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生产的方法论范式看,如何从一种结合“实证主义”与“阐释主义”的综合视角出发,考察日益网络化、媒介化的世界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走向,已经成为新媒介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作为一种影响人类知识生产的全新社会结构性要素,新媒介在重塑知识生产的观察方式、类型边界和认知途径的同时,自身也成为知识生产考察的全新对象,这种混合化的 “双重主体性”带来了对于新媒介理解的全新要求,即必须将媒介技术形态置放于社会观念体系、物质基础结构以及主体实践行动之间不断变化的互动关系框架之中,以分析探讨这种媒介“主体性重建”所牵引出的知识概念边界、价值指向以及内容结构的持续重塑过程。
从社会科学学科视角看,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不断深度介入加剧了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持续扩散,影响了社会主体的理性判断与社会行动选择,使社会共识构建路径变得异常复杂和困难,而富有批判性意义的新媒介知识生产为推动社会主体实施认知判断、行动选择以及价值反思提供了可能,这种知识赋能的理念在作者看来正是重构社会共识和重建社会凝聚力的底层观念逻辑。“在这种媒介变化和整合态势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提供最新文献资料和发展趋势合理判断,更需要发展出具体理论、分析视角或维度,以便观察和审视这些发展和趋势。”
因此从现实意义看,当前新媒介研究试图在不断强化媒介技术的“社会化”进程方面持续提供理论支撑,并认为这种进程能够在社会主体理解信息供应适当性、数字工具感知有效性以及媒介使用可能性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实现推进大规模社会整合协作的目标。因此在作者看来,厘清网络信息传播时代科技、媒介和社会领域之间的复杂关系,阐明新媒介参与下知识生产的内涵特征、逻辑机制与实现路径,有助于进一步从“知识生产与管理”维度讨论如何促进形成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共识机制,同时这种研究价值选择也使得知识生产开始转向以获取跨界通识、中层化的知识类型为目的。
图书内容展示(点击可放大查看)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看,本书所采纳的社会科学范式体现出鲜明的新结构功能主义取向。首先,研究仍然基于提升社会整合效力、凝聚社会共识的经典结构功能主义立场来定义知识生产价值场域。“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释科技、媒介和社会领域之间复杂关系的方法,同时采取社会科学的学科视角,重点关注那些对上述复杂关系已经产生相关结果的研究,它们使用各种定量和定性方法,并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
其次,作者提出研究应当拓展对于 “结构与行动,以及行动实践性与手段性、表意性和目的”的关注,即要从描述性意义上而非说明意义上提供新媒介与社会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图景,从更具张力关系的维度解释媒介参与社会整合及社会控制的变异及过程。
因此在作者看来,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要义旨在揭示新媒介研究中所蕴含的多元认识论立场,从而为媒介参与社会整合提供更多的可能参照性。“由于社会科学家们对这些假设及其有效性,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并不完全赞同,因此描绘这些分歧也是本书的具体目标之一,而正是在这些分歧之中,也只有通过这些分歧,所涉问题的复杂性才能清晰呈现。”
需要指出的是,在阐明了基本方法论立场之后,尤金妮娅·希尔佩拉并没有拒绝 “阐释主义”之于新媒介研究的重要性。她认为从知识生产的历史维度看,作为一种关注和分析人类社会“近期技术形态”的知识领域,“新媒介研究”被自然化地给予了“聚焦于当下”的学术价值属性,因此实证主义方法论所呈现出的知识生产特征,往往体现为一种持续性冲动,即集中关注于探索新媒介引发现实社会“变革性影响”背后的媒介社会动力学机制,正如本书推荐者之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索尼娅·利文斯通教授所评论的:“尤金妮娅·希尔佩拉的 《理解新媒介》这本著作提供了对于当代媒介形式令人钦佩、思路清晰和引人入胜的分析,研究内容跨越社会、政治和文化不同场域,阐明了新媒介的动力学机制,同时巧妙地规避了这一研究领域中现存的许多缺陷——过分夸大、观点模糊、立场偏颇以及缺乏经验基础。”
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肯定实证主义方法论价值的同时,提出要警惕 “抽象经验主义”所造成的知识断裂现象,因此她要求媒介研究在实现社会整合的意识形态功能之外,不应当将“历史感”排除掉,而是需要从历史主义观念出发,通过对媒介技术如何贯通于社会历史结构和现实结构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以讨论“技术”与私人和公共生活空间相互形塑的价值样态。“虽然侧重于社会科学研究维度,但本书同样关注历史的作用和对新媒介发展的社会史学理解。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缺乏历史观念、思辨性以及忽视既有研究基础的现象并不鲜见,仿佛一切研究都是全新创造的。因此新媒介研究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创新性和新颖性,有时会忽视研究的连续性和路径依赖作用:新的研究发展往往是沿着既有研究开辟的路径和方向进行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它们的现在、预示了它们的未来。”
尤金妮娅·希尔佩拉的上述观点传达出一个重要倾向,即“新媒介”作为人类社会新近出现的一种媒介技术形态,我们该如何从一种动态意识维度——海登·怀特所提出的“实践的过去”概念——去理解这个词语的概念指向和内涵范畴。可以看出,在表明研究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同时,希尔佩拉明确指出本书并非一种 “横截面式”的经验研究,而是希望能够重新定义时间和时间性概念,以获得一种新媒介研究“历史书写”的复兴,即通过对 “新媒介史”的考察,调和“技术”与人类社会的时空互动关系,从而探索新媒介作为“事件进程”和“历史书写”之间的必要关联。这就意味着在现代共享的知识语境中,“新媒介”的概念指向不应简单以线性时间所限定的 “当下性”为唯一目的,媒介研究的任务也不是仅去发现媒介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逻辑,而是要持续考量新媒介与人类主体在共同构建 “社会文化实践语境”过程中的观念认知与价值行动的时空边界,即媒介研究必须回答一个问题——知识生产如何以及以何种特定方式使理论发现对公共生活有帮助。
