练,如何铸就直播“天花板”?

文化   2024-09-02 18:07   北京  



导语



北京时间8月23日,巴黎奥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盖致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祝贺总台团队对巴黎奥运会转播报道成功精彩,并向总台团队对巴黎奥组委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在法兰西体育场,几乎每天都有各国同行慕名登上总台“中国红”转播车队参观交流:承担“先锋任务”;成为“全球的行业标准”……最新出版的许强著《高光时刻》揭示,有一群可敬的电视人一直在为达成直播/转播技术的“世界一流”水准默默蓄力、刻苦攻坚,他们达成目标了吗?怎么做到的?书中有答案。


高光时刻

重大活动电视直播全攻略

许强 著

2024-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场直播

业务中的“天花板


现场直播被称为电视行业中各种业务类型的“天花板”。之所以有此称号,是因为现场直播从思想创意、艺术表现到技术呈现等方面来说,实现的难度都非常高,是一场即拍摄、即剪辑、即放映的“即时电影”,也是一个多层级调度操作、多系统并联的镜头切换组合,没有事后剪辑,也没有富裕片比,是直接播出的“思想 + 艺术 + 技术”的组合,在最佳时机,以最佳角度、最佳景别、最佳运动方式形成的最佳镜头序列组合,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曾经的教训


知易行难,笔者在刚刚入台时就亲眼目睹两次重大事件直播失误。第一次是我国与某国建交后,对方总统首次访华,两国电视台播出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的欢迎仪式。对方转播团队因为无法在此地架设机位,商定由我方提供公用信号,他们专门提出一定要有两国领导人双手握在一起的特写,但我方由于准备不足,对移动主体的焦点没有掌握好,镜头推上去时是一片模糊,等拉出来调好焦点,双方领导人的握手已经结束了。

 

第二次是某国总统到某大学演讲,也由我方提供公共信号,也是因为准备工作不足,方案大而化之,没有在演讲台设置专用拾音话筒,导致声音就像从远处飘过来的一样,根本听不清,笔者当时惊讶得不能相信:这难道就是国家电视台的直播水平吗 ? !于是暗下决心,要在这方面努力,一定要追求“世界一流”,每次更新“历史最好”!


三十年直播历练的

实战心得

1

直播镜头选择-最佳时机



“国庆70周年”阅兵直播,导演组提出的主要创作原则是:以格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电视语言,在最佳时机,以最佳角度、最佳景别、最佳运动方式,形成最佳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把几个最佳合理组织在一起,其中最难的是最佳时机,这事关电视直播的根本。1:1叙事的时间线无法改变,比如分列式徒步方队的敬礼线在东华表,礼毕线在西华表,两者之间相距96米,全程1分06秒,但前、后方队是“你未唱罢我登场”,每个方队纵向整体长度21.9米,方队间隔30米,算下来一个方队走了38秒,刚过金水桥前,下一个方队就“向右看”了,这时如果镜头没切出去,后果可想而知。所以直播不可能像纪录片那样把一个方队从敬礼线到礼毕线的全过程展示出来,不可能像纪录片那样把镜头拍下来到后期不断推敲进行编辑。从操作原理来说,直播这个独特的文体,镜头同步表达的要求是毫厘不差,它在时间线上的要求比同声传译还高,不是可以查阅字典、反复斟酌的笔译。


所有的镜头组合起来,要体现分列式排山倒海的气势、整齐划一的能力、精神抖擞的风貌。直播导演组精心设计了节点镜头,清晰地表现方队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按时空顺序准确、连续地把主体的运动过程、主体的特征和细节、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展现得准确、及时、充分;展现方队的线条所构成的几何美感、动作所形成的程式和程序、躯干与四肢动静结合所形成的韵律、脚步声和音乐声所形成的节奏;以高低有别、组接有序、“看懂门道”的镜头呈现先进的陆、空装备;以华表、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为前景、后景,形成具有深广含义的关系镜头。而分布在分列式、群众游行队伍里的微型摄像机,以主观视点体现出受阅官兵和参与群众“我们来了”的激动心情,让观众更好地触摸到活动的脉搏和温度。


