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无罪,八卦有理

文化   2024-06-11 16:59   北京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 | 郑渝川
讲八卦,这是人的基本本能。这也是人在漫长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重要社会行为。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讲八卦满足了人际交流的社会性功能和技术性功能。八卦类似于货币,具有即时性、稀有性、准确性。

所以,每当有劲爆八卦公布时,微博、抖音等头部社交媒体的服务器就纷纷宣告吃紧。吃瓜群众会大量聚集。而八卦消息也总是铺满注入B站、小红书、知乎等准头部社交媒体。

即便在美国、我国、日本、欧洲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公司八卦也是打工人热衷谈论的话题。

当然,狭义上的讲八卦,其实局限于名人八卦。

这也引发了常见的批评。一种批评来自于精英群体,比如文化专家以及官员。认为名人八卦、八卦新闻、娱乐新闻毫无营养,不能解决吃,也不能解决穿,而且这类消息常常出现频繁反转,事实信息并不完全正确。所以把时间花在讲(名人)八卦上毫无意义。

另一种批评可以理解为人们,包括讲八卦的人们的自我警觉。因为很多时候,八卦新闻的热度、登上热搜的时间长度和频率,要远远高于这个世界上其他各类看上去更为“正常”和重要的信息,比如重大科学技术发明及推广、战争与和平主题的信息、科学家逝世等。很多网民(自我)批评认为,八卦新闻无聊低俗。

当然,还有一些延伸的评论,就扯得比较远了,比如在美国和欧洲,都有专家认为老百姓都去关注娱乐新闻,比如哪个影帝又离婚了、某个男歌手又曝出婚内丑闻,又有哪部新电影强行炒男女主演的CP,还有就是哪部戏的演员假戏真做,等等,会导致对于政治等公共事务的冷漠。
这种批评倒是很快引来了另一些专家的反驳,因为娱乐新闻、八卦新闻板块是最透明的公共领域,娱乐明星被数不清的“狗仔队”盯着,所以明星不得不努力饰演人设,大家对于这种人设塑造和破裂感到很有趣味。至于政治等公共事务出现参与冷漠,在现代娱乐新闻不是那么发达的时代,就已经出现,所以“锅”甩不到讲八卦这种事上。


关注八卦有什么错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传播学博士闫岩所著的《娱乐新闻小史:从讲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

这本书开篇讨论了八卦的功能。
首先,讲八卦本身成为了人们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八卦信息,无论是日常八卦,还是名人八卦,也往往包含大量的技术性信息。尽管八卦信息确实存在与谣言混杂的特点,甚至有些传播机构会故意利用这种特点,但书中也指出,人们也尽可能寻求八卦信息的真实性。

其次,八卦还具有社会影响功能。说到底,村头巷尾的老大爷、老大娘所讲的八卦,其实就是一种规则约束,也就是内化、通俗化仪式、风俗、道德、传统、常识。八卦通过聚焦违反规则的行为,包括占便宜、搭便车、私德有亏、行为不检、离经叛道等,形成社会舆论的评价和影响,成为雏形化的舆论监督。

书作者还指出,八卦还成为一种低成本的宣泄和净化。事实上,很多工作压力巨大的人,之所以闲暇时间会刷视频、看八卦,就在于消解本身的压力。

第三,八卦也具有娱乐功能。正如书作者所指出的,无论在中国、国外,无分古代还是现代,背后论人短长本身是一种禁忌,所以八卦行为等于冒险,可以为人创造极大的愉悦。

《娱乐新闻小史:从讲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这本书检视了近代以来,都市报媒体产生以后,娱乐新闻、八卦消息借助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大行其道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工业时代的打工人在被剥夺了刺探他人隐私的合理性之后获得了替代娱乐,所以八卦新闻本身也成为了娱乐工业的一部分。

而在电影产生以及日后电视普及之后,影视作品显现出明星与普通演员在票房、收视率号召力以及影视周边产品、广告代言号召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使得娱乐工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制造明星。明星热度的维持,不仅依托于作品,也必然甚至更为重要地依赖于八卦。

所以,影视名人、体育明星以及头部网红虽然口头上都在痛斥“狗仔队”,表现出对于网民八卦的不齿,但是心里其实很清楚,自己的热度和商业价值就依赖于八卦。从来不存在那种所谓只拿作品讲话、不依靠八卦炒作的事情。

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哪怕是“狗仔队”“偷拍”,带给名人的收益总体上是大大超过损失。因为“偷拍”展现的“真实自我”,是如此让粉丝如痴如醉,可以更加密切地与明星想要塑造的人设相合拍。


关注八卦新闻有错吗?

《娱乐新闻小史:从讲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书中指出,那些批评民众关心八卦、网民(只)关心八卦新闻的精英,其实延续了一种“理想化的公民”——经济学教条中,理性经济人在政治上的体现:独立、理性、充分知情、参与公共事务并自由发表意见,构建理想的公共领域。

书中指出,这种想象搭建了两个前提,第一,人人都需要硬新闻,也就是严肃的政治新闻、财经新闻、国际新闻;第二,严肃报纸(或者搭载硬新闻的其他载体)能够覆盖所有人,而这两个前提其实是不成立的。

精英阶层通过关注硬新闻来获取收益,这种精力和时间投入毫无疑问是有效益的。而“稳态社会中平民阶层对硬新闻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大,大家早知道晚知道一些消息没有什么差别,也不带来什么损失。如前述,关注八卦新闻至少可以给民众带来愉悦。

而精英的第二个假设也不成立。甚至而言,在近代开始出现都市报媒体后,正式所谓的“廉价新闻、黄色新闻和小报新闻”迅速走入社会底层,将粗通文墨者、半文盲和文盲都发展为读者。

而在此之前,底层民众的紧绷感主要由民俗传说、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廉价小说、低俗民谣等共同织就。

也就是说,“并不是通俗新闻的出现侵占了理想化的公民,而是通俗新闻发掘了此前被排除在现代‘文明’之外的人”。八卦新闻的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回应了长期被精英文人忽视的底层民众的需求。

八卦新闻消解了名人在道德上的权威,这本身可以理解为底层的喧哗反抗。

《娱乐新闻小史:从讲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书中还提到,八卦新闻也不可避免要提到严肃事件,比如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问题,通过通俗的叙述,让对这些领域原本不感兴趣、参与度很低的民众顺带获取了政治、外交和公共事务信息。

#更多阅读

来个瓜,我现在强得可怕 【赠签名书】

“五旬老太守国门”,如何从学术角度吃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新闻、社会、中文、历史、哲学类图书出版】 每天,若有空,我来为你读一首诗、写一篇文字、推荐一本书。 我们相信:“仅凭记录和虚构,仅凭唯一的书,我们仍可怀着向往,向往:固若金汤的城邦,倍感温暖的家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