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西发展中有多重贡献的曹钟梁

文摘   2024-12-12 17:06   四川  

设置星标,

新鲜内容第一时间推送给您


作者:金开泰

曹钟梁(1910.5.7-2006.11.22),四川江津人。1927年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医科,1934年毕业,获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本校教学医院任内科助理住院医师,1935年至1937年被派往北平协和医学院进修内科、儿科和传染科。返校后任内科住院总医师,成立并分管了最早的传染病房。1940年任内科副教授,次年兼任“中央、华西、齐鲁三大学联合医院仁济男分院”院长。1945—1947年先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大学医学院、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访问,返校后任内科主任、教授兼医学院院长,1950年被定为一级教授,1953年任学校教务长兼医学系主任,仍为一级教授。1962年任四川医学院副院长。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科委医学组、卫生部内科专业组成员,中华医学会传染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分会、成都分会会长、名誉会长,省科技顾问团副团长,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等职。1992年被中华医学会聘为终身会员。96岁才告别了他一生钟爱,一生奉献的华西。
曹钟梁一岁时,母亲死于肺结核。继而负责照看他的长大姐、长嫂以及最亲密的二姐先后皆因传染病,在中青年死去。目睹几个亲人的病逝,便立下了学医的决心。中学时数理化成绩优秀,因万县事件,难以北上,便到成都,考入了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初入校时亦因数理化成绩好,虽经周折,仍得免读一年。由于勤奋,学习得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留校,原本须内外科轮换,但他只选择专攻内科,又幸运地得到杨济灵主任的同意。在内科他主管了大量的病人,精力充沛,每天连续工作、学习11-12小时,习以为常,取得了病人、医护、主任、院长的满意。
1935年被派到协和医院进修,第一年在内科,先后由李宗恩和内科主任美国人狄维德带领,跟随查房,参加内科坐诊查房、出院或死亡病例讨论会等,自己又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学习方法。并选读了微生物学,免疫学课程,在谢少文讲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细菌实验室的训练,血培养工作。第二年他已经取得华大的同意,选定传染病学为专门化专业。安排了儿科,传染科各半年。在进入进修前他又主动要求各用一个月去做实习生,直接负责诊治病人。在儿科进修中得到诸福棠的热情关怀,无微的关照,除在他的领导下查房、讨论、门诊及其他的临床学术活动,还协助吴瑞萍助教在实验室分离培养白日咳杆菌,自制疫苗,为婴幼儿注射。工作结束,吴写成的论文也署上他的名,1938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传染病室,对隔离、消毒技术得到了充分锻炼,亲身参加了广泛利用百浪多息、氨苯磺胺及衍生药物治疗丹毒、猩红热、流脑等疾患,达到显著的效果,增强了搞传染病的信心。
1937年6月7日返校后即建立和分管了传染病床,开始了传染病的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并继续从事进修中开始的百日咳菌苗注射后小儿机体血清抗体反应的研究。1946年在美国波士顿麻城纪念医院的Haynes传染病纪念医院任特约研究生四月,得益于在协和进修受到的国际标准的溶血链球菌、培养、还原处理的锻炼,在Chest Keefer 教授与Louis Weinstein副教授的指导下,顺利、准确地完成了关于“猩红热 经青霉素G治疗后的血内链球菌深血素抗体滴定的观察”,和“ß—溶血性链球菌溶血素及耐药性变化及青霉素体外产生抗药性的研究”,于1947和1948年发表于Proc.Soc.Exp.Med.Biol.and med。
1958年四川发生大面积钩端螺旋体病后,吸取了早期误诊的教训,积极推动钩体病研究室的建立和发展,使学校和本人在这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78年他和戴保民教授出席了第一届全省及全国科技大会,以论文《钩体病肺弥漫出血的发病机理及抢救措施》荣获集体二等奖。同年他参与和支持的“钩端螺旋体病弥慢性出血病发病原理和抢救措施的进一步探讨”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其后参与的“四川省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抢救及其主要病原体赖型钩体独特性”研究分别获1990年卫生部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钩体病肺出血型病原赖型017株的特性和现场危重病人的救治研究”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钩体病的防治中,60多岁的他也和青年同志一道,在第一线尽职尽责。1974年11月27日《成都日报》报导了在石桥公社医院抢救一个肺大出血病人陈大治的情况。说: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年过花甲的曹钟梁也和年轻医生一样,日夜守护在病孩的床旁。当他看到病孩的痰吐不出来时,立即用自己的手帕把病孩的痰从嘴里搅出来。贫下中农看见后都说:“解放前的教授,见了我们贫下中农用手帕捂鼻子;而今的教授用自己的手帕给我们贫下中农揩痰,真是好医生呵!”晚年筹建病毒性肝炎研究室,从免疫、病理、遗传分子生物诸方面进行乙肝病毒发病机理的探讨,先后指导发表论文10余篇。
