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舜老师:“为个人争一份自由,便是让国家添一丝文明”

文摘   其他   2024-09-10 15:14   美国  

点击同时关注⬇️

题图:马老师(左)与作者(右)


马老师和他的自救之策


作者:张从文


一位小学生在学校跳楼,拷打全中国教育的师德师范。我和朋友一道来拜访马一舜老师的时候,此事尚未在网上发酵。


眼前的这位中年语文老师,眼神平和,头发显长,虽然染过仍夹有白发;白衣黑裤,文雅而带些乡人的质朴。


他是从长江北岸的小河中学上完课后,匆匆过江回家来的,脸上有倦色更显出他的身瘦。我其实乐意去学校看他,以便了解一下他的工作环境,但他怕给我添麻烦坚决不让。


让我先亮一下马老师的“底牌”: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有这样一位农村教师》的文章中说:


“这是真正的语文教师,尽管他身处边远的农村,头上也没有任何耀眼的头衔与光圈。”


“在我心目中,马老师和马老师们才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和希望。”


这是钱理群教授为一本叫《为爱教书》的“名师工程”专著所写的序言,文长一万多字,字里行间的谦敬,完全出于对一位数十年在语文教学上勤勉躬耕、以爱灌溉者的褒扬和激励。但不要误会,名师大家之言和一本卓有见地的著作,没有让马老师从那个“角落之角落之角落”鹞子翻身、功成名就,他还和三十年前一样无闻,也照样只被一群乡村学子所崇拜。


不同的是,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后,他把家搬过长江,到了离本市城区近一点的村子里,门前有一溜跟房基一样宽的菜园子。


他家房子两底三层,二楼有乒乓球室,墙上挂红木裱框的对联:


随园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掬束

迎室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行书笔墨规范劲道,气韵洒脱。马老师介绍说,此联是清代朱彝尊为浙江嘉兴山晓阁而题,因甚合自己心意,便请擅书的老同学代为写成长幅。


乒乓球室旁边是书房,书柜与写字台一侧有对联:


残肢量坎坷

健笔携风雷


笔意仍是遒劲,多了慷慨之势。


原来马老师幼时患小儿麻痹症,家贫无医,一个瘸腿孩子需要以巨大的忍耐和雄心,丈量他生命里的每一道沟坎。他教书几十年,也是读书几十年,久在偏远乡村的抗争和自救,看似波澜不惊,其实笔底风雷。


他家墙上还一幅他的自题短句:


为个人争一份自由,便是让国家添一丝文明。


马老师讲述他经历的贫苦,不像常人只说饥饿寒冷,而是讲一种比饥寒更折磨人的语言贫穷。


他认为父亲比一般农民更忠厚老实,说话来回缠绕,毫无主见,十句话中有五六句是迎合他人的话,客气得啰嗦,低三下四像是乞求。


天性敏感的少年马一舜,对此一直经受着炼狱般的煎熬,立志要跳出农门,“摆脱父亲的语言”。不难想象,在他父亲对面说话的人,必然是一种居高临下、训斥的或不耐烦的态度。


回忆这些事,马老师只选择讲父亲的情形,而将对面那些人的姿态隐去。由此可见马老师既跳出了父亲的语言,也没有落入父亲对面的陷阱。当然,他生活在乡间,教的是乡村孩子,他语气的恳切还是父亲的或农民的,只是见解高过了父亲对面的那些人。


有一次学校集中批考卷,某同事认为有篇作文写偏题了,只给打25分(满分50分)。他问马老师:“你会打多少分?”


马老师说:“我至少给他38分。谁说春天一定要写生机、希望、喜悦?我就欣赏这个学生不人云亦云。”


原来这篇作文说:“最疼我的奶奶在这个春天里死了,我再也不觉得鲜花美丽,不觉得阳光灿烂……”


这里让我一下想起那个跳楼小学生缪可馨的作文里的话: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


可怜,这个被扇过巴掌,像蝴蝶一样纵身飞逝的美丽小女孩,没有遇着马一舜这样的老师啊!


