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个华西坝,华西坝有条大学路

文摘   2024-10-21 18:30   四川  

请点击下面名片关注寻宽觅窄,感恩相遇!




华西坝有条路叫大学路,其路名是因华西协合大学而得名。我出生于华西坝,读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要从大学路走过,后来也和他结下不解之缘。在一点点了解关于华西坝的历史时,一个一个有关大学路的故事不断出现,我也很想把他分享朋友。


从华西协合大学建立之初到全面抗日战争前,大学路仅仅是华西坝校园中一条东西走向、未知的校园道,位于广益坝和前坝之间。

一、华西协合大学视图


此图来自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委员会档案,彭远波教授提供。

图中正下方手写体英文翻译:
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现有建筑和拟建建筑的视图。

图中右下角英文翻译:

由美国浸礼会外国使团协会;英国和爱尔兰外国使命协会;加拿大卫理公会传教总委员会;美国卫理公会外国传教士委员会,大学开始兴建于1909年。

此图根据英国伦敦荣杜易的图纸由美国纽约GEO.W.CONABLE提供。

这张图更清晰地显示出,后来的大学路,当初只是校园内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
二、华西协合大学鸟瞰图局部
图片来自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委员会档案,彭远波教授提供。

1913年,荣杜易(Fred Rowntree)设计的华西协合大学鸟瞰图局部

根据我在图上用白色字标注了事务所、图书馆、赫斐院和以后的钟楼位置,可以在图上准确地找出后来的大学路和走向。

三、1926年前的华西协合大学地图


此图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档案,属于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委员会。

这张地图显示校园道路向东延伸出去就是东门大路,早年华西协合大学的外国老师大多通过这条路到成都九眼桥的码头坐船到仁寿、乐山、宜宾,经三峡到上海,或反之。加拿大医生姚守仁博士(R,E,.Outerbridge)的夫人在日记《月亮门那边的故事》(BEYOND THE MOON GATE)一书就有详细记载。而这条校园道路在事务所北边向西北方向拐了一个约30度的弯,其向西延伸的道路称为南门大路就是小天竺街,通过小天竺街、黉门街过万里桥就到了成都的南城门。华西坝的老师、学生进城大都走这条路到陕西街、四圣祠街和春熙路,这是进入华西协合大学的主通道,因此后来的一座校门开在事务所北面30米处(即怀德路北端,小天竺街与大学路交界处)。

下面这张照片里事务所北边校门右边低矮的围墙与广益学舍花园之间就是后来的大学路。

此照片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档案,属于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委员会。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1939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地图上已经出现了“大学街”路名。

大学路和小天竺街交界处的华西协合大学校门
此照片来自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委员会档案,彭远波教授提供。

“还我山河”与“深入民间”

1939年初,华西战时服务团邀请冯玉祥将军到校,作了“坚持抗战到底”的演讲,并当场挥毫题写“还我山河”。下面照片是冯玉祥将军从校门进入事务所前的怀德路上拍摄。

照片由金开泰老师提供

照片由郭士格提供

演讲后,在华西事务所阶梯上学生们赠送冯玉祥将军“深入民间”锦旗照片,前排左至右:熊德绍、文宝英、郭友文、张履建、唐波澄、冯玉祥、张凌高、郭成圩、周曼如、张素芳。


下面是1946年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牙科毕业的岳松龄教授的回忆:大概在1938年,我在华西协合中学读高中二年级,家住在距离华西坝赫斐院西南不远的谐和路边的“孤岛天堂”,那时候日本人已经开始轰炸成都,经常有警报传来,成都市在城南偏东一点的城墙上挖出了一条通道,以便在日机炸毁城市时尽快疏散市内的民众,市民们称其为新南门,又在河上架起了木桥,初时桥面并不宽阔,后来叫做复兴桥,其建成为成都人南行出城提供快捷方便的通道。


1939年6月11日,新南门和复兴桥遭到了一场严酷的血腥考验。那一天的傍晚,空袭警报响起,大批城里人通过新南门和大桥往城外跑,为的是躲避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可是桥面太窄,人太多,挤在上面动也动不了。于是有不少人就干脆跳下河,想涉水过河。那是六月份,河水深而急,又不知河底状况,有人就跌倒在水深处,起不来,被淹死了。这时,鬼子飞机飞临上空用机枪反复地扫射。这些凶残凶恶的日本侵略者就这样打死了好多好多无辜的平民百姓!


