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丨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四十年必读巨作!

文化   2024-07-03 11:09   北京  

国内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

首本handbook,重磅推出!

我国存在真实的中产阶级吗?
谁能成为精英寒门还能出贵子吗?
财富都到哪里去了?跟制度有关系吗?
“有屋可栖身”为什么不容易?
“门当户对”依然有效吗?
在劳动力市场和婚姻家庭中,
女性和男性面对着怎样不同的境遇?
不同的户口会让你拥有不同的命运吗?
社会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我他为什么面对着完全不同的境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手册(上下册)》详细梳理、系统讨论中国四十余年社会分层研究,全景式呈现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不平等状况变迁。


该书由社会分层领域知名专家李路路教授领衔主编,知名学者燕杰教授吴晓刚教授等29位作者共同编写,5个主题,25个方向,700+页的巨作,社会学重量级学术作品,震撼问世!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与流动研究手册(上下册)

李路路 朱斌 主编

ISBN:978-7-300-32662-7

2024-06-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分层领域研究者的
必备案头书
社科研究者不可错过的
词典型工具书
对社会分层研究的
清晰综述和深度挖掘
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
必读佳作

学术价值高

本书涉及社会分层及流动领域的各个分支及各大主要研究命题,汇聚近年来理论、方法、数据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是可供硕博学生和研究者查阅的高水平工具书和参考书。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本书则是了解我国社会不平等现状及其变迁的通识书

涉及话题广

本书涉及的话题包括中间阶层,精英群体,教育/住房/户籍/工作/收入/婚姻/健康/性别/消费等方面的不平等,从学术的角度对社会里、生活中、媒体上常见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解读。

作者团队强

本书参编作者均为现在国内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的中坚力量。本书92%的篇章为本书特约稿件,在本书中属于首次面世。

读者对象

社科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者;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和四十年发展变迁史感兴趣的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以迈向共同富裕为背景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手册。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不平等,该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到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本手册围绕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社会不平等的多元形式、社会变迁与社会不平等、研究数据五个主题,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平等研究进行了系统地综述与分析。本手册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状况和形成机制,为控制和削弱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学术基础。




精彩样章


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更具特殊意义的问题,即所谓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众所周知,世界银行在2007年发布的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报告中提出,在众多新兴经济体由低收入国家(地区)行列迈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后,它们的继续增长和发展会普遍面临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世界银行的报告将这一挑战归结为三个基本问题:规模经济(专业化,创新和教育,城市环境与管理)、社会不平等和腐败。这三个基本问题也被称为三个陷阱。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关注的更多是社会不平等问题对新兴经济体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而不是一般地讨论社会不平等。



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世界银行报告所提到的社会不平等的挑战实质上关注的是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后凸显出来的不平等问题。这一社会不平等的挑战不仅仅是经济或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挑战,还包括消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全面的经济和社会机会是否为全社会所共享的挑战。在这些国家(地区)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过程中,社会不平等——如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始终存在,但是,因为在起步时全社会收入和财富水平普遍比较低,因此发展比平等更重要,用世界银行报告的话来说,“说得坦白些,这个地区的国家实施把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的政策,比简单地防止收入不平等指数从0.4扩大到0.5更为重要”。这些国家(地区)在发展的第一阶段(从低收入行列迈向中等收入行列),为了尽可能地激励个人和组织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容忍甚至鼓励收入和财富上的差距,以尽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当这种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后(例如,世界银行所谓的“中等高收入”水平),如何分配和共享经济增长的收益和积累的财富就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地区)在继续维持增长及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而它之所以被定义为中等收入陷阱之一,是因为严重的经济-社会不平等会威胁、阻碍甚至颠覆这些国家(地区)的继续增长和发展,特别是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进程。一般来说,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至少会导致两个方面的负面效应。


