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盛桥中学里的丹桂飘香。(摄影:一枚,2024年10月5日)
因为一个人,去看一座城
作者:一枚
1、
2024年10月5日,家乡的县城细雨霏霏。
下午1时半,爸妈都在午睡。我正看着书,忽然收到高中同学老万给我发来的微信。他说他中午已经回到家乡,正准备先眯一会儿,如果我下午或者明天想去哪里,他都可以给我当司机送我去。
我心中一喜。这次回来探望父母已经十来天了,一直都呆在家里没有出过门, 我还真想出去转一下。只是我第二天已经约好了去看婆婆, 只有今天下午有可能出去转一转了。如果老万同学能很快过来,我们2点多从爸妈家出发,赶在下午6点前回来陪父母吃晚饭,那我们还有三个多小时的时间。
去哪里呢?我问自己。县城里的地方,我自己走路或者跑步就可以到,就不麻烦老万开车带我了, 再说县城的公园以及我们当年读书的中学,春节我回来陪父母过年时老万也都陪我去逛过了。这三个小时,就去一个稍微远一点的必须开车才能去的地方吧。
忽然间,我心中一动:要不就去庐江吧?庐江盛桥镇, 清如许先生的故乡!
查了一下,从我爸妈家到庐江县的盛桥,大约50分钟的车程。那三个小时来回应该够了。
我微信问老万,可以吗?
老万只回了我一个字:可。
哈,我太喜欢老万同学这样的爽快大气了!
2、
认识清如许先生已经快两年了, 记得最早还是无意中从王斌老师那里看到的他的诗作, 大为震撼, 后征得他同意,开始在园地编发他的一篇篇诗作。
那是2023年元月11日,园地发的清如许先生的第一篇诗作的名字是:火热的嘴唇不需要烛台 。 可惜“阿斗下墙”号后来如园地之前的二十多个号一样,变成了惊叹号,这篇也就打不开了, 不过我的视频号上还保存着当时我朗读这首诗的视频:
从那时起到现在,园地发了清如许先生至少几十篇诗作了。后来,我也还在视频号朗读过他的《灵魂发芽》,以送别2023年元月21日下午14点,农历大年三十,因感染新冠不幸离世,年仅57岁的一枚园地读者波澜不惊先生。
写到这里,忍不住想回顾一下,去一篇篇翻出到目前为止园地发过的清如许先生的诗,虽然其中不少篇因为公众号被消失已经打不开了,但是标题还在,文外的导读语也还在:
清如许:火热的嘴唇不需要烛台
(想擂响大鼓,想吹彻羌笛。)
(阿斗下墙,2023.1.11)
清如许:人类的青春没有罪孽
(怒吼呼唤怒吼,嘴唇找到嘴唇。)
(阿斗下墙,2023.1.14)
清如许:诗人的灰烬行云流水
(陈旧袈裟封埋不住古老血液的惊涛骇浪。)
(还是那枚园地, 2023.1.18)
清如许:唯有诗句生长,托起世界
(用歌唱面对死亡,跟天空交往。)
(声声不息的园地, 2023.1.27)
清如许:血液在周日的早晨醒来
(将叹息的昨天甩给叹息。)
(阿斗下墙, 2023.2.1)
清如许:忧伤让我微醺,偶尔大醉
(牢门后掩埋了一万种心碎。)
(还是那枚园地, 2023.2.19)
清如许:忍受溃败
(加入谋害。)
(还是那枚园地, 2023.2.28)
清如许:每一粒尘土都有自己的苦难
(壮士何曾不惧易水寒。)
(阿斗下墙,2023.5.20)
清如许:将悲悯留给自己
(想我的灵魂换做一滴泪,浇灌玫瑰。)
(阿斗下墙,2023.5.22)
清如许:我想念你们,实在想念你们
(道路的尽头我们终将相会。)
(阿斗跳墙, 2023.5.27)