今天我又在微信里和马老师交换对此事的看法,他说,他决不会用正能量这个僵化的思维,来否定孩子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一定会表扬她大胆的、准确的表达。而且这么好的学生一定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天可怜见,若能这样,我相信缪可馨一定很喜欢上马老师的语文课,跳楼的悲剧也断不会临到她。


马老师在他的《为爱教书》上,郑重签名后送给我们。


随手翻读其中的《给我的孩子找一条自救之路》:“谁都说中国的教育有问题……我常常为那些正受教育的孩子们感到着急、忧虑和同情……解救不了别人的孩子,总得解救自己的孩子吧!”


他没有能力像郑渊洁那样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于是采取了一套自救之策:


不要在乎分数

不要在乎老师是否喜欢你

不要在乎能否评上优秀学生

不要在乎别的学生的在乎


不要在乎分数——能考高分当然更好;

不要在乎老师是否喜欢你——能喜欢当然更好;

不要在乎能否评上优秀学生——能评上当然更好;

不要在乎别的学生的在乎——对前面的三项别的学生及其家长是会很在乎的,你的不在乎会显得孤独和怪异。因此,你的“不在乎”在那么多“在乎”的包围中,是很难岿然不动的。


孩子,你一定要坚持这四个“不在乎”,这是你自救的思想原则和心理基础。


读到此文,我有点感伤,因为我深知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是受了伤害的。中国有多少家长能像马老师一样对待自己的宝贝儿女?他们逼着孩子为分数、为迎合老师而孜孜以求、起早熬夜。孩子们一直茫然不知所措,等到长大懂事,花季已过,留下的是难以自愈的心伤。


现在,马老师的许多学生包括自家的孩子都远走高飞去了大城市,这是他在乡村教书育人大半辈子最得意的成就。但这个喜悦没有能纾解教育现实带给他的长久困扰,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马老师具有完全自觉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


“你们只爱自己的饭碗和奖金,从不爱学生(你们把优生当宝差生当草,就是你们只爱自己的充分证明);你们为了自己的荣誉和奖金,为了在同事间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挖空心思地想出一套套考试时弄虚作假的妙招,向学生暗授机宜;你们有时在上级的检查或验收到来时,号召全校学生统一说谎的口径……”


马老师人微言轻,改变不了大环境,即使对自己所教的几十个学生,解救也极其有限。


这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按说应该让他满心忧患,焦灼无助。事实上,他言辞坦然而平和,心中似无挂碍,和我们一起讨论宗教和信仰时,是一种笃定的样子。他桌上有一本《圣经》——一本讲爱人如己的书,可以随手翻阅。


他曾经是弱者,知道弱势者最需要的莫过于爱,一种不需要交换、不需要回报的爱;当他不断尽力给人以爱之后,他得到了更多的爱,而且也不再是弱者。


他勤奋写作,精心教课,并与贤妻合力持家。家里窗明几净,菜园里时鲜不断,看那些豇豆、黄瓜、西红柿都在架上整齐地挂果,地里几无杂草。


这种接地气的人生,让他的心里清洁。


【作者简介】张从文:湖北人。二胡教师,自由撰稿人。无党派,有信仰。一枚园地耕耘者。


编者后记: 


本文原发于2020年7月14日,“一枚园地”民声(58)。今天是教师节,特重发此篇,献上对马老师以及与马老师一样坚持“为个人争一份自由,便是让国家添一丝文明”的老师们的敬意。


今日与作者张从文老师聊天时说起马老师,我问他现在还好吗?张从文老师回复说:他还在教学第一线。


相关阅读:
张从文:环行宫家岛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我手写我心。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往期精选 :

李植:别没事找事
江棋生:棋生的棋缘
艾晓明:相逢不识鬓如霜
野夫:寄远
清如许:用记忆来重建和捍卫生命的意义
一枚:纽约中央公园的三个长椅
林世钰:在纽约中央公园,为高耀洁医生立一个纪念长椅
郭学明:是“闪思”,不是沉思
朱国华:文科何为
假如美国总统都姓华盛顿
一枚:今天,我只想敬
你是一粒落地的麦子
吟诗作赋:海祭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悼念张思之先生去世两周年
安然:不害人的父亲
清如许:从不求饶
江棋生:南昌有个万红珍
一枚:送别红珍

阿斗越墙
文学爱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