华西协合大学药学系学生、五大学战时服务团第二中队救护员--黄孝逴就因炸弹弹片击中后脑当场牺牲。当时教育部通令嘉奖,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向楚在黄孝逴纪念台上题诗“一往当仁与难逢,明褒烈烈见丰碑。自从血染黄泥地,十字花行草亦红。”


照片来自华西药学院院史馆,邓长春提供

邓长春提供
消失的华西老校门
这座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校门,在改革开放以后,由高校后勤部门租赁给私人搞理发店,虽然让人很难过,但或许这也是当时最有效地赚钱的方式,也能反映当年的真实面貌。校门存在到2006年10月,大学路街边商业化改造时被拆除,他经历了近70年的风风雨雨后在大学路上永远地消失了。

照片来自罗照田《真假大校门:未建的华西大学老建筑(二)》

高琦中学

大学路的东边还有一所初中叫高琦中学,他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会的华美模范高等小学,1925年夏,原校董事会决定将旧学制的小学改为新学制的初中,校名以捐资创办人,华西协合大学国外校董事会(又叫托事部)主席,美国人高琦(J.F.Coucher)博士命名,以资纪念。校长是华大教育系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系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的刘之介先生。

学校原址在国学巷北端正面的小天竺街的一块占地约3亩的校园(后来叫琦园),有西式两层楼房一栋、平房一栋;中式两层楼房一栋、平房一栋,1931年学校失火教学楼烧光,学校就借华大教育学院大楼(又叫育德堂)开课。后在广益坝美以美会地盘上亚克门楼东侧那块地(后来大学路东头北边),由高琦博士的女婿贾卜满(Chapman)先生捐资重建。

高琦中学为了培养德智体完全人格和实际生活能力的学生,不余力,注重实践学习,每年春秋季组织学生百里以外的远足活动,学校为了学生以后与西方交流,重视英文学习,其英语课老师就有华大外语系的老师,美国人明德馨(M.E.Argetsinger)和加拿大人文幼章(J.G.Endicott)等。

抗战后期,川军将领唐英(字永晖)还为高琦中学捐赠一座食堂,命名为“永晖堂”
高琦中学(后大学路小学)永晖堂捐赠者介绍:唐英(?—?)字永晖,四川仁寿人。陆军中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2期炮科毕业,川军将领。抗战胜利后曾任川康边防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24军康定行营主任,1949年12月12日在西康康定参加起义,1950年3月率部叛变,后经解放军康定军管会做工作,又率部返回康定投诚。


1951年后,高琦中学与华西协合中学合并,更名为“华西大学附属中学”,1953年改名为成都市第十三中学,1954年迁入市内青龙街27号(原成都县中学校址),大学路校址改办成“成都市大学路小学”,1958年我就在这所学校接受启蒙教育。

我记忆中的大学路小学

大学路小学校园示意图,邓长春绘制

宁村


大学路东头的南边还有叫宁村的地方,这里是因抗战时期沦陷区南京迁往华西坝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比较集中的宿舍区之一,就以南京的简称“宁”命名为“宁村”。

2019年12月27号,伊莎白的二儿子柯马凯参加成都市弟维小学恢复历史校名的庆典活动,一早,我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告诉他:我想带你参观大学路的高琦中学和宁村旧址。他突然非常激动起来,他说:“他从他外公(饶和美)和父亲(柯鲁克)留下的日记和资料里面多次出现“高琦”、“宁村”,可我来华西坝多次了,就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今天终于找到了”。