清如许:万物皆有自己的活法
(一抬头,梦想起已过花甲。)
(阿斗跳墙, 2023.6.20)
清如许:端午随想
(地上的血渍三百岁,见证了眼泪是多么虚无。)
(阿斗跳墙,2023.6.22)
清如许:破空而来,这一天的风雨
(索性点燃一盏灯,烧尽残夜。)
(阿斗下墙, 2023.7.23)
清如许:祝福
(所有的任性颤栗于世事无常。)
(一枚园地廿六, 2023.7.28)
清如许:夜行人
(天堂意味着残局里盆栽的一树花开。)
(阿斗凿墙,2023.12.20)
(上帝,请继续无动于衷,等待江海冻彻。)
(阿斗凿墙, 2023.12.29)
(掬一杯雨水洗净啐面的唾沫。)
(阿斗凿墙,2024.1.1)
(琥珀中长眠的一瞬背负着千山万水。)
(阿斗凿墙,2024.1.8)
(命运系列了泪水的云情雨意。)
(阿斗凿墙,2024.1.10)
(世界从此疼痛,湿了衣裳。)
(阿斗凿墙, 2024.1.12)
(活着。活着。活着。)
(阿斗凿墙, 2024.1.31)
(我们就此别过补天的梅娘女娲。)
(阿斗凿墙,2024.2.16)
(谁遭受酷刑,就一直在经受酷刑。)
(阿斗凿墙,2024.3.2)
(身体无罪,爱欲万岁。)
(阿斗凿墙,2024.3.16)
(爱欲人生,不屈的生命。)
(阿斗凿墙, 2024.3.27)
(六十岁的青年,生命开了花。)
(阿斗凿墙, 2023.3.31)
(一把土抛洒天空,绚烂。)
(阿斗凿墙,2024.4.9)
(时尚的生灵活泼泼从此皆无恐惧。)
(阿斗凿墙, 2024.4.17)
(万有诞生在凌晨四点,那时一声婴啼。)
(阿斗越墙,2024.5.3)
(写在翅膀,消泯光芒。)
(阿斗越墙, 2024.5.4)
(故乡的旧谷仓刮过冬夜苍凉的恋恋风尘。)
(阿斗越墙,2024.5.16)
(不欠人间一丝一毫。)
(阿斗越墙,2024.5.31)
(别指望提前抵押未来的万树花开。)
(阿斗越墙, 2024.7.24
(每个故事都声称自己是唯一的真相。)
(阿斗越墙,2024.9.17)
先生的每首诗都会注明他的写作日期,而且经常都是,“一挥而就”。
天知道,我有多么喜欢他的“一挥而就”!我读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他那“一挥而就”里的磅礴奔涌,以及背后的那颗滚烫的心。
数一数,自2023年初我第一次编发先生文开始, 到今天为止,我一共已经编发了他34篇诗作,外加他评论王斌老师的文:清如许:用记忆来重建和捍卫生命的意义
在每一篇的末尾的作者介绍里,都会有这样简单的一句:清如许:安徽庐江人。
知道我也是安徽人后,平日里与先生的笔谈中,以及去年及今年初回国探亲时与先生匆匆见面时,他对我的称呼自始至终也都是同样的三个字:“小老乡”。
确实是老乡,而且是挨得很近的老乡。我生在安徽的巢县,长在安徽的无为,都是先生的故乡庐江的邻县。因为在过去巢县、无为和庐江这几个县都同属巢湖地区,庐江这个名字我是打小就听惯了的, 知道就在我们附近。然而在家乡长大的十八年里,我竟然从没有去过庐江。后来到上海上大学, 去北京工作, 出国,中间每次回安徽老家,也都是匆匆。庐江近在咫尺,却仍然从未踏足过。
感谢老万同学的盛情接我出去兜风,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可以去拜访庐江了!