第一,压抑乃至破坏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当新兴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阶段后,“创新”就成为推动其持续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会成为推动创新的基本动力。如果一个社会持续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且不断扩大,这种不平等继而通过代际传递而持续地再生产下去,那些处在不平等结构底端的人们看不到实现自己美好追求的可能性,就有可能丧失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不仅如此。创新的需求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社会不平等的持续扩大和固化,会使得处于社会底端的人丧失自我投资的能力和努力。在这些国家(地区)“起飞”阶段所制定和实施的很多政策着眼于鼓励个人进取、业绩和成功,但这些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逐渐会显现出另一方面的负面影响,如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在受教育、享有社会福利、社会流动等方面机会不平等的扩大,从激励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转变为反噬积极性的阻力。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在这些国家(地区)中,这种社会不平等扩大的趋势会因既得利益而逐渐固化,不仅不会受到有效控制,反而有可能会被进一步强化或放大。


第二,激化社会矛盾与冲突,损害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社会不平等的挑战最终涉及的是整个社会伴随增长和发展而不断积累的利益冲突。在新兴经济体从低收入迈向中等收入的历史过程中,伴随着众多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例如收入和财富的增加、产业结构的改变、城镇化、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全球化浪潮等,所有这些过程最终都会导致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转变,原有的利益结构不断分化和瓦解,新的社会群体迅速崛起,旧的社会群体有的完成“华丽转身”延续下来,有的衰落乃至消亡,此消彼长,整个国家(地区)都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不同于以普遍贫困为标志的低收入阶段,在不同人群之间,如何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增加的收入、财富、福利、机会进行相应分配的新问题不断产生,由此导致城市和乡村、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资本和劳动、不同权力、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水平等人群之间的利益结构不断重组,随之形成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就会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尽管对于这些国家(地区)来说,保持甚至鼓励某种程度的差距曾经是推动增长的重要机制,但对于平等特别是机会平等的追求始终是人们的基本追求之一,“过度”的不平等状况,例如过度的收入差距,即使在收入普遍增长的背景下也会导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相对剥夺感,刺激和引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威胁到人们对于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而这种稳定和预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综上,如何将伴随增长而扩大的社会不平等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使得整个社会和各个群体都能共享发展的成果,会一直困扰着那些试图超越中等收入行列、迈向高收入行列的国家。



即刻购买





主编简介


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现任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组织研究、社会现代化等相关领域研究;主编《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执行主编)等教材;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十余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曾多次荣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朱斌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组织社会学。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社科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


目 录

导言 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不平等研究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问题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特色”

第三节 新阶段社会不平等的环境特征

第四节 小结


第一编 社会分层结构


第一章 阶级阶层结构研究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阶级阶层研究的范式转换

第三节 阶级阶层结构形态及分类框架

第四节 阶级阶层结构的历时变迁

第五节 评论与展望


第二章 中国工人阶级研究

第一节 社会机会不平等与农民工研究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下中国工人阶级的境遇

第三节 从阶级形成到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

第四节 新技术和新业态时代的新劳动研究

第五节 工人阶级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中间群体研究

第一节 理论溯源: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传统

第二节 我国中间群体的结构:界定、类型与规模

第三节 我国中产阶级的形成:阶级认同、生活方式与社会流动

第四节 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社会态度、社会参与和都市运动

第五节 总结


第四章 精英研究的理论传统与经验发现

第一节 精英社会学的主要传统

第二节 地位获得与社会构成

第三节 市场转型与社会流动

第四节 从行政官僚到技术官僚

第五节 晋升模式与国家市场关系

第六节 中国精英社会学的当下与未来


第二编 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


第五章 中国的代际流动研究

第一节 导论:中国代际流动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中国代际流动的模式和机制

第三节 中国代际流动模式的变迁与国际比较

第四节 中国代际流动的影响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教育获得不平等研究综述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宏观社会变迁与教育平等化

第三节 家庭影响教育获得路径与机制

第四节 教育政策与学校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 工作流动研究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工作流动的中国实证研究