综上所述,同许多研究学者一样,尤金妮娅·希尔佩拉在媒介研究领域试图构架一种能够弥合 “实证主义”与 “阐释主义”的方法论立场,这种观念折射出她对于人类学两个常量概念的关注,即媒介研究需要综合 “经验空间”和 “期待视野”双重范畴,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构成了理解新媒介所需要的 “时间经验”,而这种 “混杂化”时间经验要求我们以海登·怀特倡导的 “实践的过去”观点来看待 “技术介质”,并将其作为实施经验分析的逻辑前提之一。可以说,希尔佩拉的“双重方法论”范式触及了当前传播学学科面临的一个重要认识论问题,即如何通过对于“线性时间观念”的反叛来重建理解新媒介的时空场域,毋庸置疑,这涉及我们该如何看待新媒介研究的知识本质属性问题。“断裂单数的历史概念背后的时间塑形,并不是时间之流中的经验空间和期待视野之间的关系,而是在断裂时间的背景下,一个断裂的知识空间和一个存在视野之间的关系。”
名家评价
尤金妮娅·希尔佩拉的《理解新媒介》提供了对于当代媒介形式令人钦佩的、思路清晰的和引人入胜的分析,研究内容跨越社会、政治和文化不同场域,阐明了新媒介的动力学机制,同时巧妙地规避了这一研究领域中现存的许多问题——过分夸大、观点模糊、立场偏颇以及缺乏经验基础。她激发读者重新思考熟悉的现象,综合多重理论观点,并发挥自身想象力对未来予以展望。
索尼娅·利文斯通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与传播系
本书清晰地展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时代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媒介世界。通过细致考察社会和媒介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希尔佩拉深刻地阐明了这个日益网络化、媒介化世界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走向。对于学生、教师和研究者等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具有高度适用性的教学参考书,令人感到开卷有益。
史蒂夫·琼斯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内容介绍
作为一种社会技术形态,新媒介已经全面嵌入现代社会生活之中,深刻影响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认识并合理解释数字世界的复杂性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本书翔实而全面地呈现了理解科学技术、媒介与社会之间关系所需要的理论工具和知识资源。
作为一本面向媒介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术著作,本书为那些希望探索新媒介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尤金妮娅·希尔佩拉,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任欧洲传播研究与教育学会(ECREA)族裔、移民和媒介研究部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治理论与新媒介,媒介与多元文化,网络新闻,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关系,文化多样性与媒介表征等。最新的研究文章发表于《新媒介与社会》《欧洲文化研究》《民族与种族研究》《信息政治》等学术期刊,并分别与乔斯·汉兹、林肯·达尔伯格联合编撰了《界面之上:社会、文化和政治转型》以及《激进民主与互联网》等多部学术著作。
译者简介
李鹏,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六届全国广播影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理论、媒介受众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重大委托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出版《全国新闻:电视与受众研究》《观看的受众:视觉文本与接受研究》等译著、专著12部;在《国际新闻界》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余篇。荣获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事实核查:
后真相时代美国新闻业的选择
把握西方事实核查运动兴起的来龙去脉,据此烛照中国的事实核查实践
传播理论导引:
分析与应用(第6版)
全面兼顾传播学诸领域的研究,全新绘制传播理论发展变迁图谱
了解更多: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6版出版,全新绘制传播理论发展变迁图谱
过滤泡:
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
互联网活动家埃利·帕里策代表作 ,深刻了解信息茧房、算法、过滤泡等典型概念
交往在云端:
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南希·拜厄姆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我们理解日常关系中的变化,人大小董老师倾情翻译
旁观者:
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
荣获2015年国际传播协会杰出图书奖,挑战了当今媒体伦理、发展主义研究、政治传播、新闻学和社会理论研究的现有范式
了解更多:撕开同情疲劳的假象︱《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
想象未来的新闻业
芭比·泽利泽近年来研究成果的整合与升华,全方位考察全球媒体环境中的新闻业
严肃对待新闻:
新闻研究的新学术视野
芭比·泽利泽关于新闻学术领域活力问题的探讨
了解更多: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又添芭比·泽利泽两部名著
报道肯尼迪之死:
新闻媒体与集体记忆塑造
芭比·泽利泽代表作,揭示新闻界如何建立自身文化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