3、
在爸妈家小区门口上老万的车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手机,是下午2:15pm。老同学见面分外亲,何况是三观一致的老同学。彼此拥抱,相视大笑, 上车。
输入导航的目的地:庐江县盛桥中学。
之所以输入这个地址,是因为我在网上查到的信息, 先生是在1962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盛桥镇,早年就读于盛桥小学和盛桥中学初中部。批林批孔的时候,他初次认识了《论语》与梁漱溟,从而启蒙了他的思想。1979年7月,他从庐江县盛桥中学高中部毕业,同年9月,前往西南政法大学就读。
关于先生的早年生活,我能找到的就是这一点信息。看上去,他在庐江盛桥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都就读过, 那至少在这个学校呆过5年的时间——那个年代,高中应该是只有两年——那这个盛桥中学,应该是他整个少年时代呆得最久影响最大的地方之一吧?我不知道先生老家在盛桥的具体地址,也不知道先生在故乡的老母亲现在的居住地址,去庐江,到盛桥镇,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盛桥中学。
写到这里,我忽然有点好奇梁漱溟对他的具体影响是什么呢?看了一下维基百科里关于梁漱溟的介绍,一眼就看到这个小故事:
1974年9月23日,批林批孔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问梁漱溟的感受,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想,梁漱溟在那个年代说出的这句话,过了差不多50年后,也在先生的身上,也一丝不差地体现出来了。
一路跟老万说说笑笑,他的车在高速上疾驶。过了巢湖的槐林收费站后,眼前很快出现一座蓝色的大桥, 甚是雄伟,我们的车在上面开了好一阵。老万告诉我,这是沐集大桥——我后来查了一下, 沐集大桥2024年8月21日才刚刚通车, 桥下流淌的,是巢湖的支流兆河。 这座桥,是巢湖和庐江的分界线:桥这头是巢湖市的槐林镇,另一头就是庐江县的盛桥镇。
我想,这座桥这么新,估计先生还没有来得及回家乡看到过吧。
沐集大桥。(摄影:一枚,2024年10月5日)
果然,过了桥,我就看到路边的界牌上写着大大的“盛桥”两个字。
我想起我刚回家乡的9月30日, 晨起沿着县城的护城河环城跑,在南门口看到一个路标,往左箭头的方向写着:襄安,庐江
当时,我拍下那张路标图,发给先生,对他说:襄安是我9岁的时候就搬去生活过五年的地方,在那里,我度过了我的少年时代, 而庐江就是先生的故乡。我说,我好想沿着这个路标,一路跑下去!
先生回复我的话,也让我非常感动。他说:五月回乡时,曾从芜湖到庐江,往返两趟,经过无为,便想到这是小老乡的家乡,也是我们共同眷念的故土啊!好生在家陪陪父母,自己也多休息!🌹🌹
此刻,当老万的车终于开进了庐江境内,我在心里默默说,庐江,盛桥,我来了!先生,您的小老乡终于也来到您的家乡了!
4、
导航在下午大约3点10分,把我们带到了庐江盛桥中学的大门口。
我原本没有指望我们可以进入盛桥中学——疫情后回国,我发现从前可以畅通无阻的学校,大学也好,中学也罢,突然间都进不去了。就连我在家乡的母校,去年回来的时候我试图跟着上学的中学生们一起混进去, 结果也被火眼金睛的保安发现了, 把我一把拦住,任我好说歹说我是三十多年前的老校友,想回母校看一眼都不行。所以这次,我想我大概也只能在盛桥中学门口看一眼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十一假期学校在放假,或者是现在疫情彻底结束又重新放开了?车子开到了校门口,并没有人阻拦,我们的车直接开了进去。
校园里的林荫道旁停下车,一眼就看到左右两侧的一尊尊头像,过去看,第一尊头像是牛顿,随后是爱因斯坦,然后是达尔文和居里夫人——我和老万互相看了一眼,都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都是一些科学家。后来我们又去看另一侧的头像,分别是华罗庚,李四光、陶行知,还有孔子。这八尊头像下,都写着“盛中89届全体同学赠”。我跟老万是89年从高中毕业的,感觉很亲切,也对盛桥中学那些与我们同年高中毕业的同学们生出来一些敬意。
盛桥中学虽然只是一所区镇中学, 比我和老万上的县中还要低一级,但是校园比我印象中乡下的区镇中学要展阔得多。高高的教学楼上,写着大大的六个字:求真 尚德 明理
教学楼看上去挺新,我想,应该是后来新建的,先生当年在这里上学的时候, 一定还没有这座教学楼,不过这六个字既然挂在教学楼上,估计是盛桥中学的校训?那也一定印在了先生的中学时代的记忆里吧?