主编有《实用钩端螺旋体病学》,《四川科技志》医药卫生部分。参加编著有《传染病学》一、二、三版,(该书曾获卫生部一等奖),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内科理论与实践》中的传染病学,主审有《临床药物治疗学》等,发表论文18篇。
在人才培养上,1964任硕士生导师,1983年任博士生导师,亲手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6人。其中有2人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分别在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中做出了突出成绩。曾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党外知识分子。1998年被评定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他不仅在勤恳、踏实,在专业技术上的成就取得了同事、领导的敬重,虽然不信教,不是基督教徒,没有教会的背景,也较早地被选入管理层,培养成日后接替外国人管理医院、学校的人选,从1941年起即担任仁济医院的院长,也是首任华人院长。在任期间,他把医院管理得井井有条,赢得大学中外师生和社会务界的赞扬。住院医生、实习医生吃住全在医院,而且不收费,更是受到大家的赞赏。
1945-1946年他被派到北美进修内科、传染病学两年。因在早年听说协和主要是根据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模式加以改造组成的,便专门申请去内科参观学习三个月,着重了解它的设备条件与教学、育人的方式方法。此外还到了美国罗切斯特、梅佑医学中心(Mayo Clinic)访问,探讨了他们的医疗、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这在华西留美 、加的其他人员是没有过的。这也为他在后来从事学校和医院管理积累了必要的知识,形成清晰的理念。
1947年回国后被任命为内科主任兼医学院院长,正式从加拿大人启真道手中接过了大学医学院院长的职务。此时医学院发展为16个系,14个为不独立招生的系,护士系和检验专修科独立招生,到1949年学生301人。按学校的要求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更重视文理基础的培养,国文、英文达不到要求的成绩者要留级、转学或其他处理;学院还努力配合文理学院的社会、系建系、家政系等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加强医疗和教学人员的互相支持,努力改善医疗与教学的关系。
1951年10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接办,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曹钟梁又被任命为医学院院长,医学院设本科、专科和护士系。院系调整时,1954年被任命为教务长兼医学系主任。1962—1968,1978—1984年任学院副院长。长时间处在学校的领导层,参与学校的决策与执行。总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既顺应学校政治运动的开展,又努力维持教学的进行,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技术。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选编教材;推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启发性诱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基础理论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等教学原则;实行大班上课,小班辅导答疑,小组实验;教授多讲,讲师少讲,助教不讲,控制测验等的教学方法等;密切临床教学与医疗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加强对学生生产实习的指导,1953年4月学校成立了生产实习指导委员会,他又承担了主任委员的职务,制定了相应的办法、守则等一系列的文件,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晚年除执教从医外,依然关心学校、医院的发展,经常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1986年在回忆协和“难忘的两年进修生活”中,联系到他在协和进修时了解的医教管理,以及对北美医学教育的考察,又结合多年的实践,他进行了卓越的思考。他认为协和自成体系,成绩突出,是一个“小而精的高等医学教育实验模型”,“摆脱了高等医学教育中一些不太合理、不太科学的旧传统”。相比之下,协和不亚于霍普金斯医学院,而且在某些医学理论、实践水平以及一切可比的条件下,协和学生的水平可能还高于霍普金斯的。具体总结了八条,如:学生来源面广质高,基础课的师资强,要求高,强调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人员结构、行政管理都比较合理,职责分明,工作紧张,忙而不乱;对真正疑难重症,很少拒绝,社会救济做得比较好;内科不分科,门诊以“普内”为主,未设专职研究人员,高年资人员才选定专科专门化,每年亦有高质量的论文涌现;注意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但更强调临床实践,主任、教授都要参加或审核,签署有关检查报告、大小会诊、学术报告、讨论等;医护各有专职,宻切配合,相互尊重;对各级医师生活福利上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对进修生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主要根据来的目的、要求,尽力安排,不把进修生当“劳动力”使用,还发补助费,甚至来回路费。