2

提前设计直播经典镜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庆典活动的直播里,党徽和“100”字样同框,怎么能在直播的时候把这个镜头适时切出来?这是总摄影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为切早了不行,飞机没飞过来;切晚了也不行,飞机飞过去了。此外,还要考虑机位“设置比”,如果为了这一个镜头,要设置两个机位,这两个机位不能再有其他用途,对系统资源来说是巨大的浪费,因为直播系统里的每一个机位都非常珍贵,基本上都要实现一个机位多用,如果一个摄像机位只能拍摄呈现一个镜头,即便这个镜头是经典的,但对直播整体来说,仍然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机位调动就需要非常娴熟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几分几秒之后,这个机位绝对不能再安排别的用途了,在这几分几秒之后的两分钟里,它必须要拍党徽和“100”字样同框,两分钟一过,就是“100”字样飞过去了,这个机位又“活”了,又可以兼顾做别的用处,这是总摄影师要考虑的。也就是说,总摄影师要综合考虑直播的时间线和空间线,在直播团队建立中,总摄影起着创造经典和统筹全场视觉效果的重要作用。


总导演和总摄影作为直播团队中的第一创作人,他们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纪念大会直播成立了导演组团队之后,第一次去看现场,活动的主办方介绍现场布局,这个地方将来可能会有一个大党徽,那个地方可能有年份标志,还有一个地方可能有50面红旗。主办方在介绍的时候,总导演和总摄影脑子里面其实就有了一些画面,所以在还没有脚本的时候,有一些画面就是已经定型了的,这就是在实物呈现前,“发现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3

直播展示观点



每一场重大活动的主题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每年9月30日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主题是向革命英烈致敬。这些活动在直播创作时不能一上来就去考虑架设多少机位,而是首先要思考一下这场活动的意义。就像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国庆庆典的内涵和表达的主旨,要结合当年的情况来设计直播要表达和突出的内容。


每年9月30日都要直播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但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很多平凡的英雄都在为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做着自己的贡献,当年9月初,全国抗疫表彰大会隆重举行,那么这一年的这场敬献花篮的直播应有什么特殊安排?在和北京市活动主办方沟通后,直播团队发现,这一年活动的新变化就是有为国家抗疫、扑灭山火等事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民群体来到现场。那么在直播创作中,设计镜头就要把他们这个荣誉方阵展现出来,这就是2020年敬献花篮直播与众不同的地方。

 

4

直播呈现主题



直播中主题呈现的过程要完成两个层次的工作内容:第一是叙事,先把重大活动通过直播镜头说清楚。第二是共情,就是在叙事的基础之上,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发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让直播得到升华。也就是说通过直播重大活动让观众感受到视觉上的震撼冲击,然后再激发观众共同的情感,这是一个从主题往下倒推的过程;然后再把活动分解成几个版块,考虑每个版块怎么做,确定既定的目标之后,再分解任务,包括用多少人、用什么样的设备,能够表现这种特定的场景或者特定的情感。叙事和共情既要紧密完美结合,叙事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要考虑到共情;同时,叙事和共情也要考虑把握好平衡度,叙事是基础,共情是在叙事清楚且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人民大会堂授勋仪式直播中,就有叙事和共情关系的思考:获勋者乘坐的车辆从长安街通过时,沿路的警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机位应该如何布置?当时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即将获得勋章的功臣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从长安街一路乘车走过肯定是心潮澎湃,所以直播既要表现出他们这种激动的心情,还要表现出国家对于做出重大贡献者的最高致敬,最后直播中设计了长安街沿线警察敬礼的镜头,还有摩托车仪仗队从木樨地桥一点一点露头出来,配合摩托车的轰鸣声这些元素,最终达到了讲清楚事件、烘托了气氛、引起了共鸣的直播效果。

又如“朱日和阅兵”电视直播。在分列式行进中,以远近交错、角度恰当、景别适度、正面纵深、跟踪移动、航拍全景等镜头呈现出分列式排山倒海的宏大气势。敬礼线附近的贴地小摄像机和在阅兵道地下埋设的微型镜头,配合空中三维索道摄像机,以高低有别、俯仰结合、组接有序的镜头,呈现先进的陆海空装备所显示出的强军新气象。阅兵直播充分展现了受阅将士征尘未洗、连续作战的战斗姿态,生动表现了真打实练的实战环境,有效突出了铁流滚滚、风尘仆仆的战场氛围。


5

直播的声音还真



重大活动电视新闻直播中声音的设计和制作很重要,这是还原现场真实氛围的重要步骤,如果不事先去做专门的声音拾取,现场各种丰富的声音元素是不会在电视新闻直播中自然就有的,直播最终的屏幕呈现可能只有画面没有声音,或者声音画面不匹配,这样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直播感受到的活动现场,就会和真实的活动现场完全不一样。这样的直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要确保做到现场声音的真实还原。直播中的声音一定不能是造出来的、虚拟出来的,虽然那样可能效果好,但失去了新闻真实的基础。在现场真实的基础上把声音尽量做好,这是重大活动电视新闻直播设计制作声音的重要原则。