教学楼的背后是大大的一片广场, 红白砖相间的地。再往前走,看到一个长条形的池塘,挺大的一池水, 池塘边有一个长廊。我又想, 先生从这里毕业几十年了,教学楼会拆了重建,可是这池塘,应该还是旧日的模样吧。当年少年时的先生,是否也曾一次次眺望过这池水,走过这池塘边?
池塘另一侧有一座楼,看上去还挺新,走过去看,上面写着“盛桥中学女生公寓”,是2011年8月竣工的。从外面的窗户往里看,有点像我们当年的大学公寓楼的感觉了。真不错啊,我跟老万赞叹说,这里的学生宿舍比我们当年县一中的学生宿条件强太多了。当年老万他们男生住的我们县一中的男生宿舍,可是有多少人挤在一间房的,住校的同学经常抱怨条件差极了。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在县一中读了三年书,作为住在县城的走读生,居然从来没去过住校同学的宿舍,不但男生宿舍没有去过,连我同桌好朋友住的女生宿舍我也没去过。那时候的自己,整天只知道学习和考试,梦想着考上理想的大学,平时放了学,也就回家了。此刻,我的心里有歉疚升起。
沿着女生公寓楼边走,我们又依次走过了学校的礼堂和图书馆。然后,沿着台阶拾阶而上,眼前豁然开朗——居然,这里还有一个巨大的运动场!运动场上是标准的塑胶跑道,中间的绿草茵茵, 是足球场!这条件,比我的孩子在美国的高中的运动场条件还要好啊。 我不由地心中暗自赞叹。
盛桥中学运动场。(摄影:一枚,2024年10月5日)
也许是因为在放假,运动场上空荡荡的。远处的跑道上,有几个男孩正趴在地上准备跑步,像是要赛跑。起跑后,一个戴眼镜的女孩迅速穿过草坪提前跑到终点等着给他们掐表。四个男孩冲刺跑到终点后,都倒在了地上。
我跟老万上去跟他们问候聊天。他们告诉我们,这个是250米的跑道, 他们喜欢跑步,也喜欢踢足球。问他们是几年级的,回答说是初二,就住在盛桥镇。
看着他们稚气未脱的脸,我也不禁想起当年的自己在一中旁的县运动场上开运动会时跑步的情景。那时候的我,跑个1500米比赛都要吐,哪里会想到三十多年后的自己还可以去跑马拉松呢。老万则是看着那个足球场眼睛发亮,他是足球迷。
运动场靠近学校大门的方向,是乒乓球台,整整齐齐的两排,一排有六个。虽然乒乓球台中央的隔断不是网而是金属的,也相当不错了。老万说,我们当年的乒乓球台都是水泥的。是啊,我说,我在襄安读初中的时候也是水泥台,中间是用砖头垒起来的。可是即使如此,当年的我也是打得不亦乐乎。后来去县城读高中好像就没有打过乒乓球了,好可惜。
就这样在盛桥中学里,我和老万走走,聊聊,回想着自己的少年时代。对于我们, 这是一所陌生的中学,可是因为这里是清如许先生的母校,我们也就觉得亲切。
大约3点45分,我们走到盛桥中学的办公楼前,正好碰到一位老师开着门在一楼办公。聊起来,老师姓陈,是教物理的。他告诉我们,他是1988那边来的这里教书,已经36年了。
清如许先生是79年高中毕业的,那陈老师来这里的时候, 先生早已经高中毕业了。即便如此,我仍然试探着提起了先生的名字,问陈老师,您知道他么?是你们盛桥中学的毕业生。
陈老师说, 当然知道啊。他是著名的法学家!