他也提到协和在中国土地上“全盘美国化”,在国家危如累卵中,大多数人依旧一派升平,宛如世外桃源。这些思考虽然说的是协和,但也分反映了他对医学教育管理的理念。正是在这些理念下,几十年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和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0年以后,他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除在医学科技中的职务外,最重要的有1964、1975、1978连续三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担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担任全国政协学委。还担任过两届成都市人大副主任委员。这既是华西在国家政权组织中的代表,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也反映了他在老华西知识分子中的声望。
无论从学术和教书育人的成就、在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中的贡献,以及所获得社会声望,加上他平易近人,善与人交往,使他成为凝聚华西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中心人物,大家对他敬重,他的言行在这一代知识分子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学院或医院参加的一些重要医事活动也常以他为首。如1965年4月5日晚一位上海的“大人物”住在成都金牛坝宾馆,晚上突然腹痛,川医派出以他为首的医疗组,火速赶到,诊断为“胆囊炎并发胰腺炎”,建议立即手术,6日晚笔者带了15个实习生,配合手术室人员,花了一通宵,将外科二楼手术室全面清洗消毒,但“大人物”宁肯相信他本地医生“第一为胆囊炎,第二为胰腺炎”的诊断,虽虑及胰腺炎,但主要按照胆囊炎来医治,暂不宜手术。虽经努力抢救,病人还是在8日下午去世。随后在我院经尸解,全国知名专家讨论,一致认定:死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后来四川领导还特别赞扬了曹为首的川医医疗组。
他情怀坦白,绝不为“面子”而丢了医德。1958年夏秋之季,温江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流行,他作为专家和抢救负责人,在仓促中认为是出血性流感,采取了消毒、隔离,阴断交通,幸而采用了大量有效抗菌素未造成医疗事故。随后经化验,从病人血清中找到了钩端螺旋体病的抗体,真相大白,及时做了纠正。此事他一辈子引咎自责,并以一生的努力攻克此病,而且常告诫学生:对于治病救人的医学上的问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受惑于一时的“面子”、“权威”而轻下结论,这是一个良医应该具备的道德。
他总是严于律己,两袖清风,经常说“选择了做医生就要明白两件事情,第一件,做医生非常辛苦,一辈子都不会轻松。第二是做医生不会成为有钱的人,因为治病救人就不能是一件赚钱的事情。”
对子女亦严格要求,鼓励他们要靠自己努力求发展。也常说“一个人必须要自立、自信、自强,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获得成功。”7个子女中有3个学医。大儿子曹泽毅,是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曾担任华西医科大学校长、卫生部副部长;四女儿曹泽蓉曾任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四川省肾脏病学会委员,小女儿曹泽莉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四女婿雷秉钧和他儿子雷学忠,继承了他从事的传染病学的衣钵。雷秉均荣获华西医院终身教授称号。

参考资料:

本人提供的个人简历

《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曹钟梁

曹钟梁:医林献甲子,难忘的两年进修生活


本文2010年以《在四川传染病学界有深厚影响的曹钟梁》刊于《百年耀千秋——华西协合大学建校百年历史人物荟萃》,2024年11月修正。

「READING」


作者介绍



金开泰,男,1938年出生,四川冕宁县人,1960年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1963年调入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工作,1997年任医学教育研究员。1999年退休。业余以诗书画为趣。

1999年开始热衷搜集华西大学的历史资料,参与编辑《华西医科大学简介》及光碟《华西九十年》。2010年出版了《百年耀千秋——华西协合大学建校百年历史人物荟萃》,汇集了已故中外230多名的人物小记;2014年辑编了《蛇杖华西坝——华西医学百年掠影》,首倡“华西坝文化”,以1100多张照片阐述一个大学的历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2020年编辑了《灵秀华西坝——抗战时期华西坝人物荟萃(稿)》汇集了抗战时期曾在华西坝执教、工作、学习的中外426人小记。印行数百册征求意见。

编辑:秋小编

寻宽觅窄
专注生活,阅读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