比如好多次的航天发射直播中,拾取火箭发射喷火声音的话筒一般都布置在距离最近的楼顶,这是能够接近火箭现场最近的距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当火箭冲天而起时,火光画面先出来,因为声音慢,升腾喷火的声音 5 秒钟之后才能听到,这样就直接影响到直播效果。记得最早一次直播的时候,还曾经设想过之前同样型号的火箭,都是同样的滑行燃料,喷出来的声音应该是一致的,是不是可以提前把上次的声音拿出来,这次只要火光画面出来,声音就提前放,后来经过反复思考觉得这样做不行,声音必须要还原,真实是第一位的。如果万一这次发射出现意外,提前放出声音,反而假了,所以一定不能有一点这种假的声音内容加进来。后来采取的做法是:在离火箭 50 米的地方,架了一个无人值守的话筒,然后通过线路传回,以确保发射喷火的声音第一时间抵达,这样声音不仅确保真实,而且与画面高度匹配。


另外如果碰到现场的声音破了,那也不能修饰,也要真实地还原,因为这种破是现场的情感表达,像当年申奥直播,当宣布北京成功时,白岩松在现场就开始喊了,他的声音一下就破了,直播就要还原现场这种声嘶力竭的声音,这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样直播就会显得非常的真实。


还有天安门广场上的历次重大活动,其难点就是脚步声的真实还原。因为是在战士的靴子里装了无线话筒,直播画面的正步走起来,不同话筒路由传输之间的抵达时间不一致,脚步声就会很零乱,所以必须在确保声音真实的前提下调整一致,让脚步声音跟画面去匹配的节奏感不错位。


6

直播的声音拾取



直播声音拾取的设计理念一般是三层,就是整体的环境、主体的事件、特写的声音表达。

第一要表达声场,声场就是对现场环境、现场氛围的一种衬托。比如重大活动即将开始前安静的天安门广场,很大的一个广场,就要空气的声音,可能就需要远远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架设一个高高的话筒,拾取这个声音的话筒要让别的声音对它干扰少,要远离观众,要尽可能得高,实际上就要突出广场的空间感、空旷感。


第二要设计现场的声音主体。在现场环境下会发生一些事件,不管是坦克车开过,还是受阅的战士正步走过,这都是直播中要表达的现场声音主体,被声场包围在其中。根据直播分镜头脚本,确定每一个画面声音的主体是什么,表达的境界是什么,意境是什么,包括直播中根据事件的进程去组合布设话筒,有的话筒可能在第一时间用完之后就不再用了,有的话筒持续到活动结束可能一直都在用。比如阅兵中的标兵就位环节,要能够彻底排除其他干扰,去拾取到想要的声音主体,这是需要声音的总负责人去考虑的,和布置摄影机位同等重要。


第三要设计现场的声音细节。特别个性化的声音,人在现场能感受到,但是电视直播如果不事先去设计,不进行声画匹配,它是不可能进到直播中来的。比如“朱日和阅兵”中的机降,仰拍直升机里的队员们落地的画面,在落地的地方大概有30公分的土,下边铺了一个木板,然后在木板底下粘了一个话筒,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落地的细节的声音收得更清晰。如果没有这个声音细节只有画面,直播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在整个阅兵的环节也有一些突出声音细节的设计,如第一个战士张嘴喊“首长好”的声音,就是离镜头最近的这个人,把他的声音和远远的、整体的、群感的声音区别开,在群感的声音之外,个体细节的声音颗粒感凸显出来,再跟群感声音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直播才会更有震撼力。

7

直播要做好预案



虽然重大活动直播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但是每一场活动现场都有临时突发情况,如仪式流程调整、天气变化、技术设备故障、镜头调度有误等,突发情况会严重影响直播质量,所以一定要制定多种直播应急预案,无论什么情况发生,都可以用最专业的状态面对。

 




扫码试读本书








购买链接




阅读更多


站在奥运会高光时刻的背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新闻、社会、中文、历史、哲学类图书出版】 每天,若有空,我来为你读一首诗、写一篇文字、推荐一本书。 我们相信:“仅凭记录和虚构,仅凭唯一的书,我们仍可怀着向往,向往:固若金汤的城邦,倍感温暖的家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