第三节 评论与展望


第八章 中国社会中的婚姻不平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谁更可能结婚:初婚研究

第三节 谁与谁结婚:婚姻匹配研究

第四节 谁的婚姻更稳定:婚姻稳定性研究

第五节 婚姻导致的不平等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第九章 收入与财富分配研究

第一节 收入与财富分配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平等的测量工具与历史演进

第三节 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实证研究成果

第四节 总结和展望


第十章 城市住房不平等研究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城市住房不平等理论视角

第三节 城市住房不平等表现形式

第四节 各时期城市住房不平等特征

第五节 城市住房分层机制

第六节 住房不平等的社会后果

第七节 住房不平等研究的展望


第三编 社会不平等的多元形式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组织分层的议题、机制与挑战

第一节 引言:组织的社会不平等效应

第二节 组织间不平等的主要议题

第三节 组织内不平等的主要议题

第四节 组织内机构对不平等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式组织分层的制度成因

第六节 中国组织分层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第十二章 社会资本与中国社会分层

第一节 早期社会资本研究掠影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来源、测量与影响机制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功效及其变化

第四节 社会资本与不平等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第十三章 空间与不平等研究综述

第一节 导言:社会科学中的空间

第二节 空间与教育不平等

第三节 空间与收入不平等

第四节 空间与住房不平等

第五节 空间与健康不平等

第六节 空间不平等的尺度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第十四章 中国性别不平等研究综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中国背景

第三节 公共领域的性别不平等

第四节 私人领域的性别不平等

第五节 未来研究展望


第十五章 户籍与不平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社会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变迁与不平等

第四节 户籍制度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十六章 健康不平等

第一节 导论:健康不平等的分析视角

第二节 健康与教育

第三节 生活方式与健康

第四节 社会资本与健康

第五节 社会政策与健康

第六节 评议与展望


第十七章 消费、生活方式与不平等

第一节 导言:生活方式与消费在不平等研究中的位置

第二节 生活方式、消费与社会分层

第三节 消费不平等的机制

第四节 品味、区隔与中产阶层消费

第五节 评论:未来与展望


第十八章 社会分层与主观不平等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主观不平等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主观不平等研究的演化

第四节 主观不平等的核心发现与理论观点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第十九章 不平等与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内涵、外延与总体性变迁

第二节 不平等与幸福感

第三节 不平等与社会信任和社会歧视

第四节 不平等与社会参与意向

第五节 评论:未来与展望


第四编 社会变迁与社会不平等


第二十章 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社会分层

第三节 社会经济不平等

第四节 社会流动

第五节 最新理论进展

第六节 研究展望与挑战


第二十一章 中国社会的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超越市场转型争论:新的理论和视角

第三节 新的数据搜集、研究设计和方法

第四节 不平等和分层研究中的新主题

第五节 总结和结论


第二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收入不平等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作为市场过程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政策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与福利体制

第五节 评价与展望


第二十三章 金融化与不平等:一个研究综述

第一节 金融化与中国的金融化研究

第二节 泛金融业的扩张与不平等

第三节 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与不平等

第四节 日常生活的金融化与不平等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第二十四章 数字化转型与不平等

第一节 数字化转型与宏观不平等

第二节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素养

第三节 数字鸿沟的微观后果

第四节 数字鸿沟对社会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影响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数据

第一节 导言:数据对社会不平等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 现有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数据类型及其特点

第三节 社会不平等经典研究对数据的要求

第四节 社会不平等研究在数据使用上的创新

第五节 结语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阅读更多


发现社科研究者宝藏!“第九届社会研究方法论坛”开始报名

【赠书】研究方法到手,论文越写越有!

终于等到了!人类学经典《仪式过程》绝版书再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新闻、社会、中文、历史、哲学类图书出版】 每天,若有空,我来为你读一首诗、写一篇文字、推荐一本书。 我们相信:“仅凭记录和虚构,仅凭唯一的书,我们仍可怀着向往,向往:固若金汤的城邦,倍感温暖的家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