我太欣慰了,先生虽然已经离开盛中四十多年, 这里的人,仍然记着他的名字。
陈老师告诉我们, 盛桥中学这里现在已经只剩下初中部了。哎,跟我们县一中一样,当年我们的母校旧址,现在也成了初级中学了。
我问陈老师, 当年清如许先生在学校时候的房子,还有没有保存的?陈老师说, 池塘附近有一排平房,要有的话,也只能是那个平房了。
我回到池塘旁,看到了那排红砖的平房。平房的背后,是一片小树林, 小树林旁,是学校的劳动实验基地。不知道先生在盛中读书的时候,这个平房和那片小树林,已经有了么?
正值秋日, 故乡到处都是桂树飘香。盛桥中学也不例外,到处都会偶遇到桂树。除了金桂,还有红彤彤的丹桂。扑鼻的香。我又想,这丹桂,这花香,应该也是先生当年熟悉的吧。
往大门走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一座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塑像。这是我们在校园里看到的唯一的一座全身雕像,联想到之前校门口那八尊头像中,也有一位是陶行知先生。我想,盛桥中学与陶行知先生一定有特别的渊源吧。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这句话,写的是陶行知先生,何尝不也是清如许先生的写照呢。
下午4点,我们再次回到盛桥中学的大门前。老万给我在那里拍下这张有着盛桥中学四个大字的照片:
因为知道先生的小学是在盛桥小学念的,我和老万随后又开车赶去了附近的盛桥小学。盛桥小学的图标上写着1917——原来先生小学的母校,也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呢。
只是这校舍看着好新,不知道当年先生在上的盛桥镇中心小学,是在同一处校址么?
5、
下午4点13分,我们离开盛桥小学。
老万知道我想看巢湖, 就带着我往湖的方向开。路标上指着附近有一个马尾河湿地,我们就开过去,开到后发现离巢湖岸边其实还是有距离, 只能远远地在岸堤上看到一线湖水。
虽然没有能真正看到巢湖,湿地的树林里我们偶遇的小牛犊, 却也让我惊喜。
小牛犊被系在一棵树上, 不断地绕着树转圈子,周围也没有看到人影。看到我们走过来,小牛犊好奇地看着我们。从小放牛长大的我,如今却已不敢上去靠得太近了 。老万可比我勇敢多了, 捡了根青草,凑上去喂小牛犊。
我们这两个老同学童心大发,在巢湖旁,跟这个小牛犊玩得不亦乐乎。
来的时候我们是走的高速,回去的时候,老万决定不走高速了,让我可以近距离看看故乡的田野风光。
省道旁,是一排排高大的栾树, 树顶是一片火红, 一颗颗果实包在灯笼般的叶子里, 明艳动人。这个栾树的名字,我还是去年十月在安徽和县拜访园地作者风吹沙的时候听她告诉的,我觉得很好听。当时我还跟风吹沙说,很奇怪,我不记得从前小时候在家乡的时候有见过这个树啊,可是如今回来,到处都是了。再然后,我发现我在美国的家门口的街道上,也种着一颗栾树,开着一样的火红的“花”, 顿时觉得好亲切啊。
正是稻子成熟时。回去这一路,我们都开在了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旁。这样的景象,于去国多年的我,已经是多年未见, 我满怀欣喜,贴着车窗往外看,看也看不够。
再往前开, 都是山路。高低起伏的青山旁,是一个个巨大的风车,在我们的眼前缓缓转动。