他拿出手机不停地拍摄和说话:“邓四哥告诉我,这就是高琦中学旧址。外公曾在这里工作。这里是宁村,父亲和二姨(伊莎白的妹妹)抗战时期在这里教书。”

他非常激动,在宁村里面不停地寻找老建筑,想找到他父亲曾经居住过的房子。我告诉他:“宁村的房子已经经过两轮拆除和新建了,抗战时期老房子早已不存在了”。他不死心,对原宁村食堂(上世纪50年代建筑)后面几间破烂的平房拍摄,说道:“就剩下这几间老房子了,拍一拍吧”。我看出他一脸的无奈和遗憾。

“宁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华西坝五大学联合办学的一处重要的历史地址,有太多故事。2013年12月被列入成都市的历史文化地标被立牌纪念,可惜,木制的地标牌经7年的日晒雨淋后从墙上脱掉了,去年实施的大学路华西坝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也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没有恢复,就这样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旧址也退出了向人们诉说华西坝抗战史的机会,遗忘真的非常容易。

大学路1号的历史文化地标“宁村” 杨光曦 拍摄提供

大学路1号的历史文化地标“宁村” 杨光曦 拍摄提供

抗战时期的“宁村” 照片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档案,属于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委员会。

抗战时期的“宁村” 照片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档案,属于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委员会。

看了高琦中学和宁村旧址后柯马凯与我在华西坝钟楼前留影。

金开泰老师拍摄,邓长春提供

恢复弟维小学历史校名庆典后留影,邓长春提供

大学路改造

1950年后的大学路最初改造是1958年,伴随着人民南路的新建,大学路原本泥泞的道路,改铺成了碎石路,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把路面铺成沥青路面,这里又变为一条沿街市场,脏乱无章,臭气熏天,交通严重堵塞。

照片由方建新提供

1985—1990年的大学路变成一条农贸市场街,照片来自网络

2006年10月,大学路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拆除了大学路上的历史校门,怀德堂北边的校门永远消失了,懋德堂北边的校门改成与华西坝建筑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两门之间的围墙拆除修建了一栋两层楼的餐馆用房,校区里面的建筑与校外的建筑及校门形成非常怪异的组合,中西合璧的风格没有了,历史痕迹被永远更新了。

当年,在400余米长度的路边种植了约112棵梧桐树,到现在仅仅剩下69棵苍老的梧桐树还在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2016年10月大学路梧桐树长廊,照片来自华西坝风光

2021年10月大学路一棵梧桐树桩,邓长春拍摄提供

2006年大学路风格特殊的校门,邓长春拍摄提供

2006年大学路上的梧桐树和街边的餐馆,邓长春拍摄提供

2006年大学路12号 广益坝(现在光明路)大门,邓长春拍摄提供

2006年大学路 1号宁村,邓长春拍摄提供

2006年大学路,邓长春拍摄提供

大学路因华西协合大学而得名,大学路上近百年年的历史校门消失,整条路边没有了历史建筑,欣慰的是华西校园里还有8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栋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6处成都市文化地标建筑,不然大学路就名不符实了。

2019年夏,成都市武侯区“十三五”规划要求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华西坝作为成都市“八街九坊十景”中的“九坊”之一,启动了“大学路华西坝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计划”,由一家知名的房企负责方案和实施。

项目前期,我受邀去介绍华西坝、大学路的历史。2021年春节后,更新项目基本成型,我这里不再讲述和提供照片,关心的读者可以去现场体验。

最后我想,华西坝历史文化究竟是什么?如何传承?大大学路的更新与改造,已经部分呈现在大众面前,是不是你心目中的“华西坝历史文化街区”?

邓长春   2021.10.03  于华西坝


寻宽觅窄
专注生活,阅读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