5点15分,我们开过一家乡村小店, 我跟老万说,要不要停下来买点土特产?作为这一趟庐江之行的纪念。
在六店村这家名为”何发超市“的小店里,我们买了我们家乡特产的无为花生米,还有花生糖,芝麻糖,更有我离开家乡就再没吃过的“洋金枣”,是我小时候的最爱。一袋10元, 老万同学坚持要付账, 算是他送给我的礼物。我满怀感激地笑纳了。
5:55分,老万同学把我送到了爸爸妈妈家小区的门口。我答应妈妈会在6点之前赶回来吃晚饭,没有食言。
从2点15分离开小区,到5点55分返回,我们去庐江这一趟, 来回也只是3个多小时。小时候,觉得去一趟隔壁县是好远的路程, 而现在,不过是一个下午的时间。
感谢老万同学的情谊,让我去探望清如许先生的故乡的心愿,终于得以满足,当了一把他的名副其实的“小老乡”。
6、
编辑过的先生的诗里,最震撼我的是那首《燔祭》,然而最让我心疼的,则是先生的这首《自语》 - 非常短,我就摘录如下吧:
我已五天不曾说话
此刻忽然担心
会不会变成哑巴
我已七天不见人影
昨夜对镜子自顾
却看见无垠风景
我已二十九天没出过门
决定明天进村
再穿过那片荒坟
我已一千两百天没见到亲人
好在床头有相片
眼角有泪痕
记得这一句“眼角有泪痕”,当时也让我眼角有了泪,并“因一朵泪花,溅了心海的浪花”。
先生,您的故乡,我已经替您看过了。虽然因为没有地址,未能为您探望家乡的老母亲和其他亲人,但是,得以去看了您从小长大的小镇,去看了小镇上您求学过的小学和中学,我已经很满足了。
因为一个人,去看一座城。
回乡探亲这些日子以来,住在父母家里,少有机会独自对着电脑码字。就这么一篇流水账,从盛桥回来的第二天开始动笔,居然断断续续,一直没有完成, 很高兴今夜灯下终于写完。
今年春天,因为编辑先生的《花甲青年》,我得知他的生日,是在10月25日。
那再有几日,就是先生的生日了。
我没有什么可以送给先生作为礼物,那就用这篇记录,作为提前的生日礼物送给先生吧。祝福先生这个刚刚过了60岁的花甲青年,几天后生日快乐!
清如许先生,在我看来,您是您的家乡庐江盛桥中学的传奇,更是我这个小老乡心底的骄傲。
请保重自己,好好活着,盼望读到您更多的“一挥而就”, 愿您的生命继续开花!相信会有那么一天——
道路的尽头,我们终将相会。
(完稿于2024年10月16日夜-10月17日凌晨)
一枚:送别红珍
一枚:亲爱的红珍,今天生日快乐
一枚:3小时的相聚
一枚:生命的礼物
一枚:三年了,大师兄,我在今天想念你
一枚:生活无常,但爱长青
一枚:90岁的情人节
一枚:万里归乡,回家过年
一枚:纽约,鲜花送别爱花的高耀洁奶奶
一枚:写给女儿的22岁生日
一枚:今天,张纯如离开我们整整十九年了
一枚:为江棋生老师的生日写首歌
一枚:17小时(上)
一枚:17小时(下)
一枚:三十四年后,我飞回家乡陪父母过中秋
一枚:亲爱的大哥哥,今天生日快乐
我手写我心。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悼念张思之先生去世两周年
谭红波:别没事找事(2)
艾晓明:“因为我的心中还有个林昭”
北海:“人”的挽歌
依敏: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马一舜老师:“为个人争一份自由,便是让国家添一丝文明”
江棋生:棋生的棋缘
艾晓明:相逢不识鬓如霜
老谢,一个非典型离休干部之死
安然:不害人的父亲
江棋生:南昌有个万红珍